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維特根斯坦的兄弟,瘋子or天才?

作者:山裡鄉巴佬

作者是[英]亞曆山大·沃,名門之後,兼有英國作家、BBC音樂評論家、作曲家、主持人等多種身份。《戰時家族:維特根斯坦》描述了奧地利維也那的顯赫赫家族維特根斯坦在戰争年代的生活景象:戰前的夜夜笙歌、旅遊度假、高雅藝術;戰時的家國情懷、颠沛流離、在保家财還是人身自由之間艱難抉擇,最後散盡萬貫家産求得平安,已是家破人亡。一個富可敵國的家族,由盛而衰,時也,運也。

書中熟練了整理了大量的音樂知識,豐富的有關财富和心理的複雜的事物來解讀維特根斯坦家族的命運。今天我就從書中心理的部分來讀一讀這個家族。

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很多事,我們以為過去了,但他們一直都在!或深或淺地在影響着我們的人生。早期記憶、家族教養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的關鍵。維特根斯坦家的孩子都有自毀、神經質的傾向,與他們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從書中以下的細節就能看出他們有一個非常嚴厲、專制的父親和一個神經質與冷漠的母親。

“維特根斯坦家的八個孩子逐個認識到,和她們母親交流的最好方式就是音樂,因為那是把家中每個迥然相異的成員和她都焊接在一起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彼此無言的互動活動中,她身為母親的那種冷漠,才最少讓孩子們感到不安”。

可見母親并沒有給孩子們愛與安全感。母親是嬰兒接觸的第一個人,也是他感興趣的第一個他人,是他通向社會生活的第一道橋梁。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努力與母親建立連接配接,這份連接配接非常緊密,影響深遠。雖然性格傾向會受基因的影響,但是如果母親有智慧、三觀正,那些性格中的負面也都被母親調整、訓練、教導和重構了,是以中國有句老話:一個好女人旺三代。如果一個母親不能與孩子建立連接配接,或是建立連接配接後不能擴充到父親、周圍他人,甚至整個社會,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維特根斯坦家族的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們,很明顯的可以看到這一點,兄弟五人,其中,漢斯、魯迪、路德維希三個就有同志傾向或者就是同志;而庫爾特終身未娶;保羅“終其婚姻生活,希爾德都和孩子們住在長島,而保羅卻呆在他曼哈頓黃河路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在周末和學校假期的部分時間去看望他們。”

“維特根斯坦家兄弟漢斯、庫爾特、魯迪、保羅和路德維希身上那種要在父親打造的鋼鐵、軍火、銀行事業中出人頭地的壓力,促成了他們所有五個人身上那種神經性和自毀的張力。”

“起初,卡爾根本不讓保羅和路德維希上學,堅決要求相對别的孩子那樣在家裡請家教……玩伴稀少,這使得維特根斯坦家所有的孩子都成長為冷酷的個人主義者,終其一生,他們都在争取締造和維系重要的人際關系。”

父親卡爾這位絕對權威的家長,專制、霸道、不講道理,要求成員按自己的意志行事,這讓家裡時刻凝固着緊張的氣氛。孩子們為了逃離他的控制,擺脫他的意志,全都起來反抗,以至諾大的财富王國後繼無人,加速了家族的滅亡。如果父親非常成功,難以企及,那麼,孩子們一般都會覺得自己永遠趕不上他的成就。如果父親不能給予他們肯定或引導,孩子成長就會受挫,發展就會受阻。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心理發展任務,當不能順利地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人的心理就很容易出現障礙,很明顯維特根斯坦家的孩子面對這樣一個父親,在自我認同上出現了問題,心理是沖突、壓抑、逃避、消極反抗、無力、無助的。是以成功的父親,在家中最好慎談自己的成就,更不要拿自己的成就來跟孩子比較,每個人出生時代、際遇不一樣,是以性格、興趣、選擇會有不同。每個人對待壓力、責任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應對方式也不同:逆流而上、轉移、壓抑、逃避、躺平……甚至自殺。維特根斯坦家族的五個兄弟中,漢斯、庫爾特、魯迪都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保羅與路德維希在以後人生的不同階段,他們兩個都常和自殺險惡的咫尺相隔”。他們倆個實作自我的救贖靠的是音樂和哲學。

維特根斯坦的孩子都具卓絕藝術天賦,優秀的音樂才能,隻有音樂才把家裡每個人連接配接在一起。而保羅和路德維希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時刻都是藝術給了他們光,給了他們生的希望。

