天天看点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讲座介绍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乒乓流》展示在“我们在哪儿”展览现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20世纪70年代人民列队迎接乒乓健儿回国画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甫纳作品《乒乓流》的灵感来自于乒乓球这项运动。这项曾经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的运动于早期引入中国,至今仍是国家级的体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大量的中国选手参加了乒乓球的国际比赛,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荣誉和尊严。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1971年《时代周刊》封面报道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图片来源于网络)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时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在为中国乒乓球冠军邓亚萍颁奖(图片来源于网络)

乒乓球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事件,没有人想到像乒乓球这样的简单运动能够在一个国家的命运中发挥作用,更在中美关系冷战期间打破了僵局。之后的“全民体育”带领了一个大运动的时代;“让球风波”来自于个体与集体意志的抗争和斡旋;还有展现行业领先地位和自信的“养狼计划”……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叶甫纳,《乒乓流》影像截图,30’49” ,2018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乒乓流》展示在“2018王式廓奖”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

在作品《乒乓流》中,叶甫纳通过拆解不同阶段的历史文献,引用和历史事件进行叙述,重新戏说和表演了前世界冠军永萍的故事。影像作品中用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了两个女孩的友情和人生故事,也表现了乒乓球如何为人们带来民族自豪感,以及时代大环境如何作用于个人价值观。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乒乓流》展示在“从手到手”展览现场,英国诺丁汉当代艺术中心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乒乓流》展示在“叶甫纳:自拍-小说”展览现场,香港龙门雅集

这一作品于2017年在诺丁汉艺术中心拍摄完成,并参加过中央美术学院与泰特美术馆合办的“兴起——来自中国的女性艺术声音”系列展览和讲座活动。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叶甫纳,《乒乓友谊表演》,地毯,274cmx152cm,2018

在本次讲座中,叶甫纳将围绕这一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她对乒乓球与大陆体育发展的研究展开,分享她收集的文献资料及创作感悟。讲座中还将放映“乒乓流”全片。

主讲人简介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叶甫纳

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目前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博士在读,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叶甫纳的作品常能反映她对日常生活中多重现实关系的思考。她着重于用幽默的方式探讨权威和多元社会文化的关系,如大众媒体对少数民族等边缘人物的刻板印象、“完美”的审美观下虚构的风景等。她以引用,戏仿或反讽一些模式文化的方式,来分类和处理这种形态类似的典型系统,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引伸。近年来她更多的对组织参与性艺术项目感兴趣,在“展示癖”系列项目中,她用自己模仿一个“机构”,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创造性体验。

叶甫纳的近期展览包括“We=Link: 十个小品”,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那比艺术中心(首尔)、新美术馆Rhizome(纽约);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成都东郊记忆,成都;“从手到手”,诺丁汉艺术中心,英国;“替代影院”,METRO PICTURES画廊,纽约。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

“运动与身体”系列研讨第三讲|叶甫纳:乒乓流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

学术主持: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活动召集:刘希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时间:2022年4月-10月

扫码查看活动详情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吴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