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作者:任燕羽
跨专业,究竟可行吗?

第一,国家的长远战略。

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教育部也下发了配套支持政策。跨专业考博者,显然属于复合型人才中的精英。

第二,专业的生死存亡。

现在学科的专业化细分是一种趋势,但是这种细分导致了专业的穷途末路。所以,学科专业要想生存,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广纳人才。即,一个专业或学科想要蓬勃发展,必须从外部注入新鲜血液,而跨专业考生就是这样的新鲜血液。

第三,个人的前途命运。

高考或考研定终生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考博时,完全依据自己的志趣来一锤定音地选择专业,实现个人梦想,乃明智之举。

例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招生简章说的是申请考核。但是其申请考核实质上和之前的普通招考,没有什么区别。这就表明,它是十分欢迎和鼓励跨专业考博的。

综上所述,跨专业考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进一步,跨专业考博的可行性条件是什么呢?

跨专业考博的关键是,熟知拟跨考专业的范式。在有的情况下,考博学生目前所学专业的范式和待跨考专业的范式,是有天壤之别的。必须要清楚这一点,如若盲目地迁移、类比或类推,则无疑会犯错误、得不偿失。

▼ 各个高校对于重要学术期刊的认定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01

考博跨专业的准备工作

洞悉专业行情

其实就是加深了解你所要跨考的专业。可以从三个次层次去考虑:

What?

  • 这个专业研究些什么?
  • 有哪些方向和研究领域?
  • 有哪些代表学者?以及他们的学术贡献是什么?
  • 当下该研究方向有哪些热点议题?

Why?

  • 为什么我要跨到这个专业?(这个专业会带给我哪些不一样的东西)
  • 我与那些竞争者们相比,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 在短期内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取长补短吗?

How?

  • 我需要如何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 在理论积累的前提,我需要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能力的提升?
  • 我要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弥补我的短板?

以上这些灵魂拷问,没有标准的答案,但重要的是,它能有效的指引你去快速的行动。

了解导师诉求

上文说过,博士的考核中,相对弱化了对专业技能的应试要求,这就使得导师对于人才的诉求愈发的重要,在前期联系博导之前,需要做到以下几件事:

1. 了解博导梯队的人员构成。多方打听了解博导的学生有多少?他们以前是什么研究方向的?(这有助于明晰你自己的团队定位,是否能为团队添砖加瓦)

2. 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你原专业的联系。(一旦找到这种微妙的“联系”,就可以在邮件中体现出你的优势)

3. 找到你的优势和导师在研项目之间的融合点。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科研工作,总是需要借助不同专业的优势(研究方法、研究经历),如果能明确你的核心竞争力,就能成为与导师谈判交流的砝码。

02

硬件准备

1. 简历的制作

对于跨专业的小伙伴来说,你的简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以往的研究经历,作为你的研究基础(虽然可能与目标专业相关性不大,但仍然是不可缺少);

另一个则是你的本专业进行的准备工作(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后并做出自己“跨专业”的意愿诉求。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简历制作的要点

2. 个人学术材料准备

尽可能的体现出你在目标专业上做出的积累。将已阅读的著作/论文,加以评价后,整理成读书笔记文本的形式(包括电子版),放进“个人成果册”里。

推荐一款特别实用的笔记软件——Effie(可在Mac、iOS上使用Effie并实现平台同步,目前安卓版正在上线的路上。官网下载地址:https://effie.co)

  • 简洁整理框架、分级,(一键展开、收缩的功能特别强大)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 支持PDF,DOCX,EFFIE等多种格式的导出,实现word的协同管理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 它的思维导图功能简直不能更香,实现笔记的逻辑框架便携输出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 思维导图还支持多种格式、风格的转换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学术论文的准备

不管表面上说的再说,还是需要有实打实的成果,所以,一旦有了跨专业的想法出现并决定了要走这条路,赶紧行动起来去发表论文吧!!

03

考博跨专业应注意的问题(误区)

专业的选择

不可盲目自大,认为随便什么专业都可以去跨考。

最好的原则是临近专业/学科。可以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sy/glmd/264462.shtml),国务院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官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http://www.moe.gov.cn/s78/A22/xwb_left/moe_833/)等官方平台查看分类情况。本着“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学科门类”这样从易到难的层次去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

都说跨专业考博很难,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跨专业读博?

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的学科、专业目录

当然,学科数量如此丰富,很多表面上看似不相关的学科,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界限清晰的鸿沟,甚至已经是相互渗透,不可或缺。这也为准备跨考专业的同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比如:

1. 计算机科学。几乎能融入到所有的理工科体系中(建筑、医学、生物、环境、地理……)

2. 哲学。不仅在人文社科体系中占领者着理论高地,也同样在建筑学、医学(比如“中医”方向)军事、法学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3. 语言类的学科,可以考虑跨考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他们都属文学体系下,而且学科界限没有理工科那样明显。

4. 历史学、社会学,往往成为人文社科之间、以及文理交叉领域的香饽饽。

类似的还有多,如果能在跨学科选择中,兼顾到个人前后研究的连贯性和互通性,往往更能成为导师心目中的理想人选。

对考试信息一知半解

一定要通过整理目标专业、目标院校今年的招录比,对所跨考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从学校研究生院官网进行信息下载)

如果有必要,可以进一步查询了解那些已经上岸的人,原本的专业是什么,制作属于自己的一手参考资料(得到该专业的跨考比重关键数据)

04

及时止损

如果不满足“第二节”所提到的各项条件,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很难做到对跨考专业的整体掌握的,除非你不是应届生的身份,依旧对跨专业考博有着很深的执念,否则,及时止损才是明智之选。

考博本身就是人生中一次意义非凡的选择,而跨专业则需要更多的谨慎和准备,希望各位量力而行,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