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MOTHER GOOSE童谣诞生于欧洲,历经300多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世界大战还是全球移民潮,都从未阻碍MOTHER GOOSE童谣的传播和传承。

八百多首童谣,包含游戏歌曲、摇篮曲、数字歌曲、动物歌曲等多种形式,影响了全球亿万儿童的成长,更被喻为“欧美儿童枕边书”。

MOTHER GOOSE不仅是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源头,更是家庭情感传承的纽带,它的发展史代表了人类对儿童启蒙的探索史。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回首MOTHER GOOSE浩瀚的历史长河,经典、艺术、爱与美经久不衰,永恒存在。

但同时,MOTHER GOOSE部分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其实比单纯的童谣更为深刻。

因为人类不仅生活在美好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战争、疾病与死亡。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过去,当我们读到这些童谣的时候,或许会觉得“黑暗”,可是亲身经历了三年的全球疫情侵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深刻感受到社会现实比童谣中的描绘更为黑暗。

在过去300多年中,当人们面对疫情中的生离死别,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悲惨境遇,面对人性阴暗面的突然暴发,那些恐惧、伤痛、无奈……应该如何与孩子交流?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接触文化,感知现实,他们应该如何与无法避免的“黑暗”时刻共处?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引领他们去正向思考?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Ring Around The Rosy》这则童谣就与1664年伦敦的瘟疫密切相关。在那次鼠疫(黑死病)中,伦敦的死亡人数超过了10万。

在歌词中,作者用玫瑰来指代感染后皮肤上起的红色丘疹,以口袋里装满鲜花来寄托避开瘟疫的美好愿景,最后借灰飞烟灭暗指因感染而离世的人们必须被火葬以避免传染。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18世纪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贫富对立,人民成为牺牲品。

他们大多生活困苦,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无法得到保障,还从小沾染恶习,更有很多工厂为降低成本雇佣童工。

MOTHER GOOSE童谣中提到的发疯的人、卖掉小孩的父母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的。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还有一首童谣讲述的是十个在一起的小黑人,经过许多波折,最后只剩下一个人,而仅剩的小黑人觉得非常寂寞,最终选择自杀。

这其实是喻意原本在一起的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下逐渐凋零,最后一个也不留。

看似一首童谣,却是当时历史发展、社会革命制造的社会悲剧的缩影。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这些童谣在MOTHER GOOSE童谣中的占比并不多,与美好而有趣的童谣相比,它们或许让人心惊,但只有经历了“黑暗”现实,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而关于“黑暗”的说法,也是文化差异和年代差异的表现,不能因此认定这类内容就是“黑暗童谣”。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西方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更能够直面死亡。

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也更为轻松,童谣中涉及此类内容,既有现实意义,又能有效帮助孩子宣泄不良情感,接纳自己身处的世界。

年代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活在不同社会认知不同。当我们身处现代文明和繁荣富强的中国,回首几百年前落后的欧洲社会,充满悲剧色彩的生活必然是黑暗的。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如今,谷斯妈妈在800多首MOTHER GOOSE的童谣中,精选出最经典的50多首用于日常教学。选择标准如下:

1)旋律优美传唱度高,有场景感,有助于孩子词汇拓展,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2)内容简单易懂,语言描绘有画面感,有助于孩子感受音乐的美感;

3)蕴含积极价值观,传递正向的情绪表达。

“黑暗童谣”真的黑暗吗?

具有深刻内涵的童谣,谷斯妈妈也不会过度解读和延展。在0-6岁的儿童早期教育中,这些旋律和词汇带给孩子们的记忆和认知,会伴随他们的成长与大脑中的知识网络结构连通,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谷斯妈妈将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以最好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和影响新一代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