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作者:熊猫贝贝小可爱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046篇原创文章:

暗流涌动的大国产业博弈,在2022年进行的状态,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和炽热。

大量工厂迁移越南,印度经济全面恢复,近期成为了很多国内经济媒体和海外中介的热门内容和话题。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风水轮流转,大国小国都有国运起伏的周期,谁家过年还不吃个饺子的?

但是放到大环境中来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被俄乌战争撕裂的欧洲和欧亚地区,在能源通胀的压力之下尴尬难受;

内政撕裂、党派纷争的美国,面临着国内通胀和美元霸权的衰落双重挤压;

就连和每一个中国人关联的中国,2022年开年以来,经济承压,疫情冲击,诸多不易……

类似于越南和印度这样原本疫情重灾区出现的复苏和反弹,特别是在工业,产业全面强势增长的势头,就显得非常引人注目,并且噱头十足了。

这也引发了中国国内一些群体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比较极端和消极的观点还有什么越南即将崛起,抢夺中国的全球制造工厂地位,什么印度腾飞,终将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崛起的阻碍等等这样的论调。

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只能说是肤浅和浮躁,没有别的词语更适合形容这种心态,典型要饭的饭碗被抢还以为天塌下来的短视,这话虽然比较直白粗鄙,但是话糙理不糙。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2022年以来,对中国周边的两个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和产业迁移的现实情况深入详细的分析认知,挖掘趋势本质,看到必然规律,并对后续中国在全球经济和产业博弈环境中的进一步崛起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思考研判。

用理性冷静,客观本质的态度和眼光,去分辨当下正在进行的这一轮全球产业大搬家和经济博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只有看懂本质层面的一些必然,才能谈得上在未来,在中国,看到方向,看到趋势,看到机会。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越南胡志明市(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三个表现,引发中国对“越南崛起”的焦虑,但是绝大多数观点都看错了关键?

2022年4月份以来,有一个东南亚小国让中国国内很多所谓的经济学渣和砖家叫兽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各种鼓吹和分析头头是道,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

这个国家,就是越南。能够吸引到中国舆论关注和讨论热度的原因当然是三个非常明显的信号或者说表现:

第一,是素有“提前抄底,炒作投机”名声的资本老钱代表李嘉诚,对越南这个国家表露出明显的兴趣:

出售英国千亿资产之后,商业嗅觉敏锐的李嘉诚将投资目光转向越南。

2022年4月,李嘉诚旗下地产旗舰长实集团(01113.HK)与日本欧力士集团,通过越南当地合作伙伴万盛发集团,会见了越南胡志明市市长潘文迈,共同商讨在胡志明市的投资事宜。

规格很高,动作很大,颇有资本老钱想要重金押注越南国运的排场和气势,不由得引发了投资领域的高度关注和分析。

第二,是越南4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中,有很多亮点引发了热议:

作为中国的邻国,无论是上世纪的战争还是现在的经济,越南把中国学了个遍。

2010年越南出口数据为722亿美元,2021年就增长到3,362亿,可见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越南做到了利用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

据越南政府公布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越南GDP达到921.75亿美元,同比增长5.03%。

比GDP更惊艳的是贸易数据。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7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出口额达8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9%,这相当于同期中国出口额的12%、广东的61%、江苏的90%。其中,单是3月一个月,越南出口额就达到了340.6亿美元,相比2月环比增长45.5%,较去年同期增长14.8%。

还是需要对比,同样是2022年第一个季度:

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深圳投资保持正增长,而消费、外贸双双下滑。

一季度,深圳全市进出口总额7404.8亿元,同比下降2.8%。其中,出口4076.6亿元,下降2.6%;进口3328.2亿元,下降3.1%。

与此同时,越南一季度外贸创下历史新高。

越南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763.5亿美元(约为1.15万亿),同比增长为14.4%。

其中,出口额为891亿美元(5842亿元),同比增长13.4%。

在运往全球的生活消费品上,可以看到的不再是中国制造,越南制造也进入人们眼中,阿迪达斯、耐克、hm等衣服的制造商也都转移到了越南。除此之外三星、 LG、 intel等一些电子产品也在向越南转移。

2022年,越南出口订单爆发,都已经排到三季度以后了,而中国的外贸出口订单,却现实面临着违约退单的风险和趋势。

就此而言,越南外贸赶超深圳,并非虚言。

第三,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对比,这个就比较扎心了:

2022年4月,中国的股市还在3000点艰难徘徊的时候,越南的股市却走出了惊人的涨幅。

2012年400点,到2022年最高点超过1500点,涨幅接近三倍,而中国股市持续了10年3000点,这种资本和经济真金白银的风向标对比,不由得让中国股民感到难受吧?

