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维特根斯坦的兄弟,疯子or天才?

作者:山里乡巴佬

作者是[英]亚历山大·沃,名门之后,兼有英国作家、BBC音乐评论家、作曲家、主持人等多种身份。《战时家族:维特根斯坦》描述了奥地利维也那的显赫赫家族维特根斯坦在战争年代的生活景象:战前的夜夜笙歌、旅游度假、高雅艺术;战时的家国情怀、颠沛流离、在保家财还是人身自由之间艰难抉择,最后散尽万贯家产求得平安,已是家破人亡。一个富可敌国的家族,由盛而衰,时也,运也。

书中熟练了整理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丰富的有关财富和心理的复杂的事物来解读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命运。今天我就从书中心理的部分来读一读这个家族。

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很多事,我们以为过去了,但他们一直都在!或深或浅地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早期记忆、家族教养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的关键。维特根斯坦家的孩子都有自毁、神经质的倾向,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从书中以下的细节就能看出他们有一个非常严厉、专制的父亲和一个神经质与冷漠的母亲。

“维特根斯坦家的八个孩子逐个认识到,和她们母亲交流的最好方式就是音乐,因为那是把家中每个迥然相异的成员和她都焊接在一起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彼此无言的互动活动中,她身为母亲的那种冷漠,才最少让孩子们感到不安”。

可见母亲并没有给孩子们爱与安全感。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人,也是他感兴趣的第一个他人,是他通向社会生活的第一道桥梁。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努力与母亲建立连接,这份连接非常紧密,影响深远。虽然性格倾向会受基因的影响,但是如果母亲有智慧、三观正,那些性格中的负面也都被母亲调整、训练、教导和重构了,所以中国有句老话:一个好女人旺三代。如果一个母亲不能与孩子建立连接,或是建立连接后不能扩展到父亲、周围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孩子们,尤其是男孩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到这一点,兄弟五人,其中,汉斯、鲁迪、路德维希三个就有同性恋倾向或者就是同性恋;而库尔特终身未娶;保罗“终其婚姻生活,希尔德都和孩子们住在长岛,而保罗却呆在他曼哈顿黄河路的公寓里,在周末和学校假期的部分时间去看望他们。”

“维特根斯坦家兄弟汉斯、库尔特、鲁迪、保罗和路德维希身上那种要在父亲打造的钢铁、军火、银行事业中出人头地的压力,促成了他们所有五个人身上那种神经性和自毁的张力。”

“起初,卡尔根本不让保罗和路德维希上学,坚决要求相对别的孩子那样在家里请家教……玩伴稀少,这使得维特根斯坦家所有的孩子都成长为冷酷的个人主义者,终其一生,他们都在争取缔造和维系重要的人际关系。”

父亲卡尔这位绝对权威的家长,专制、霸道、不讲道理,要求成员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这让家里时刻凝固着紧张的气氛。孩子们为了逃离他的控制,摆脱他的意志,全都起来反抗,以至诺大的财富王国后继无人,加速了家族的灭亡。如果父亲非常成功,难以企及,那么,孩子们一般都会觉得自己永远赶不上他的成就。如果父亲不能给予他们肯定或引导,孩子成长就会受挫,发展就会受阻。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当不能顺利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人的心理就很容易出现障碍,很明显维特根斯坦家的孩子面对这样一个父亲,在自我认同上出现了问题,心理是矛盾、压抑、逃避、消极反抗、无力、无助的。所以成功的父亲,在家中最好慎谈自己的成就,更不要拿自己的成就来跟孩子比较,每个人出生时代、际遇不一样,所以性格、兴趣、选择会有不同。每个人对待压力、责任的态度不同,采取的应对方式也不同:逆流而上、转移、压抑、逃避、躺平……甚至自杀。维特根斯坦家族的五个兄弟中,汉斯、库尔特、鲁迪都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保罗与路德维希在以后人生的不同阶段,他们两个都常和自杀险恶的咫尺相隔”。他们俩个实现自我的救赎靠的是音乐和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孩子都具卓绝艺术天赋,优秀的音乐才能,只有音乐才把家里每个人连接在一起。而保罗和路德维希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都是艺术给了他们光,给了他们生的希望。

