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美贸易战 重点不在贸易

作者:李子旸
中美贸易战 重点不在贸易
中美贸易战的焦点,其实不在贸易上。而这个焦点的争夺,直接决定了中国是否能变得又大又强。

01

中美贸易战,是近年来世界的头等大事,不但深深改变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还影响了全球经济秩序和产业格局。

从表面上看,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和焦点,是中国对美国的长期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美国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减少了美国的就业岗位。但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中美两国之间真正竞争的领域,在其他方面。

这个“其他”方面的竞争结果,将决定中国今后是“大而不强”,还是“又大又强”。事实上,美国当初从大国成长为强国,也正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持续的进步。

这个“其他”就是科技。中美贸易战,其实是中美科技战。

02

1894年,美国经济规模和工业能力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这时的美国,远远不是世界第一强国。一般认为,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但实际上,在20世纪,美国不仅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还在科技领域发起持续的冲击。而后者,才是美国成为“又大又强”的关键。

20世纪初期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很相像——全世界到处都是“美国制造”。电话、留声机、有轨电车、汽车、打字机、电梯等等新鲜东西,基本都是“美国制造”。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天下第一。

但这时美国的科技力却很弱小,大概也就相当于比利时、瑞士这样的小国。当时的世界科技中心是德国、法国。在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些人眼中,美国科技实在无足轻重、乏善可陈。

和我们中国现在的情况类似,当时的美国,生产规模很大,生产能力很强,但很多关键材料、零部件、技术却依赖其他国家。一战爆发后,德国成为美国的敌国,但美国却发现,在很多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上,美国非常依赖德国。

比如,高精度光学镜片,德国技术遥遥领先,美国需要从德国大量进口。另一种重要的基础性化工原料——硝酸,美国也非常依赖德国。德国的化学工业,非常强大。“德国的化学工业,是欧洲传统势力之一”。美国差得很远。

为了摆脱对德国硝酸的依赖,美国专门成立了硝酸供应委员会,并在战时的1917年紧急动工兴建四座硝酸生产工厂。可是,由于美国化工技术力量薄弱,一直到一战打完,这四家硝酸工厂也没能建成投产。

意识到本国科技实力不足以后,美国政府下决心急起直追。1916年,美国成立国家研究委员会,从国家层面统一整合资源,制定战略,开始在科技领域追赶世界先进。

03

有了这种组织上的准备,二战以后,美国才及时抓住了“瓜分”德国科技成果的机会。在人才和技术两大方面,美国系统性地“收割”了大量德国科技资源,从此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研中心。

战后,依托聚集起来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美国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1960年,美国一国的研发投入,占当时全世界科技研发投入的将近七成。其中一半以上,是美国政府财政支持的军事科研。在这种巨大投入之下,美国在科技领域拥有了压倒性优势,远远跑到了其他国家前面。

尤其是在非常重要的半导体、互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政府和军方的投资和推动,作用很大。这些基础性的研究投入,很难靠自负盈亏的企业去做。在这些方面,国家不计短期盈亏的投入,作用不可替代。

美国在20世纪对科技的持续投入,不但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社会形成了浓厚的科学风气。

受到这种浓厚科学风气的影响,美国民间很多人开始了科研、创新领域的探索。当时可谓是“万众创新、创业”的时代。大家熟知的惠普、苹果、高通等科技巨头,都是从某个小镇某户人家的车库开始了创业。

这些人的创业,表面上看是他们的天赋在发挥作用,其实,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能够打造出伟大的科技企业,美国社会整体的科学氛围和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作用更大。政府大力投资研发,代替企业承担了风险最大、最难收回投入的基础部分。企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进行实用性研发,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丰厚的利润。这既是产业的良性循环,也是政府企业成功合作的典范。

04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也就是政府主导,不计短期盈亏,在基础层面做出大量投资。在这个基础上,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后续实用性研发。这个模式才是美国“又大又强”的秘笈。

美国人自己深知这个秘笈,所以,如果别国只是经济发展,而没有形成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格局,美国人不但不紧张,还会很慈祥很友好,鼓励这些国家在低端辛辛苦苦挣血汗钱。

但是,如果看到有哪个国家也出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并且那个国家的科技力因此快速增长,美国人就立刻会紧张起来,甚至变得狰狞,不惜掀桌子,用各种办法压制打击。

