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中国书法报》第364期7版、365期4版版面

评委谈▼

戴武:雏凤清于老凤声

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在艺术水准和审美高度方面,较往届有很大的提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展览评审,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组织工作严谨细密、规划科学,评委、监委、学术观察员履职敬业。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影响日益广泛,艺术感染力不断扩散,从而促进了创作水平的提高,对推动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和艺术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激励广大的书法爱好者缵述传统,弘扬正能量。

篆刻、篆书创作以优秀传统的理念在回归经典且文化品质的提升方面,对篆刻、篆书的发展起到了固定格局的引导作用。新人新作形式与风格的多样性较以前呈现出更多精彩的创作模式,视觉能量冲击,极大思想震撼,重要心灵启迪。反映了广大作者不同的学习与创作方向。虽然水平参差不齐,却表现出无限努力开拓的力量。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宋乐风(新疆)

在本届篆刻篆书审读中,有些作品似乎没有深远的知识底蕴,逐印逐字联系原始释文,发现不少基础问题,在结篆方面,有些作者把篆书的偏旁和结构随意挪让,借笔省笔,主观臆断,不符合古文字之结篆规律。创作中偏爱使用字形独特、陌生奇异的生僻字。建议作者使用古文字须谨慎选择,否则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歧义,甚至导致作品淘汰。边款文字盲目求繁多,印屏题签不善,题记字迹过大,没有太多的文化历史信息,“江湖味”浓,本质上是技法短板、审美枯竭所致,冲击了印面的格局和主题,客观上降低了作品的整体效能。

当然,我们还需在篆刻、篆书应用创作中,加强文字修养上的整体重视与提升,寻找宁静致远的传统之路,拓宽取材范围,追慕亦古亦新的艺术风格对作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坚持。评审中,纯正而本色的玺印、南北朝凿印、汉封泥印、将军印及文人流派印元素活跃,意境开拓。篆书体系新人辈出,在谋篇上体现大格局,在创作上体现宽视野,在效果上体现高质量。纵观篆刻、篆书作品,其实是作者综合艺术修养的再现,在这其中,主体是作品本身,只有作品过硬,才能经得起专业的挑剔与审读。日后,需要做的就是努力修身,超越现状,抵达理想。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周学江(贵州)

虞晓勇:取法多元,有创造性

第九届新人新作展的楷书来稿共六千多件,就投稿作者的取法情况来看,呈现出多样丰富的特点。投稿作者不仅关注了“锺”“王”小楷、《龙门造像记》、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赵孟頫、文徵明等经典大宗,同时对晋人写经、民间书刻也有所涉及,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学书者对于楷书取法的视野正逐渐发生变化。书法的艺术性应该如何拓展?取法就是一个前提条件。如果学书者取法过于狭隘,不知道变通,不知道包容,不知道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思考,那么要想提升书法的艺术性无疑是困难的。

这次入选的楷书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投稿作者在创造性方面的潜力。我们既要引导学书者植根传统,还要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出新,发掘自身的创造力。在这次新人新作展中,有的作者对于风格的把握与形式的思考,就很值得关注。例如,在以往的展览中《爨宝子》风格通常以大字面貌出现,此展中,有的作者则以中楷加行书笔意加以表现,这是一个好现象,体现了该作者对于艺术形式的思考。对于此类传统功力与创造性兼具的作品,我们要积极关注,并展开学术研讨。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白坤(河南)(局部)

王亚洲:九届“新人展”的“三多”“三少”

通过参加这次评审工作,我的体会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

“三多”:一是投稿数量多。目前大陆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和建设,书法艺术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近三万件的投稿数量是教育成果的一个侧面反映,其中还看到不少80多岁的作者,这说明新的“书法热”已经开启;二是好作品多。这些作者切实注重传统根基的挖掘和感悟,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程度大幅度提高了,研习角度多维,信息量相当丰富,不少作品相当精彩。因入展数量有限,忍痛割爱的不在少数;三是从书体来看,楷书和行草多。小楷和篆刻作品投稿量较以往明显提高,数量和质量也是成正比的,这是澄心静气的表现。孙晓云主席在评审预备会上也强调,要把学会思考和静心创作作为此次展览的主导方向。

“三少”:一是“江湖气”作品少。这显然是群众审美意识提高的可喜表现;二是过度拼接和制作少。全色纸作品数量大幅度提升,也更好地呈现了作者的创作功力;三是从书体看,篆书和隶书少。高质量的篆书和隶书作品更少。所以,我倡导大家多在篆隶上下点功夫,这既是根基,也是为其他书体服务的。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朱国涛(山东)(局部)