独臂钢琴家:保罗

保罗在一战时期成了俄国战俘,并且右臂被子弹打中而被截了肢。在俄国的监狱与医院间辗转,经历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身心痛苦,他以钢铁般的意志重燃年少时的梦想:成为钢琴演奏家。

“尽管他的母亲和姐姐们在俄国来信中不安的寻找他可能考虑自杀的迹象,他所遭遇的创伤,却只让他比以往更坚定的回到祖国并重新开始音乐会生涯的决心。”他主要有三个鼓舞之源:第一是父亲曾训练他正视恐惧,藐视自怜自爱,这些训戒被他铭记在心,在意志的孤军奋战中,他锻炼自己去轻描淡写自身处境的严重性,并时常相当粗鲁的回绝朋友们的同情和好意帮助。第二是他失明的导师约瑟夫拉伯,而格扎茨希伯爵是另一位,他为一战归来的大量截肢者写成了一本自助书籍,并用独臂为他们演奏了钢琴,这让保罗看到了希望。第三是奥波德高多夫斯基,一位当时技术最精湛的钢琴家。日复一日,保罗用左臂演奏着,专注着这项艰巨而未必可能的任务。

二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坎坷命运还没有结束,当德国纳粹以“犹太人后裔”来觊觎、盘剥家族财富时,兄弟姐妹又陷入困境,四处奔走、流亡逃难,保罗远渡重洋到了美国,成为钢琴演奏家。而家族里为如何留住财产和争取平安自由的纷争并没有结束,为此兄弟姐妹关系分崩离析,保罗最后与家里的兄弟姐妹断绝了关系,在美国孤独终老。

保罗的一生都是在一种奇特的情感世界里度过的,他非常自闭,不满于父亲的专制,对家族事务漠不关心,而保罗为了逃避父亲的意志,甚至主动放弃了财产继承权。唯有对音乐事业的那份专注和执着,让他的人生得以续存。

疯子般的天才:路德维希

绝才惊艳的路德维希是维特根斯坦家族贡献给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他是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更是语言哲学奠基人。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性格的疯狂,思想的深邃,让他惊艳的哲学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路德维希终其一生都深感自恨,因心灵孤独以及自杀的冲动,而不得安宁。”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申请到战斗最凶险的地方,“因为他当时的心灵要求自己受到最大限度的考验,而且从来都向着自己最高标准看齐”。1916年5月,他自愿坚守一座瞭望塔,在这最容易遭受敌军的火力,“和死神贴近些或许会给我的生命带来光亮,他如是思量”。或许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心灵承受的阈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活着的意义。

他深受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的影响,认为苦难是心灵的救赎。1919年的八月回到维也纳后,路德维希径直前往自己的银行说,他不再想要自己的钱了,而且打算从中摆脱,并去从事谦卑的工作。路德维希完成他的“经济自杀”后去山村小学教书,穿着旧军装给孩子们讲建筑风格、植物学和动物学。他从维也纳带去显微镜,做了台蒸汽发动机,甚至还疯狂至极地想给小学生讲高等数学。

1922年11月,路德维希在战争中一直不懈写作的神秘的哲学专著《逻辑哲学论》,终于发行了,但的朋友们立刻被这本著作难倒,并深深折服,恳请他放弃教书,回到剑桥。路德维希痛苦地意识到他那篇幅不长,而且布局简单的著作会被所有人误解,这样他心生恼怒,他拒绝给出自己术语的定义,或用举例来阐述自己的论点的做法,也造成了理解逻辑哲学论的主要困难。“保罗也许没注意到,路德维希在剑桥哲学家中基督一般的地位。”一句话充分表明了路德维希的思想在哲学领域的成就。1951年,路德维希在英国因前列腺癌去世,遗留之际,他对贝文女士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为他的丰富人生画上了句点。

人生之路,上下求索,每一个独特的灵魂都值得认真对待。尤其是对孩子们,关爱、包容、无条件的尊重与支持,再加适当地引导,他们就能够实现自我调整,去适应自己那个特别的小宇宙。心灵是纯洁的,只要找到合适的出口,它就能大放异彩。

(书中还有大量丰富的古典音乐以及金融财富方面的材料,感兴趣的同学很值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