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22)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七讲为政

不能狭义地理解“政”。

不是只有当了国家领导人才能谈“政”,

也不是只有进入国家机关才能谈“政”。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凡是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级别,凡是有级别的地方就可以“为政”。

【为政】【得人】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武城,鲁国的公邑,在今山东费(bi,4声)县东南。

澹台灭明,澹台(Tán tái )是复姓,字子羽。据说是个相貌丑陋的人。他是孔子最晚的学生,后来到楚国发展,有弟子300多人。

行不由径,径就是小路。周朝的时候施行的是井田制,在井田以外的叫“路”,里头的那个“井”字就属于“径”。按照周礼,人不能随便跑到别人的私田里头,你要走外面的“路”,不能走里头的“径”。抄小路是不合礼法的。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偃之室”就是子游的住处。

子游在武城这个地方当长官。孔子问他:“你在这个地方发现人才了吗?”回答说:“发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这个人从不抄小路。不是因为公事,也从不来我家套近乎。”

从不抄小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从你身边的人问起,看有没有一个人从来没有闯红灯或者逆行的?

不私下去官长家套近乎,可能是没有私心,不屑于以此行径进身,是真清高。也可能是兜里没钱,羞于去面见长官,害怕越发不招待见,这是被客观现实和自身条件硬逼成的清高。

【为政】【齐鲁】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鲁是周公之后,齐是太公之后,都是西周的分封。

鲁是周的同姓,齐是周的姻姓。齐比鲁国力强盛,但是不如鲁保存旧典、旧法、旧道德多。鲁比齐更近于周道。

孔子改制,是以西周为理想。他认为,齐往好的变,可以达到鲁的水平;鲁往好的变,可以达到道的水平。

道是周道,即周的立国原则。

【为政】【鲁卫】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卫两国都是姬姓国。鲁国是周公旦之后,卫国是卫康叔之后。周公旦和卫康叔是兄弟,他们二人有着相似的治国理政主张。是时,两国国力和国情也大体相当,所以孔子有此一说:“真是亲哥俩!”

【为政】【使民】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之”本意是指顺道而行,这里则是指按统治者的意愿办事,叫干什么干什么。跟着指令走,不必知道为什么。

当父母的往往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用跟他讲大道理。大男子的往往认为,小女人见识短,能哄就哄,用不着跟她讲大道理。古代统治者对他们的子民,也往往作如是想。

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即听贵族统治者的摆布,而不用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是公认的常识。

有人改了标点,成了:“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即使民众听话,也不能由着他们想怎么就怎么呀?!民既然不可使,你还怎么使他们“知之”?!

【为政】【乱】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好勇疾贫”,主要是讲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好勇”是暴力倾向,“疾贫”是怨恨自己太穷。苦大仇深,诉诸暴力,当然会出乱子。

“人而不仁”,主要是讲富人不仁,不拿穷人当人。穷人仇富,眼馋,很正常,但怨恨过深,就会出乱子。

朱子曰:“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

“好勇疾贫”,也就是“勇而无礼”,礼不再有约束力。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为政】【位】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在:担任、从事。

谋:参与、谋划。

“谋政”的前提是要有位子。只要我坐到了那个位子,说我行我就行不行也行。位子就等于能力,位子高就等于能力高,不服?不服你来坐?!这是“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如果不谋就是不作为,在其位如果不谋就怕过期作废。

反之,没有位子,就不要操那个心了。操着操着就怕自己进入状态,对领导指手画脚,领导做的这这那那你都看不上。那好,要不你来当这个领导?招人烦,招人忌。自己也烦,心难平,何苦来着。

没有那个位子,相关信息你就掌握不了,问题看得就不准,分析得就不到位。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给干的提意见。提意见容易,真换你来,未必比人家做得好。

【为政】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老师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讲了三个方面: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思想建设。

子贡是个懂行的,他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想让老师就重要性上把这三个方面排个序。

孔子给出的顺序是思想建设最重要,其次是经济建设,再次是国防建设。

军事力量强大,但是经济垮掉了,所以北方某个大国就解体了。

经济力量强大,如果思想乱了,人民对政府不信任了,那么政府离垮台也就不远了。比如西方某个大国,是不是也快了?

孔子讲人没有不死的,或老死,或病死,或饿死,或战死,你想让人民为你而死,你就必须要有一个站得住、说得过去的理由,必须让他们信服你,愿意跟着你,愿意追随你。否则,死的人死了,活的人散了,你就成光杆司令了。

司马迁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是说死生事小,意义事大。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大概就是脱胎于孔子的“自古皆有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誉立不住脚。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如果人民没有信仰,老百姓不信任你,没有凝聚力,上下异心,一盘散沙,也是立不住脚的。

【为政】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学生求教,就是“某某某问政”。有职位的人探讨,就是“某某某问政于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引用前人的话。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要领。孔子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臣、父子各尽其责,各行其道。孔子这个回答算是投其所好,所以得到齐景公大赞,说:“非常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好吃的,也未必能轮到我先吃呀!”

但是这句话要整体理解,不能只片面要求“臣臣”、“子子”。

【为政】【无倦】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

孔子教给他两点:在其位勤其政,不知疲倦,不能懒政;做事要尽忠职守,忠君忠责。

程子曰: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

【为政】【无倦】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请教行政治理方面的要领,孔子给出了四个字“先之劳之”。

“益”是增加,“请益”就是请老师再多说点,进一步解释。所以老师又给了他两个字“无倦”。

无倦,就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无怨无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而不能尸位素餐。

劳之,也是勤劳的意思。如果把“劳”解释为役使,把“劳之”解释为“役使民众”,那只说一个“先之”就可以了。

先之,就是身先士卒,做出榜样。

先之劳之,连起来用,就是带头先干、带头多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