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作者:文汇网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4月28日,“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主题

为何“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邓小平因何感叹“我知道现代化了”?

歌德曾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一如新中国70多年来经济发展历史的跌宕起伏,面对“风高浪险”的艰难时刻,总可以在历史梳理中凝聚前人的智慧,寻找其中蕴含的破解之道的内在逻辑。

4月28日,“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武力,以“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为主题,回顾中国经济发展一脉相承的三个历史时期,深入浅出的生动解析中,问题意识直指当下——中国经济迈入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面临怎样的机遇?哪些短板需要警惕?如何更好地汲取发展中的宝贵经验教训?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武力做客中信大讲堂

第一阶段:突破“贫困的陷阱”,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那是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做错了?武力的分享从回应问题开始,也带领听友来到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两个棘手问题。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与美国、印度比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有约87%的人口在农村,以人力畜力为主靠天吃饭,决定了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在1913年至1950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为-0.02%,不进反退。而同期的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是1.85%。中国不仅工业化水平极低,而且还面临以美国为首的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对大陆的全面封锁。在此条件下,我们还面临两个紧迫的问题。

其一,是国家安全问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威胁大陆国家统一。立国之战虽然取得胜利,但面对敌人的先进装备和封锁敌视,中国领导人意识到,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办法建立强大的国防,并且会始终处于再次被侵略的可能性中,而国防工业首先需要重工业。1950年11月,朱德元帅在参观石油工业展览会时说:“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打狗棍拿着还可以打狗,坦克、大炮没油就不动啊。”急迫的心情源自大陆重工业的薄弱,因为农业底子薄,而且没有机械制造业作为支撑,连原料供给都成为大问题,传统工业化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道路走不通。

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投入,钱又从哪里来?武力介绍,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来看,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完成工业化的原因就源自这种“贫困的陷阱”。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1956年毛主席视察申新九厂,与荣毅仁交流

其二,是温饱问题。经济落后没有剩余也就没有钱搞工业化。毛泽东指出:“如果能够从人民的节省中筹集一些资金以投资于工业,但我们却不这样做,而由大家在消费中花光了,那我们就不能创造人民的幸福的生活。”因此1952年我们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之相匹配的是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这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保证下,集中资本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保障民生供给社会稳定才成为可能。

如此发展30年,到1978年大陆基本上解决了两个急迫问题。以重工业为基础大陆国防工业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并且集中筹措资金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武力介绍,不靠外援资金,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先例。

改革开放阶段:开辟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入第二阶段,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仍暴露一些问题,比如计划不准确和滞后以及普遍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发展极端不平衡和不适应的问题。执行了30年的高积累政策,但是人民生活几乎没有大的改善。由此,武力提出了第二阶段的重大考验。

没有大改善体现在城市中为,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20年没有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还少了49元。以上海为例,当时的180万住户中,住房困难户达到90万,其中近27万户住在人均2平米以下的房子里。在农村,农业落后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吃饭问题更加急迫。“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是当时人民公社的真实写照。武力指出,“如果连人民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合法性、合理性,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作为主要作者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在全国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穷则思变,邓小平作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重要论断。由此,在真理与实践的大讨论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被充分展开,思想上的束缚解开了,这成为改革开放的内因。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比重为1.8%,甚至低于1952年。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要认识到这种差距,中国迫切需要“开眼看世界”,而这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外因。1978年起国内掀起一股出国考察热潮,邓小平到日本访问参观日产汽车公司工厂时,看到世界最先进的机器人生产线并得知日产公司人均每年汽车生产量为94辆,比中国最先进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要高出93辆之多。邓小平在参观结束后的即席讲话中提到:“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了。”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差距带来的压力和人民迫切想要改变贫困生活的愿望结合,释放出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围绕农村和缺乏外资两个薄弱点,对内“放权让利”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对外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以党中央坚强领导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调动中央地方积极性,加入WTO,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跃至第二,经济快速发展堪称世界奇迹。

第二阶段的突出矛盾就这样在艰苦的实践中得到突破。

当下新时代: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市场与政府合奏

从历史的前两个阶段走来,进入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又将直面怎样的挑战呢?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武力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跨越这个关口的迫切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正在影响着世界格局。武力从历史逻辑的一致性指出三个突出问题。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日本马桶盖、韩国化妆品、澳洲奶粉代购的侧面是人民对高端产品的需求

第一,发展的问题。工业化至今,大陆依靠密集劳动力优势和拼资源拼能耗的粗放模式建立起来的中低端产业扩张,已经很难再带领经济发展,也无法满足老百姓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武力指出,“许多人到日本买马桶,到韩国买化妆品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高质量发展的理由。

第二,国际压力问题。从传统的中低端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的过程中,必然会和发达国家产生竞争,而贸易摩擦将会扩展到科技,外交等许多领域。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坚持扩大开放,“一带一路”是大陆的主动战略,并且将在很长的时间段里发挥作用。

第三,共同富裕问题,中国人均收入到达1万美元,已经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但市场的机制不会自动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有为政府在市场中发挥作用,未来也是大陆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工人需要学技术,大量工人面临新培训

总结70多年的发展经验,武力指出,在人均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中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实现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许多领域仍存在巨大挑战。

首先是资本沉没的风险。传统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但技术改造又需要新的投资,企业往往不愿意承担这部分成本,问题拖延下去,市场就会以经济危机的强制手段使得资本沉没。

其次,传统的工人必须转业转型。新技术产生意味着不再需要大量既往技能的劳动力,而是需要高技术人才。工人学新技术有培训成本,跟不上容易被淘汰。

第三,国家财政问题。旧产能淘汰,新产业还没有形成,经济下行将会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而相应公共服务保障会遇到压力。

最后就是社会稳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加剧社会阶层人群分化,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另外来自以美国霸权形成的对大陆经济外部环境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武力指出,面对这些问题,市场往往是“失灵”的,这些全方位的巨大成本需要一个强有力、有效的政府和市场全面配合,在经历必要的时间后才能消化。

武力: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逻辑,给三期叠加带来的启示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打通堵点解决国内市场大而不强的问题

就在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在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全面推动大陆市场由大向强高标准高水平发展;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依法依规引导大陆资本健康发展进行第38次集体学习,指出要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两个生动的例子再次说明,党的全面领导和自我革命的精神穿越一切困难坎坷贯穿始终,强大有效的政府和组织动员能力展现出制度优势。

武力展望,面对挑战我们拥有什么?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避免了双重失灵;经济规模大,大市场带来创新大空间的大回旋;人口众多带来劳动参与率高和重视学习与教育的人口品质,由此,2012年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中国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过往皆为序章,在第二个百年开始之际,新中国经济70余年历史经验和教训将继续成为前行道路上的重大动力。

作者:毛鹰

照片:现场截屏、网络

编辑:李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