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与规则的并行

复习“渡过”家长学堂笨笨妈讲课录音,笨笨妈提到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典故。

“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审判。

在柏林墙倒塌前,二十七岁的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二十岁。几十年间,在这堵‘隔离人民的墙’下面,先后有三百位东德逃亡者被射杀。

亨里奇的律师辩称这些卫兵仅仅是为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

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不这么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拾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被判处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

《非暴力沟通》有一句话:“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对于家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家庭来说,可以变换的说法是:“在规则与不规则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那么,那片田野,就是爱,无条件的爱。即规则必须与爱并行。

前年我女儿的行为,一定超越了很多孩子任性的水平,“网贷、冲动消费、离家出走、异地见男网友、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据我的了解,这还不是天花板。还有孩子打砸家具家电、体罚家长(不准睡觉、罚走路)、辱骂家长,甚至殴打家人的。更可怕的是用刀威胁家人。

那么,在种种考验下,如何实施无条件的爱?说实话,一味地要求家长去爱,真的有强人所难之嫌。毕竟都是普通人,都不是圣母。而且,无条件爱中的物质部分,一定需要金钱来实现。

这时,笨笨妈讲到的家长底线观,我认为很有道理。

《谁在我家》,一本讲家庭系统排列的书 ,提到爱,必须要以正确的次序为前提,才能焕发光彩。比如,处于曾孙子地位的家长,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百般讨好卑微,“跪着的父母永远养育不出站着的孩子”。可以说,这种情况下付出的金钱、精力、心血,是很难引领孩子生命健康发展的。

笨笨妈提到她自己的底线,她为了孩子,可以不购买珠宝等奢侈品,可以拒绝高档消费。但不可能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居无定所,失去自己的生活。

我很赞同,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长,在保护好自己底线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传递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对于我来说,我从前一直习惯花钱大手大脚,现在看着衣柜里那些几千元一件的衣服,很是肉疼,要是现在的我穿越回过去的话,我一定不会买这么贵的衣服。

所以,孩子生病后,特别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辞职后,我从"挥金如土“(夸张),秒变为“葛郎台”(不夸张)。

孩子生病后,一直强烈要求我辞职陪伴她,但我考虑一个单亲妈妈,又没场外救助,孩子生病了,治疗费、心理咨询费、养病费用?不是更应该努力挣钱吗?所以我断然拒绝了。

但是,生活很快让我做出了选择。女儿的网贷、冲动消费、离家出走,让我觉得人财两空是分分钟的事,上班挣的那三瓜两枣,抵不过女儿病情加重带来的毁灭性风险。所以,我当机立断地辞了职。

那么,生活还要继续,怎么办?

原本我对房子有执念,一度幻想以后找一个买不起房的穷小伙当女婿,照顾女儿。后来看了电视剧《双面胶》,看到一些很可怕的社会新闻,又听了一位朋友的规劝。我意识到世上只有太阳和人心不可直视,一个身心不健康的女儿,房子只能成为可怕的催命符。

所以,我认为一线房子可以置换成四五线城市,大房子可以置换成小房子,实在不行还可以租房住。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少经济问题带来的恐慌。

那么,对于此刻已经化身为葛郎台的我,心甘情愿地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我真心觉得自己的生存成本变得很低。而且饮食清淡,营养、健康,更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几十几百元的棉质衣服,穿着也挺舒适的。生病了有职工医保和商业保险。而且每天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坚持锻炼身体,这本身是可以减少患几率率的。

意思是说,我挤压我自己的消费,来满足女儿合理不合理的需要,我不委屈、不愤怒、不抱怨,我带着爱、带着希望、带着力量、带着信心,满面笑容地看着女儿开心地花钱,像欣赏一朵花一样看着女儿得偿心愿的笑脸。

当然,这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从前我也是恨恨地给钱,女儿恨恨地花钱的。

世事就是如此奇妙,当真正的爱自动自发地散发出来后,奇迹就出现了。女儿消费金额直线下降。当经过反复试探,终于确认妈妈竭尽全力的爱后,女儿变得越来越理性。开始思考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日子?变得有梦想有目标有行动。

所以,我认为,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无条件的爱,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家庭次序上,应该以保护好自己的生存底线为重要前提。

当家长对自己人生未来有所规划,并得到确切的保障后,可以说,就放下了属于自己情绪中焦虑恐惧的部分,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可以不依力就能实现。那么,当下,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爱了。

爱与规则的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