资本青睐扎堆,出口经济亮眼,金融市场强势,再叠加肉眼可见的产业迁移趋势,这肯定能够给还在和疫情抗争,经济承压的中国国内的很多人,带来落差感受和压力。

但是关注点错了,不吹不黑地来看,越南这个9600万人口,面积3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就算麻雀变凤凰,咸鱼翻了身,充其量也就是中国一个省级经济体量和规模的水平,就拿中国的经济下限去对标越南的极限上限,都实在是欺负人。

越南崛起,趋势已成,但是产生的影响,并不是中国沿海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而是在中国中部和西部,那些嗷嗷待哺,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和工厂,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城市,比如河南郑州,比如广西南宁,再比如,湖南湖北江西等等省份的中心城市,这些寄希望通过承接产业迁移实现崛起的中西部城市,一直盯着沿海中低端,低附加值,高度依赖人工资源,俗称血汗工厂的产业,结果,被越南截胡,被越南抢了饭碗。

拿越南和中国比,那是太没有自信的表现,鼓吹越南的快速崛起,还真的是骨头太软。

看问题要看到关键,那就是越南的经济和外贸崛起,对中国的真正影响带来的启示:

为什么产业宁愿去配套落后,经济不发达的越南,都不愿意往中国的中西部去迁移?

这是一个好问题。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越南河内(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百毒不侵,闷声发财的印度,是否能够成为真正值得中国警惕的经济博弈对手?

2022年,印度这个国家表现非常亮眼,特别是在经济维度,对比撕裂的欧洲,承压的中国,还有饱受全球通胀挤压的大小国家,印度的表现,绝对可以说的上是“地球村那个最靓的仔”。

  • 比起仍被疫情反复冲击的东亚、东南亚等全球制造业核心区,印度已基本在群体免疫和疫苗作用下刀枪不入;
  • 比起被俄乌战争撕裂的欧洲和欧亚地区,印度不仅置身事外,反而利用印俄特殊关系巩固能源矿产长期供给;
  • 比起内政撕裂、党派纷争的美国,印度在印人党的强力统治下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又不断推出发展导向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不仅使进出口量突破多年瓶颈达到新高,还首次投产苹果IPhone13等高端产能。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2021-22财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印度商品出口突破3000亿美元,全财年大概率实现4000亿美元出口目标。与此同时,随着出口扩张、能源价格上升,印度商品进口也水涨船高至4400亿美元以上。

与此同时,疫情前长期停滞的服务出口也实现了大幅增长,根据本财年前三季度数据,印度服务出口约1800亿,而服务进口约为1000亿。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图片来源:网络

数据说话,有依有据,这可能会颠覆很多中国人对于印度这个国家的经济印象,这样经济和出口欣欣向荣的表现,还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印象里面那个神奇而又稀烂的国家么?

更重要的,是从国家情感上,印度这个国家实在很难让有强烈爱国情操的中国人,能给什么好脸色,特别是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事件,更是让中国对印度这个国家有了反感的理由: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图片来源:网络

印度的经济和出口贸易,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和增长,是否值得中国的警惕和关注?

会不会给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崛起带来威胁,冲击,甚至是阻碍?

任何博弈,说到底都要落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层面,经济竞争,值得思考和分析。

毕竟印度也是同样拥有14亿人口的劳动大国,而且年龄结构要比中国有优势,但是这样的现成优势,并不能保障印度这个国家能够转向东亚式投资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核心原因并不复杂,两个足够,

一个是印度政府长期以来的财政问题,政府高负债模式,赚钱第一要务是维系债务;

另一个就是印度的制度瓶颈,地方割据,种姓制度,贫富差距,效能低下。

一个是经济模式,一个是管理能力,和中国没有办法比,更不要说消费和市场了,澳大利亚试图用印度市场取代中国市场,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但是相较于越南而言,印度这个国家的经济崛起和出口增长,才是真正值得警惕和关注的。

毕竟,什么东西规模上来了,量级达到了,一旦核心问题得到解决,所能释放出来的能量是非常可观的。

印度和越南不一样的是,印度的人口基数摆着,人口年龄优势,管理上的问题也很明显,如果要说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最理想的经济殖民地,一个压榨底层,高度依赖欧美货币的印度,远远要比独立自主,不断自我进化和突破的中国要好的多。

