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兆霖:心系卓远 大琢书功

放眼当代书坛,很多一线成名的书法家都喜欢振臂高呼,语不惊人“话不休”,他们中间,不排除有真正的高手,但是, 蓄素守中、淡泊内定者更显高洁。在几十万基层书法爱好者中,必定藏龙卧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那些“深渊蛟龙”没能成为举国熟知的“著名”,然而,他们却精心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静静耕耘,默默实践,得了真功,入了佳境。事实上,很多心系卓远者均不善于经营,又因为鲜有“恰逢其时”的机遇,所以,他们只能凭借着坚苦卓绝的努力,摸索、锤炼、锻造,苦心孤诣,渐变、渐进、渐悟,直面内心,让自己成为蓄势待发的“卧龙”。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那些有着真才实学的书法家正逐渐被发现、被挖掘,他们的艺术也正逐渐走出深巷,如浓郁的酒香,飘进了千家万户,温润着他人的心灵、开启着他人的心智。

吴兆霖就是一位风貌独存,而且内蕴充盈的书法高手,他的书法姿貌正呈现出卓然自立的魅力,引人瞩目。

吴兆霖:心系卓远 大琢书功

左:临历代名家楷书128条屏之79颜真卿《元次山碑》(2248×528)

右:临历代名家楷书128条屏之78颜真卿《东方朔画赞》(2248×528)

莆田古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那里是历史学家郑樵、书法家蔡襄、郭尚先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也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发源地;那里物华天宝,文化艺术氛围浓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吴兆霖,1955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又加血脉中天生流淌的艺术基因,吴兆霖自幼就喜欢传统文化,尤其喜欢书法,甚至有些痴迷。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生的转折总是不期而遇,青年时期,吴兆霖并没有因为对书法艺术的喜爱,成功考取书法院校,而是被理科专业录取,院校毕业之后,作为一名理科生,他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一所学校,从事教学工作。那些年,吴兆霖教学任务繁重,但工作再忙,他也没有停止过临习古帖,而且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下班指导学生书法兴趣小组,给自己增加了“副业”,几十年从来没有间断。

在人生的轨迹中,吴兆霖实现教书育人,而传授书法之法似乎渐行渐远,书法艺术也似若只能作为兴趣、爱好,写己写心,达己而不能达人,这对一位钟情于书法者而言,很难心甘情愿。七、八十年代,当地适逢争创“全国书法之乡”,地方都非常重视书法的普及和推广,很多学校也都积极响应,组织开展书法教学工作,可是,生物老师易得,书法老师难成,于是,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让从未间断锤炼书技,并以书法闻名当地的吴兆霖担任书法教师,从此,吴兆霖真正地回到让他如痴如醉的领域,天高鸟飞、海阔鱼跃,他再也没有离开书法这门艺术。在教学相长中,吴兆霖一边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守护着书法教育的前沿,一边在书法艺术的天地中,安顿灵魂,大琢书功。

1987年,他荣获莆田市首届书展第一名,2004年,为了开拓视野、为了互借互鉴书法技艺,也为了广交书友、得名师指授,他考入中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由于他为人谦虚平和,做事真诚坦荡,当时,很多著名书法家既是他的老师,又成了他的朋友,在那种亦师亦友的学习氛围中,吴兆霖受益匪浅,也为他后来的教学和书法之路奠定了基础。2018年,他应邀在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现场挥毫展现中华书法艺术瑰宝,他的书法作品也相继被很多单位收藏,并视若珍宝。几十年,一路走来,他赢得了很多殊荣,也收获了很多赞誉,他都坦然视之,不忧、不喜、不争、不躁,平静的心弥漫着真力、追逐着永恒。

岁月静默,生命如歌,真诚的内心演绎多彩人生。吴兆霖浸润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抚古今、思浩荡,常念先贤的高德厚学,吮吸着主流正脉的艺术精华,咀嚼着生活与生命、艺术与人生的真谛,踏实修书,追逐着德艺双馨的典范。吴兆霖喜行书、行草书,擅魏碑、篆隶,尤擅楷书,可以说,真、草、篆、隶、行,吴兆霖五体通释,却又闪烁着一家之貌的风采,那就是对楷书的深耕细研,融会贯通。