仇高驰:师法纯正,加强字外功

此次“新人新作展”,可喜的现象是投稿作者的整体创作水准比往届有所提高。此外,投稿作者普遍取法纯正,反映了大家对碑帖范本的正确认识。作为“新人新作展”,要与“兰亭奖”和“国展”有所区别,评审更看重投稿作者师法是否纯正。因为,取法的经典与否,决定着创作能否走得更远。如果在初学阶段就偏离了经典、纯正、传统,势必在日后书法学习的道路中举步维艰。当然,从此次“新人新作展”投稿作品来看,作者对取法的把握还是比较理性的,整体创作水平和潜力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至于不足之处,我感觉由于是“新人”,在文化的积淀,尤其在篆书的字法问题上仍有待提高。篆书的创作不仅仅是依靠技法,还需要篆法的支撑,这对作者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重学术储备,锤炼字外功夫,尤其是对文字学等与篆书创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学习。因此,篆书创作如果想走得更远、创造出好的作品,首先应保证篆法的正确。建议大家在技法以外多花精力,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这对日后的篆书之路肯定大有裨益。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李波洋 (辽宁)

张建才:取法有广度,有深度

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作者投稿热情之高涨是出乎我们想象的。这说明书法在全国的热度在现代化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我认为这对于中国书法艺术而言无疑是好事,是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体现,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表现。

1991年,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评选工作在河南洛阳举行。当时,我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了评审工作。本届“新人新作展”与之相比,无论是投稿数量还是作品质量,无论是作品的取法广度和深度都有显著提升。这说明广大书法作者,在书法的研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很多努力,对中国文化、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不仅仅是书坛“新人”展示自己才华的地方,更使广大书法爱好者通过新人展得到启示和启发,以此树立自己正确的学书理念,确立正确的学书方向。这无疑对促进中国书法的繁荣昌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工作者的书法之路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王洪波(江西)(局部)

陈新长:书法需要考场也需要广场

我们对书法的批评,指向脱离实用之后走向了展厅的纯艺术,呼吁书法传统文化的回归;指向既重技法又重性情,呼吁在哲学视野下时代审美的重建。

几千年来,书写一直保持着一种稳定的笔墨形式,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甚至裂变时,未作出明显地回应,使得传统的书写远离了当代文化的核心,缺少一种从当代文化中获取滋养的新的形态。在自身修养、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与古人有着明显差距的今人,也很难在传统中寻找到自身的定位,而现代展厅成了我们的栖息之地。这期间,成千上万的书法爱好者,置身于考场,临摹、创作、投稿和面对严格的评审,与展览工作一道,对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厅书法的样式不断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才能更加成熟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滋养,完成从超越生活的自我表达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再度跨越。需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当今书法的出路。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姚德良(重庆)(局部)

书法艺术越往高走越需要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来指引,意在笔先、澄怀观道、心手相师都是创作的观念,要把眼中之竹变成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学习的重点应当从手的提高转移到心的升华,着力于树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

蔡邕书丹的《熹平石经》,大街小巷的观众看他刻字,摩肩接踵,盛况至极。但是,蔡邕提倡的鸟虫篆,就没有流传下来。这种社会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觉悟,不是由哪一个人决定的,而是大众审美的结果,是高层次的大众审美的结果。

对书法的理想,我们不能总停留在古典辉煌的臆想中,思考当代书法的形式如何与时代的建筑、公共空间之间形成连接并走向社会最广大、最宽泛的可能,成为当代美育主体的一部分,最终使书法成为大众、精英共享的文化。

入展作品选登▼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陈达广(广西)

创作手记:

我的创作初衷有二:其一,以古为新。膜拜前人之奇迹,窃加自我之异想,用多年之笔底,心手双畅,一蹴而就,遂成此作。其二,“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创作,与简单地抄录唐诗宋词或先贤名篇相比,我更喜欢有感而发的自作诗文。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适逢建党100周年,为此,我怀着澎湃的激情自作诗词《念奴娇·建党百年》,下笔时自然别有一番感受。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李维维(西藏)

创作手记:

身在西藏,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酷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书画的学习尤为用功。军人的性格使然,我喜欢豪迈沉雄的汉碑。此作抄录康有为《书论》,以汉代《张迁碑》为主调,参以《好大王碑》笔意,力求朴茂古拙沉雄。笔法上追求不计工拙的自然书写。结字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自然境界,力求丰富变化,但不刻意夸张变形,全篇力求统一和谐。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张清江(安徽)

创作手记:

我于小楷用功最久,相对擅长,遂选定小楷作为投稿书体。小楷创作容易程式化,形成呆板的面貌,与他人接近,要想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实非易事。经过反复思考,结合近年来学习行草书的体会,以及对碑版的理解,于是尝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小楷之中。在创作时着意融合,力求多变,避开时风,努力做到小中见大,灵动多姿,配以简单的形式,在整体上呈现素雅的面貌。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方庆奖(福建)

创作手记:

尝试以自撰对联、大字章草和小字跋款进行创作。自撰楹联选择书法和音乐有关典故进行构思,作品风格以《平复帖》为主基调,为了体现大字书法的宽博、厚重,充分发挥自己的篆隶功底,同时借鉴王蘧常书风以及简牍、草书等元素。然通过不断打磨、调整,包括章法、结字、造型、墨法、整体协调性等,尽可能地丰富作品的艺术语言。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刘之瑜(河北)

创作手记:

此作抄录伊念曾七言联,取《颂壶》《毛公鼎》笔法、笔意,中锋用笔并辅以绞转,以求篆籀气息以及线条的凝重和质朴。锁定清穆、典雅、古朴的风格;以求作品既有前贤的影子,又有个人对金文的理解和解读。章法上力求简洁,尺寸上不追求过大,印章用一枚名章进行点缀,落款的小字,以颜体行书风格为基调,起到辅助主体风格的作用。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严春亚(江苏)

创作手记:

此作以行书为主,掺以少量草书进行调和,整篇用了15个小块面,孙过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书写时不能“埋头苦干”,各行、各块面之间要相互协调、彼此呼应、一气呵成。我觉得书法和绘画是紧密相连的,国画的点、线、面也能运用到书法中,如:块面放在什么位置,哪些地方应该有虚实,要把整幅作品当作是一个大的章法,每一块面又有小的章法。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高庆(广东)

创作手记:

我以汉隶入门,初期尤以《曹全》最为用功,兼习《礼器》《石门颂》等经典碑刻汲取营养,拓宽视野。近年开始研习汉简,深深地被汉简的“潇洒自如,不羁放纵爱自由”的率性所吸引。此次参加九届新人新作展便是以《武威汉简》为笔意创作的作品,创作思路不计工巧,着力追求“出锋峻落,行笔大度雄放”的豁达天趣。经过多次打磨调整,在截稿前方寄出。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张武杰(甘肃)

创作手记:

此作以欧阳询《九成宫》端庄、刚劲为主体基调,取褚遂良、智永禅师的灵动、隽逸。选用西晋李密的《陈情表》为书写内容,以四条屏的形式呈现。追求舒朗、雅致、静谧的气息。创作中尽量做到线条干净、字体刚劲,点画利落、大小适度,收放自如、疏密得当。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李照明(青海)

创作手记:

此作取法唐代颜真卿《争座位》之结体,融入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笔意,在颜体篆籀、遒劲、隽丽上寻找方向。选用《前贤评颜鲁公》作为书写内容,形式上变长卷为条幅,在创作过程中一气呵成、自然流露。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卫行立(山西)

创作手记:

此作内容为唐诗三首,正文以《鲜于璜碑》作为主要笔法,加入其他汉碑元素,落款三行小行书取米芾意。运用线条的粗细及其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达到拙中见巧的意境。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黄湘斌(湖北)

创作手记:

我平时临帖以米芾、王献之法帖为主。此次创作亦取法王大令、米南宫,在传统中汲取营养,尽量把自己平时临帖的积累,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创作中表现出来。在风格上追求平正清和、温润舒缓、不激不厉,心境上亦颇为平和。在六尺整纸上大字书写,对自己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锻炼。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段雪婵(湖南)

创作手记:

此作取法西周铭文《毛公鼎》之结体,融入春秋战国楚系文字笔意,追求端庄、遒丽、古雅、明净之气象。选用我最喜爱的李白诗《子夜吴歌》作为书写内容,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具有愉悦、轻松之状态。避开常见的金文创作格式,采用四条屏格式书写。创作时先反复打磨、斟酌,最后一气呵成。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孙义勇(北京)

创作手记:

我认为内容在篆刻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合理的内容既能丰富作品的内涵,某种意义上,也是作者内在精神的追求和体现。当然,娴熟的技法刀法,在篆刻创作时不可或缺,我在工稳细朱文一路印章中,力求明快、匀净、精细,以及线条的那种劲挺之感;使之与印章内容及形式相协调,以求和谐、统一。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郝有芃(浙江)

创作手记:

此作杂糅了米芾、吴琚的用笔与结字特点,兼参《阁帖》意,努力使作品在用笔和章法上靠近古人。在纸张的选用上,我用老纸或者做旧的纸张进行创作。“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我认为学习书法应以古代经典为主,时风可以借鉴但不能过多依赖,入帖而出帖的过程,就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游紫钰(辽宁)

创作手记:

此作继承传统的汉隶风格,融合《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经典,线条追求质量、力量以及厚重感,采用“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的方法,以求心态平静,自然书写,将积累的临书状态融入创作。

中国书法报|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评委谈·入展作品选登

陆宗盛(上海)

创作手记:

我的篆刻创作灵感源于日常的生活与经历,例如偶然间的一首曲、一句话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本次展览收录的印屏作品中“知识青年”“人在旅途”“意到笔随”等内容亦如此。此作整体印风较为统一,印屏制作力求简洁素雅。

监制:杨超 朱中原

编辑:王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