所以,印度这个国家的态度和在未来全球局势中的自我定位和路线,对中国而言,是真正存在威胁和影响的潜力风险的。虽然很多东西目前没有很明显,但是没必要夜郎自大,印度一旦崛起,或者说因为站队(比如俄乌冲突支持俄罗斯)能够吃到新冷战的后续红利,一旦全面发力,绝对值得警惕。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印度新德里(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从规律出发:产业链外迁东南亚,不一定是坏事

回到中国的角度来看,其实产业外迁的话题,早已成为最近这几年经济领域老生常谈的标配话题了,2022年,因为越南和印度,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恢复势头和出口贸易走强,恰逢其时,又火了起来。

其实,产业外迁这个事情,用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对于当下的中国,其实是利大于弊的事情,而且,也符合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经济发展逻辑和规律:

1、中国国内劳动密集型(或者说所谓的“中低端”)产业外迁东南亚是必然的,不同行业不同早晚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结构,人口组成,包括社会意识,已经到了必须要从血汗工厂,世界工厂的角色,向产业链更高维度升级的必然阶段了。

不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开滴滴也不进工厂打螺丝,用工荒的本质是剥削荒,传统那套剩余价值剥削模式,已经在中国没有什么空间了,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原本就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的血汗工厂,只能以产能为手段进行薄利恶性内卷竞争,生意没前途,收入有上限,未来没想象,还想骗现在的年轻人?

好歹国企有托底福利,五险一金,民营企业怎么玩得下去?

劳动密集型产业缩水是必然的,这些“缩水”里有的意味着消失,有的意味着外流。外流的首选,就是东南亚。

东南亚哪哪都落后,各种问题,但是最核心的,还是劳动力成本的低廉,那么血汗工厂的存在,就有意义了。

资本规律如此,逐利优先。

2、环境逻辑:富裕的东南亚比贫穷的东南亚对中国更有利;

对国内产业链外迁东南亚的担忧,大部分围绕在本土制造业工人失业上。但如果换个视角,从中长期来看,因承接中国产业链而变得更富裕的东南亚,比一个贫穷的东南亚,对中国更有利。

因为“富裕”意味着购买力,购买力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和服务除了欧美,有了新的市场。

东南亚变得更加富裕的同时,中国的产品、文创与自然环境都在不断变得更好。

这是必然的,以前国外的高标准,国内的假冒伪劣,会产生逆转,前提当然是中国经济的地位上升才能实现。

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向东南亚的产业外迁,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中国与东南亚的同步迭代,不仅不是零和博弈,反而会让整个亚洲都变得更好。

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讲,这也让东南亚与中国形成更为深入的合作,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的可能更大,这在未来时代尤为重要。

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最重要的,朋友条件都不错,自己一样不会错。

国际关系,利益考量,很重要。

3、中国道路:产业升级与星辰大海,需要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努力,还有观念革新。

当下舆论中对国内产业链外流的焦虑,本质上是因为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产业发展阶段:

  • 高端产业爬坡尚未完成,
  • 中低端产业又被新兴市场偷塔,

进退失据的风险增加,非常难办。

这种顾虑和情绪其实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形势比人强,除非能够跑在形势的前面。

其实要看到的,是中国国家制度在和人性和资本,在发展维度的深层次博弈。

以新能源车为例,特斯拉进入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特斯拉没有进入中国以前,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是什么情况?

PPT造车?国家补贴诈骗大户?烂泥扶不上墙?总之,不行就是不行,是真的不行。

有补贴就活着,没补贴就死鱼一条,就这么现实。

特斯拉进来以后呢?

就连政府补贴取消了,中国的新能源车国产品牌,才迎来了真正的成长,研发,良性竞争的爆发期。

大而不倒,腐朽低能的产业,强行留在中国,消耗国家的资金吊命,养活一大帮只能依赖国家财政和补贴活着的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不思进取的产业和企业,有什么长远利好意义吗?

并没有,反而就像癌症一样,贪婪吸食国家财富,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

明朝覆灭的时候,国家财富,海量的真金白银都在东林党的江南富商和乡绅的地下室和密室里面,国家连发给军队的粮饷都凑不出来。

长痛,还是短痛?这或许并不是什么艰难的选择,难的是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接受现实。

很多原本的利益既得寄生虫群体,不思进取的米虫群体,能不着急么?