吴兆霖初学颜真卿《多宝塔碑》,又学《玄秘塔碑》,兼学欧阳询《九成宫》、旁参王铎、蔡襄等人,后来为了系统学习颜体,他长期沉浸于颜真卿的楷书,如《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自书告身》、《大唐中兴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12种碑帖,吴兆霖用功最专,用情最浓,也最出成绩。

纵观吴兆霖的书法,可以发现,楷书是他的立身之命,也是他的看家本领,比如他写的历代名家楷书名帖128条屏,临欧阳询,他可以写出刚毅挺拔;临颜真卿,他可以写出宽博厚重;临蔡襄,他可以写出骨力劲健;临王铎,他可以写出俊逸隽永,……,这得益于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一笔一画地讲解,一点一滴地示范,才能答疑解惑,言传身教,正是这种点点滴滴的过程,他培养了学生,也夯实了自己。这和田蕴章欧楷的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田蕴章立足于京津,而吴兆霖偏居一隅,田蕴章得了大名,吴兆霖正独上高楼,想必,时间的老人最终会给予吴兆霖一个公正的评判结果。

吴兆霖:心系卓远 大琢书功

左:楷书中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右上:楷书团扇晏殊《蝶恋花》

右下:楷书团扇柳永《凤栖梧》

细品吴兆霖的楷书《临颜真卿——多宝塔碑》,章法爽爽朗朗、干干净净;结体华美丰腴、恬润婉畅;用笔或劲韧、或端庄、或雄秀、或浑厚。宽博隽永,朴茂凝重,笔笔入微,字字逼真,这种直追原作的效果一定是对颜真卿的致敬,却彰显着百炼成钢的锻造过程。再看他的楷书《沁园春雪》,取颜楷笔法,得其风神,质地洁美,雅逸飞扬,悦目,如秋水视底,赏心,如春风含馨。放眼当代书坛,楷书能写出如此韵致者,实属凤毛麟角,吴兆霖亦是楷书法度中功力大成的佼佼者,他的楷书是心境澄澈,人品影响书品的结果,堪称当代主流书法的典型代表。

根植楷书,修行草,上追篆隶,实为书法家之正途,吴兆霖的行书、草书,均以楷书筑基,在触类旁通中,凝结、升华。观其行书,运笔如行云,施墨如泉涌,潇洒飘逸,笔意连连,写出了雄卓之姿,也写出了形神之韵。观其行草书,落墨如雷,酣畅恣肆,执笔如骏,飞驰辽原,柔与刚、方与圆、正与斜、静与动,对立又和谐,快意显风采,丰富又鲜明,韵致洒脱,舒朗柔逸,狂放有法度、潇洒出真功、险峻却庄重,直追《祭侄文稿》的书道神明,又带着张旭的落纸云烟、怀素的满堂风雨。笔迹即心迹,心之所驰,魂之所系,吴兆霖的行书、行草书折射出胸次阔达的人生和敦厚虔诚的修为。

再看吴兆霖的《临北魏---穆亮志》,姿貌舒展,张驰有度,工整,不呆板,清逸,不浮华,秀雅,不媚俗;线条,稳健劲韧,能疏能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透风;笔法,或提、或按、或抢、或蹲,变化丰富,强健有力,给观者一种震撼心魄的视觉冲击。体现了技高凌云的功力,也彰显着精修入境而心手双畅的书写状态。

如果剥离抽丝,探究吴兆霖的书法本体,可以发现,颜体(楷书和行书)是深入他血脉之中的精华,也是吴兆霖广收博约之后形成独居一品的基石,他所有的楷书都若隐若现地闪烁着颜楷的影子,他所有的行书、行草书也都蕴含着颜楷,甚至《祭侄文稿》的韵致,比如:他写李白的诗,笔道中,尽是颜体的朴茂浑厚;他写苏轼、辛弃疾的词,章法布局里激荡着磅礴与豪情,那应该是颜氏的风神;他写王维、陶渊明的诗,字里行间里充盈着恬淡的文人气,又洋溢着田园牧歌般的洒脱和自由,那一定是颜氏往来于天地之间的精神,正是基于多年心追手摩于颜氏笔法,颜氏的气质品格慢慢侵洇到吴兆霖的血脉之中,久而久之,吴兆霖举手投足之间无不与颜氏暗合,这种暗合是烙印、是刻入骨子里的印记。于是,他依仗着深厚的颜体功力,有意识地去开拓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去挖掘自己的书法之法和书法之艺。

