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4件事,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1

最近的一件小事,让我稍感意外,同时,也更加明晰了青春期孩子的养育思路。

橙子他们学校有要求,男生的头发不能长过一寸。周末的时候,我看橙子的头发长了,就提醒他去剪。剪完回来一看,两边倒是剃得短了,中间头顶还是有些长。

我说:“你最好回去再把中间剪短一些,要不然过不了几天,老师又该提醒你剪头发了。”

橙子对着镜子左照照右照照,也觉得中间有点长,但估计懒得再跑一趟,犹豫了一下,说:“我不去了,就这样吧。”

作为一个为孩子着想的老母亲,我继续劝说:“你现在去一趟,省得过几天再去了。要不然总惦记着这事。”

橙子的态度更坚定了:“我不去了,长长了再说,你别管了。”

我本想再劝,转念一想:这是他的事,他不嫌麻烦,那就随他吧。也就闭上了嘴,放下了这事。

谁知,吃过晚饭,橙子自己说:“我还是再去一趟吧。”说着,穿上外套,自己又去了理发店,把头顶的头发修短了。

2

这件小事,让我又一次体会到:很多时候,孩子所谓的叛逆、不听话,是在维护自己的心理空间,维护自己的主权。

很多时候,我们管得太多,虽然是出于爱,为他好,但其实是用自己的意志压迫了孩子的意志,是对孩子心理界限的一种侵犯。

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和父母的对抗中,根本无暇进行独立、认真的思考。

当父母放手后退,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他才能把心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去体会事情本身,体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从而做出符合内心的决定。

就像一个国家,当外敌入侵,就会集中全部力量抵御侵略。只有两国邦交正常化了,才能安心谋发展,让国力强盛。

孩子越大,他需要驰骋的疆土越大,越需要足够的空间。

心理空间,听起来有些抽象,具体怎么做呢?

我总结了一下,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3

给情绪留出空间

当孩子哭闹、沮丧、生气、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总是急于讲道理、给建议、各种安抚,甚至亲自上场帮孩子解决问题。

看上去我们是在为孩子的事很上心,其实是我们对负面情绪的不耐受。想着赶紧解决问题,消除负面情绪。

孩子小还好说,当孩子越大,这些方法越不管用。很多孩子会表现得不耐烦、很抗拒: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别说了,你们什么都不懂!”

家长会默默给孩子贴个标签:这孩子太叛逆了,大人的话一点都听不进去。唉!

殊不知,情绪没消化,还顶在那里,再正确的话也是听不进去的。

情绪,需要被看到,也需要空间来消化。

我们可以用共情来陪伴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看到了。

(如何共情,可以看这篇文章《为什么共情不管用?你可能共了个假情》)

同时,我们不妨给孩子留出空间,让他慢慢消化处理情绪。

有空间,才有回寰的余地,一味驱赶,容易把孩子逼进牛角尖,走无可走,只能反过来和你对抗。

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4件事,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4

给错误留出空间

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还需要父母有一定的容错率。

我们明知道更明智的做法是怎样的,但还是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做出不那么正确的决定,看着他掉进坑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我们需要明白两件事——

首先,我们要明白,很多时候,事物是相反相成的。

体验到了黑暗,才知道光明的可贵。

体验到了分离,才会珍惜相聚。

体验到了错误,才真切地知道,什么是正确。

其次,人越大,犯错成本越大。趁孩子还小,犯错还在可控范围内,不妨让他去体验,在试错中积累经验和教训。

父母需要做的,是尽到提醒的义务,同时,当好孩子的安全基地。

5

给“无用”留出空间

你会允许孩子无所事事吗?当你看着孩子发呆、游手好闲,你能控制住给他布置任务的冲动吗?

就像中国画一样,有留白,方显意蕴。父母也要hold住自己的焦虑和期待,给孩子留白,允许他什么也不做,或者做看起来“没用”的事。

每周五的晚上,是橙子的电影时间,吃过晚饭,橙子就抱着电脑回自己的房间,一看一个晚上。有时到了11点,我们该睡觉了,他还在看。我会提醒他一声,也就不管他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是几点睡的。

每周六上午,是橙子的赖床时间。他会舒舒服服睡到自然醒,醒了也不起床,窝在床上刷刷手机听听故事。

我们也不会打扰他——连着五天早出晚归去上学,确实挺辛苦,到了周末,就让他选择自己最放松的方式“堕落”一下吧。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有趣——

当被允许无所事事,才会觉察,自己到底想要做点什么;

当被允许“堕落”,才会生长出内在的动力。

当被允许,才会自律。

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4件事,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6

给问题留出空间

当孩子遇到问题,我们总是急于做点什么,希望尽早把问题斩草除根。殊不知,问题本身也是有“生命”的,也有从萌芽到消亡的过程,我们需要尊重事实,给问题留出一定的空间。同时,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契机。

所以,有时候,如果问题不是很严重,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前段时间,橙子和一位副科老师有点小摩擦,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说了一些让他没面子的话。橙子有些受伤,赌气地说:我就不听他的课!

为此,我和橙子聊了很久,带他从各个角度看这件事,能感觉到橙子的情绪缓和一些了,但还是有些耿耿于怀:“老师那么说太伤人了,我就是不想好好上他的课。”

“明白,”我说:

“你这口气出不来也能理解。不过,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从不敢表达自己,到敢于坚持自己,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我只是希望你知道,下一个阶段,是既能坚持自己,又能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怎么平衡好两者的微妙关系,需要更多的智慧和阅历。你现在做不到很正常,这就是成长的过程,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当下,你想好怎么做就可以。如果老师要请家长,我们会配合。如果你需要我们找老师谈谈,也没问题。”

橙子没再说什么,但能感觉到,他心里轻松了很多。

之后的两个星期,人家还真说到做到,连着两次课,都表现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我除了问问情况,找到时机点上那么一两句,也不再多说,但对这件事一直保持着关注。

再后来,又陆续发生了几件事,让橙子对“规则”有了更多的体会。再上课时,尽管还是有心结,但表面功夫该做还是做了,该遵守的规则还是遵守了。

这件事从发生到现在有两个月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趋向于淡化,也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它有了预料之外的解决方式——确切地说,还没有完全解决。

但我也不太着急,就让橙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体会,体会自己的情绪,体会和规则的关系,体会人与人互动的微妙,给问题的解决留出足够的空间。

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啊。

7

现在的父母,只要经济条件许可,都会给孩子留出一个房间。我们知道,孩子越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很多父母忽略了:我们不仅要给孩子留出物理空间,也要给他留出足够的心理空间。

在这个心理空间里,他可以和负面情绪待在一起,可以无所事事,可以无聊发呆,可以和问题单挑,也可以犯错和失败。

在这个空间里,他闪转腾挪,自在恣意,充分体验、充分经历、充分反刍,能力由此慢慢生长,智慧由此慢慢生发,逐渐成长为他自己。

如果父母hold不住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在心理层面紧紧地抓住孩子不放,事事呵护,处处干涉,还不肯在心理上和孩子分房,孩子势必会为争取自己的心理空间而战斗——在父母看来,这就是叛逆。

所以,当我们再一次感叹孩子叛逆时,不妨看一看:你给孩子留出的心理空间,到底有多大?

如果孩子是条小鲸鱼,你给到孩子的,是鱼缸?是池塘?还是大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