污染环境,低附加值的血汗工厂,对应的就业人口和产值是成本不假,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才是必然。

中国也到了在产业领域需要有所取舍的重要阶段了。

综合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大道至简,理性客观,对于中国而言,产业链外迁东南亚,不一定是坏事,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己本身是否能够适应规律,破茧重生?

这才是关键。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中国低端产业流水线(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对未来中国崛起的星辰大海的研判分析

从中国的发展需求来看,如果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地位的崛起想要实现,就一定要迈过一个重要的关口,那就是解决对低附加值出口的单纯依赖,而从更高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和核心等等的全新维度,实现国家收入,实现利润增长。

这是所有发达国家实现真正发展的必经之路。

出口本身不是目的,供需之间的正常循环才是。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购买力足够强,强到国内的需求能消化国内的供给,那出口的重要性也会大大降低。

未来中国国若要成为更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一定会从出口大国向进口大国转变。黄奇帆在《新时代国际贸易新格局、新特征以及“三零”原则为基础的FTA发展趋势》里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概括为三点:

1.进口大国意味着市场容量大,足以牵动世界;

2.进口大国往往是国际贸易的定价者;

3.进口大国要么是自己有大量外储,要么本币就是世界货币。

什么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星辰大海?

那就是有全球的定价权力,用技术和专利获得超额出口顺差收益,就如同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十几年那一套“七亿件衬衫换一台飞机”的生意逻辑,实现完美逆袭。

很现实的就是,未来中国出口高精尖,进口低端低附加值的商品消费,才是真正的崛起。

对应的,就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科技突破,还有综合国力的更上一级台阶。

最大的威胁,不是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而是来自于欧美国家对科技的封锁,以及出于被超越带来的恐惧,想把中国死死按在产业链底层的一切动作。

崛起之路,永远不可能一路平坦,顺风顺水,但是方向明确,虽难也必然要坚定向前。

当然,崛起过程需要成本,当前国内产业外迁东南亚后的失业问题,包括资本流出,这些都是符合经济逻辑和规律的必然,当然,这也是谋求崛起和发展过程中,国家层面也必须去思考,面对,还有解决的重要课题。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文章最后,想和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这么一个问题:

不要夜郎自大,实事求是来说,中国在未来,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国?

我个人的观点,是自信,自立,自强,而且被这个世界需要。

自信,是经济和产业维度的自我信心,不惧挑战,不畏竞争,核心优势,无法取代;

自立,是真正实现自成一体,以我为主,不会因为其他国家的卡脖子,而阻碍自身的发展;

自强,是能够创造财富,还能具备保护财富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源自于自身而不是外力。

2022年中国所面对的各种艰难,挑战和压力,恰恰体现了破与立的智慧,才是中国未来实现崛起的关键。

低端产业的迁出,是中国经济升级,结构对向上有需求的正常表现,这是必然规律,也是必然的过程,当然,也是对中国真正在产业和科技这样的核心竞争力领域的一次倒逼和考验。

崛起之路,难道指望躺着,让别人抬着就能实现?

该破的就是要破,长痛不如短痛,当然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为什么中国沿海的制造业宁愿往不确定性充斥的东南亚国家跑,就不能往中西部,北方地区亟待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城市去,实现内部消化?肉烂在锅里不好么?

这,其实就能说明很多问题,资本的真金白银的选择和动向,对应的一定有充足的利差理由和确定性所在。

趋势永远都是明显的,只不过总是有人不愿意面对现实,理解现实,接受现实而已。

这里是中国,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的态度,永远高于一切,而中国这个国家,已经在过去几十年里面反复证明了,破与立的结合,披荆斩棘,不断尝试,最终都是为了中国这个国家在追赶中超越,在竞争中突破。

这对所有中国经济个体,投资群体而言,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和趋势判断价值。

至于能够看到什么程度,那就不是我能说了算的了,见仁见智吧。

最后,五一假期,以一个中国普通年轻人,同样也是劳动者的身份,祝所有的读者朋友,节日快乐!

承压并不可怕,艰难也不是问题,如果未来中国人的劳动价值能够实现质的突破,那么当下的一切挑战和困难,回头去看,还会是问题吗?

硬核内容,如有共鸣和收获,明人不说暗话,点赞转发是最好的支持[灵光一闪]

被“吹上天”的越南和“闷声发财”的印度,能否对中国产生威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