日本是美国最忠实、最驯服的盟国(小弟)。但即使是这种驯服小弟,当日本的科技力快速发展起来之后,就遭到美国毫不留情的打压。1980年代,美国社会普遍对日本有强烈的敌意,这种敌意甚至比战争时期还要大。日本汽车、日本电器在美国一度都遭到抵制。美国政府还直接下场,使出等多种手段打压日本企业。

后来,美国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重新在科技上再次拥有压倒性优势,美国也就再次变成笑呵呵的慈祥大哥。美国人眼中日本人的形象,也可爱多了。

了解了美国人的这个固有心理,再来看中美贸易战,很多现象就很清楚了。

05

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方面,我们中国不但做,而且是大做特做。其规模之大,不但远超日本,甚至超过了美国。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中国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仅有的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和人才教育体系的国家。这意味着我们中国已经做好了经济腾飞最重要的准备。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成功摸索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模式。这既是此前计划经济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内涵之一。在中国,政府一向在社会中发挥核心作用。这种历史传统,很自然就能扩展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模式。

因此,中国基本再现了美国当年全国发力、在科技领域猛追的历程,并且,是在更大的规模和力度上。起初,中国看起来很温和很老实,只是在低端埋头赚一些辛苦钱。美国人看到这些,很放心,把很多产业转移到中国。

美国人没想到的是,中国可不是其他那种没有雄心壮志、小富即安的发展中国家。相反,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有雄心、最不甘居人下的国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中国持续在科技上攀登。进入21世纪以后,攀登速度进一步加快。在很多科技领域,已经追了上来。

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美国人感受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这种凶猛追赶,以及对他们的“威胁”。这一年,美国商会发布了一份报告,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出深入分析,明白清晰地指出,中国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中美之间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

几年以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301调查报告”,再次强调了中国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对美国的巨大威胁。这份报告,同样高度重视大陆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认为必须设法破坏、阻止中国的这个发展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报告,其中居然完全没有提及贸易逆差,而高度关注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政府规划。可见,美国人非常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厉害和真正重要的。

06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美国经济近几十年出现了严重的脱实向虚,但至今为止,美国在高端、中高端产业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在全世界的份额不但没有降低,反而稳中有升。美国依旧占据着很多行业的制高点。

我们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抢走的是欧洲、日本的份额。真正开始威胁美国的“基本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而这正是中美贸易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大背景。

现在,对美国人来说,可以说已经到了“大决战”的时候。局势比1980年代日本人的咄咄逼人要严重得多。中国几乎在所有科技领域对美国发起了冲击。而且,中国的各项基础条件——人才、本国市场、工业体系、政府治理力等等,都要优于美国。面对中国,美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美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大幅减少。美国研发投入在全世界的比例,已经从最高时的将近七成,降到了三成左右。而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的占比,也从三分之二降到了四分之一。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国防研究投入,甚至降到了1960年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曾经让美国登上世界科技顶峰的成功模式,现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美国人自己放弃。这时,看到我们中国人正在大力使用这种成功模式,他们怎能不焦虑呢?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在贸易战中,甚至不惜体面地使出了很多“下三滥”的招数,比如强行切断华为从全世界获得芯片的机会。这几乎是战时对敌国才能用的手段,美国居然在和平时期就用上了。如此不择手段,只能说明美国人是真急眼了。

07

美国人深知,如果在中高端科技产业,让中国追赶上来,美国人必然失去大量企业利润和优质工作岗位。失去那些流水线上的企业和工作,美国人无所谓。但如果失去这些中高端优质企业和工作岗位,那可是美国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美国人很可能因此无法继续他们那种优越的“美国生活方式”了。

对我们中国来说,这同样是到了“大决战”的时候。从经济层面来说,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赶超,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已经具备了各种条件,尤其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种模式,我们中国最为擅长。只要假以时日,即使不能全面赶超,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和美国平起平坐,是毫无悬念的。

现在的问题,就集中在政治上。就看中美两国在面对面的较量中,谁能笑到最后。美国要做的,就是用各种办法破坏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追赶,尤其是要破坏中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而我们中国要做的,就是在行之有效的成功道路上坚定地继续走下去。“谁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

历史大戏的帷幕已经拉开。

(完)

《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