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貿易戰的焦點,其實不在貿易上。而這個焦點的争奪,直接決定了中國是否能變得又大又強。
01
中美貿易戰,是近年來世界的頭等大事,不但深深改變了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還影響了全球經濟秩序和産業格局。
從表面上看,中美貿易戰的原因和焦點,是中國對美國的長期巨額貿易順差,以及美國一部分産業轉移到中國,減少了美國的就業崗位。但這其實隻是表面現象。中美兩國之間真正競争的領域,在其他方面。
這個“其他”方面的競争結果,将決定中國今後是“大而不強”,還是“又大又強”。事實上,美國當初從大國成長為強國,也正是因為在這個領域取得了持續的進步。
這個“其他”就是科技。中美貿易戰,其實是中美科技戰。
02
1894年,美國經濟規模和工業能力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這時的美國,遠遠不是世界第一強國。一般認為,美國成為世界頭号強國,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但實際上,在20世紀,美國不僅打赢了兩次世界大戰,還在科技領域發起持續的沖擊。而後者,才是美國成為“又大又強”的關鍵。
20世紀初期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很相像——全世界到處都是“美國制造”。電話、留聲機、有軌電車、汽車、打字機、電梯等等新鮮東西,基本都是“美國制造”。美國的工業生産能力,天下第一。
但這時美國的科技力卻很弱小,大概也就相當于比利時、瑞士這樣的小國。當時的世界科技中心是德國、法國。在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這些人眼中,美國科技實在無足輕重、乏善可陳。
和我們中國現在的情況類似,當時的美國,生産規模很大,生産能力很強,但很多關鍵材料、零部件、技術卻依賴其他國家。一戰爆發後,德國成為美國的敵國,但美國卻發現,在很多關鍵材料和零部件上,美國非常依賴德國。
比如,高精度光學鏡片,德國技術遙遙領先,美國需要從德國大量進口。另一種重要的基礎性化工原料——硝酸,美國也非常依賴德國。德國的化學工業,非常強大。“德國的化學工業,是歐洲傳統勢力之一”。美國差得很遠。
為了擺脫對德國硝酸的依賴,美國專門成立了硝酸供應委員會,并在戰時的1917年緊急動工興建四座硝酸生産工廠。可是,由于美國化工技術力量薄弱,一直到一戰打完,這四家硝酸工廠也沒能建成投産。
意識到本國科技實力不足以後,美國政府下決心急起直追。1916年,美國成立國家研究委員會,從國家層面統一整合資源,制定戰略,開始在科技領域追趕世界先進。
03
有了這種組織上的準備,二戰以後,美國才及時抓住了“瓜分”德國科技成果的機會。在人才和技術兩大方面,美國系統性地“收割”了大量德國科技資源,從此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科研中心。
戰後,依托聚集起來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美國持續加大對科技的投入。1960年,美國一國的研發投入,占當時全世界科技研發投入的将近七成。其中一半以上,是美國政府财政支援的軍事科研。在這種巨大投入之下,美國在科技領域擁有了壓倒性優勢,遠遠跑到了其他國家前面。
尤其是在非常重要的半導體、網際網路、航空航天等領域,政府和軍方的投資和推動,作用很大。這些基礎性的研究投入,很難靠自負盈虧的企業去做。在這些方面,國家不計短期盈虧的投入,作用不可替代。
美國在20世紀對科技的持續投入,不但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科學成果,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社會形成了濃厚的科學風氣。
受到這種濃厚科學風氣的影響,美國民間很多人開始了科研、創新領域的探索。當時可謂是“萬衆創新、創業”的時代。大家熟知的惠普、蘋果、高通等科技巨頭,都是從某個小鎮某戶人家的車庫開始了創業。
這些人的創業,表面上看是他們的天賦在發揮作用,其實,他們之是以能夠創業成功,能夠打造出偉大的科技企業,美國社會整體的科學氛圍和政府的全方位支援作用更大。政府大力投資研發,代替企業承擔了風險最大、最難收回投入的基礎部分。企業在這個基礎上繼續進行實用性研發,開發出适銷對路的産品,在市場上赢得豐厚的利潤。這既是産業的良性循環,也是政府企業成功合作的典範。
04
“政府搭台,企業唱戲”。也就是政府主導,不計短期盈虧,在基礎層面做出大量投資。在這個基礎上,企業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後續實用性研發。這個模式才是美國“又大又強”的秘笈。
美國人自己深知這個秘笈,是以,如果别國隻是經濟發展,而沒有形成這種“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良好格局,美國人不但不緊張,還會很慈祥很友好,鼓勵這些國家在低端辛辛苦苦掙血汗錢。
但是,如果看到有哪個國家也出現了“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局面,并且那個國家的科技力是以快速增長,美國人就立刻會緊張起來,甚至變得猙獰,不惜掀桌子,用各種辦法壓制打擊。
日本是美國最忠實、最馴服的盟國(小弟)。但即使是這種馴服小弟,當日本的科技力快速發展起來之後,就遭到美國毫不留情的打壓。1980年代,美國社會普遍對日本有強烈的敵意,這種敵意甚至比戰争時期還要大。日本汽車、日本電器在美國一度都遭到抵制。美國政府還直接下場,使出等多種手段打壓日本企業。
後來,美國通過計算機、網際網路技術,重新在科技上再次擁有壓倒性優勢,美國也就再次變成笑呵呵的慈祥大哥。美國人眼中日本人的形象,也可愛多了。
了解了美國人的這個固有心理,再來看中美貿易戰,很多現象就很清楚了。
05
在“政府搭台,企業唱戲”這方面,我們中國不但做,而且是大做特做。其規模之大,不但遠超日本,甚至超過了美國。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雖然整體經濟發展水準不高,但中國卻成為開發中國家中僅有的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和人才教育體系的國家。這意味着我們中國已經做好了經濟騰飛最重要的準備。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成功摸索出“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發展模式。這既是此前計劃經濟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國悠久曆史傳統的内涵之一。在中國,政府一向在社會中發揮核心作用。這種曆史傳統,很自然就能擴充為“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發展模式。