獨臂鋼琴家:保羅

保羅在一戰時期成了俄國戰俘,并且右臂被子彈打中而被截了肢。在俄國的監獄與醫院間輾轉,經曆了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身心痛苦,他以鋼鐵般的意志重燃年少時的夢想:成為鋼琴演奏家。

“盡管他的母親和姐姐們在俄國來信中不安的尋找他可能考慮自殺的迹象,他所遭遇的創傷,卻隻讓他比以往更堅定的回到祖國并重新開始音樂會生涯的決心。”他主要有三個鼓舞之源:第一是父親曾訓練他正視恐懼,藐視自憐自愛,這些訓戒被他銘記在心,在意志的孤軍奮戰中,他鍛煉自己去輕描淡寫自身處境的嚴重性,并時常相當粗魯的回絕朋友們的同情和好意幫助。第二是他失明的導師約瑟夫拉伯,而格紮茨希伯爵是另一位,他為一戰歸來的大量截肢者寫成了一本自助書籍,并用獨臂為他們演奏了鋼琴,這讓保羅看到了希望。第三是奧波德高多夫斯基,一位當時技術最精湛的鋼琴家。日複一日,保羅用左臂演奏着,專注着這項艱巨而未必可能的任務。

二戰結束後,維特根斯坦家族的坎坷命運還沒有結束,當德國納粹以“猶太人後裔”來觊觎、盤剝家族财富時,兄弟姐妹又陷入困境,四處奔走、流亡逃難,保羅遠渡重洋到了美國,成為鋼琴演奏家。而家族裡為如何留住财産和争取平安自由的紛争并沒有結束,為此兄弟姐妹關系分崩離析,保羅最後與家裡的兄弟姐妹斷絕了關系,在美國孤獨終老。

保羅的一生都是在一種奇特的情感世界裡度過的,他非常自閉,不滿于父親的專制,對家族事務漠不關心,而保羅為了逃避父親的意志,甚至主動放棄了财産繼承權。唯有對音樂事業的那份專注和執着,讓他的人生得以續存。

瘋子般的天才:路德維希

絕才驚豔的路德維希是維特根斯坦家族貢獻給這個世界的最大财富,他是著名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更是語言哲學創始者。天才與瘋子隻在一念之間,性格的瘋狂,思想的深邃,讓他驚豔的哲學界,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路德維希終其一生都深感自恨,因心靈孤獨以及自殺的沖動,而不得安甯。”據稱其本人參加一戰就是為了“體面地自殺”。他申請到戰鬥最兇險的地方,“因為他當時的心靈要求自己受到最大限度的考驗,而且從來都向着自己最高标準看齊”。1916年5月,他自願堅守一座瞭望塔,在這最容易遭受敵軍的火力,“和死神貼近些或許會給我的生命帶來光亮,他如是思量”。或許隻有這樣不斷地提高心靈承受的阈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活着的意義。

他深受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的影響,認為苦難是心靈的救贖。1919年的八月回到維也納後,路德維希徑直前往自己的銀行說,他不再想要自己的錢了,而且打算從中擺脫,并去從事謙卑的工作。路德維希完成他的“經濟自殺”後去山村國小教書,穿着舊軍裝給孩子們講建築風格、植物學和動物學。他從維也納帶去顯微鏡,做了台蒸汽發動機,甚至還瘋狂至極地想給國小生講高等數學。

1922年11月,路德維希在戰争中一直不懈寫作的神秘的哲學專著《邏輯哲學論》,終于發行了,但的朋友們立刻被這本著作難倒,并深深折服,懇請他放棄教書,回到劍橋。路德維希痛苦地意識到他那篇幅不長,而且布局簡單的著作會被所有人誤解,這樣他心生惱怒,他拒絕給出自己術語的定義,或用舉例來闡述自己的論點的做法,也造成了了解邏輯哲學論的主要困難。“保羅也許沒注意到,路德維希在劍橋哲學家中基督一般的地位。”一句話充分表明了路德維希的思想在哲學領域的成就。1951年,路德維希在英國因前列腺癌去世,遺留之際,他對貝文女士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為他的豐富人生畫上了句點。

人生之路,上下求索,每一個獨特的靈魂都值得認真對待。尤其是對孩子們,關愛、包容、無條件的尊重與支援,再加适當地引導,他們就能夠實作自我調整,去适應自己那個特别的小宇宙。心靈是純潔的,隻要找到合适的出口,它就能大放異彩。

(書中還有大量豐富的古典音樂以及金融财富方面的材料,感興趣的同學很值得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