“发现”是一切艺术的根源,怀素没有在张旭的笔法中,有所“发现”,就没有怀素的大草;文徵明没有在赵孟頫的艺术中,有所“发现”,就没有文徵明的书画双绝;齐白石没有从生活中“发现”,就没有齐式趣味……“发现”是挖掘的过程,有孜孜以求,也有妙手偶。“颜鲁公书风大气,孕育着古拙朴茂。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些字初看很笨拙,不像欧体那么精巧,我年轻时学颜体,总想写得更‘美’,结体更‘合理’,更好看,后来才知道,那已经变味了,不是颜体了。许多人学欧体也是这样,越写越精巧,而把更宝贵的古拙味全丢失了”。吴兆霖这样描述对颜体的“发现”,显然,在吴兆霖的书法之路中,他发现了颜体的秘诀,于是他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涤尽尘俗。

吴兆霖:心系卓远 大琢书功

上:楷书横幅毛泽东《沁园春雪》(3680×1800)

下:毛体草书毛泽东《沁园春雪》(1800×880)

吴兆霖以楷书为基,取法乎上,学篆隶、魏碑,学行书、草书,汲取大篆的浑穆、小篆的妍美,以及魏碑的奇逸、隶书的洞达,同时,吴兆霖深研晋韵,如二王之婉转,参悟宋意,如苏、黄、米、蔡之飘逸,又兼顾元明之态,如文征明、祝枝山等大能之姿貌,当然,吴兆霖也参考近代书法大家的笔法笔意,如康有为、沈尹默、启功等名家的用笔、结构。

画家李可染曾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毋庸置疑,吴兆霖在打入传统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如何写出自己的面貌,他也做过深入的思考,这应该是一个挣扎、蜕变的过程,尽管有困惑、有迷茫,但是,柳暗花明的喜悦,也常常是他突出重围的动力,他享受其间,积学厚养,博文养正,他也自然而然地谱写了令人感叹的华章,比如他创作的《百福图》、《百寿图》等等带有吉祥寓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容易让观者产生联想,因为自古以来,“福”、“寿”就是美满、幸福、和谐的象征,给人希望,慰藉灵魂,深入人心,吴兆霖通过绘画的表现形式,把一个个极富内涵的文字辅佐于深厚的书法功力,带着自己的创意,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让作品与美好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中有很多字都依循古法完善,调整,融入自己对书法艺术、对书法美感的理解,进行独具匠心地的加工,形成极具视觉美感的姿貌,章法布局里充盈着吉祥温馨的气氛,又带着雅俗共赏的装饰性,体现着吴兆霖炉火纯青的书法功力,又凸显着风格独秀的才情。这些作品充溢着强烈的视觉力量,带着节奏、带着韵律,瞬间吸引观者的眼球,叩击着观者潜意识的审美本能,让观者不由自主地流连其间,品味、咂摸,意蕴无穷,妙不可言。这些别具匠心的书写形式实属一绝,堪称专利。

当然,深入传统,千锤百炼,汲取百家优长,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离不开一个理科生那种对碑帖严谨的观察、对古法科学地实践,也离不开生活感悟、人生态度,以及儒、释、道交相辉映的处事哲学。理科出身,使吴兆霖在临碑摩贴之时,目光如炬,观察入微,同时,在创作之中,他可以下笔如神,指哪打哪,准确无误;生活感悟、人生态度、处事哲学凝聚于书法,则使吴兆霖的书法富有内涵,充溢着智慧,这犹如颜真卿的浑厚基于阔美之心胸、傅山的纵逸基于超然之品格、吴昌硕的书法基于篆刻之刀笔、于非闇的画基于对植物标本之研究。

一位傲立群秀的书法家,必笃定恒心,踔厉风发,方得始终。几十年以来,吴兆霖既不求名利,也不被金钱左右,他以淡泊之心、卓远之志,陶醉于文人心境,烙迹楷书,苦修篆隶,琢功行草,终得大成,为师、为范,令人敬仰,于是,提笔写评之际,难抑情感,言之不尽。

(文/桑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