是以,中國基本再現了美國當年全國發力、在科技領域猛追的曆程,并且,是在更大的規模和力度上。起初,中國看起來很溫和很老實,隻是在低端埋頭賺一些辛苦錢。美國人看到這些,很放心,把很多産業轉移到中國。
美國人沒想到的是,中國可不是其他那種沒有雄心壯志、小富即安的開發中國家。相反,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有雄心、最不甘居人下的國家。通過“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模式,中國持續在科技上攀登。進入21世紀以後,攀登速度進一步加快。在很多科技領域,已經追了上來。
大概是在2010年前後,美國人感受到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這種兇猛追趕,以及對他們的“威脅”。這一年,美國商會釋出了一份報告,對中國政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做出深入分析,明白清晰地指出,中國科技産業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中美之間不可調和的根本沖突。
幾年以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釋出了“301調查報告”,再次強調了中國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對美國的巨大威脅。這份報告,同樣高度重視大陸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認為必須設法破壞、阻止中國的這個發展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貿易代表辦公室釋出的報告,其中居然完全沒有提及貿易逆差,而高度關注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政府規劃。可見,美國人非常清楚,什麼才是真正厲害和真正重要的。
06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美國經濟近幾十年出現了嚴重的脫實向虛,但至今為止,美國在高端、中高端産業的實力仍然非常強大,在全世界的份額不但沒有降低,反而穩中有升。美國依舊占據着很多行業的制高點。
我們中國工業、制造業的發展,在很多情況下,搶走的是歐洲、日本的份額。真正開始威脅美國的“基本盤”,是近些年來的事情。而這正是中美貿易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大背景。
現在,對美國人來說,可以說已經到了“大決戰”的時候。局勢比1980年代日本人的咄咄逼人要嚴重得多。中國幾乎在所有科技領域對美國發起了沖擊。而且,中國的各項基礎條件——人才、本國市場、工業體系、政府治理力等等,都要優于美國。面對中國,美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另一方面,由于種種原因,美國政府對科研的投入大幅減少。美國研發投入在全世界的比例,已經從最高時的将近七成,降到了三成左右。而政府對科技研發的投入的占比,也從三分之二降到了四分之一。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國防研究投入,甚至降到了1960年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說,曾經讓美國登上世界科技頂峰的成功模式,現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美國人自己放棄。這時,看到我們中國人正在大力使用這種成功模式,他們怎能不焦慮呢?
是以,我們看到美國在貿易戰中,甚至不惜體面地使出了很多“下三濫”的招數,比如強行切斷華為從全世界獲得晶片的機會。這幾乎是戰時對敵國才能用的手段,美國居然在和平時期就用上了。如此不擇手段,隻能說明美國人是真急眼了。
07
美國人深知,如果在中高端科技産業,讓中國追趕上來,美國人必然失去大量企業利潤和優質工作崗位。失去那些流水線上的企業和工作,美國人無所謂。但如果失去這些中高端優質企業和工作崗位,那可是美國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美國人很可能是以無法繼續他們那種優越的“美國生活方式”了。
對我們中國來說,這同樣是到了“大決戰”的時候。從經濟層面來說,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趕超,隻是時間問題。我們已經具備了各種條件,尤其是“政府搭台,企業唱戲”這種模式,我們中國最為擅長。隻要假以時日,即使不能全面趕超,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和美國平起平坐,是毫無懸念的。
現在的問題,就集中在政治上。就看中美兩國在面對面的較量中,誰能笑到最後。美國要做的,就是用各種辦法破壞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追趕,尤其是要破壞中國“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模式。而我們中國要做的,就是在行之有效的成功道路上堅定地繼續走下去。“誰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腳步”。
曆史大戲的帷幕已經拉開。
(完)
《實業強國——中國制造自強之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4月。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衆号“李子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