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图文识虫|烟粉虱危害之大不可小觑

作者:北京农业
图文识虫|烟粉虱危害之大不可小觑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1889)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世界范围发生的重大农业害虫,有“超级害虫”之称。它是一类快速进化的复合种,目前关于烟粉虱的分类主要有2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地理分布、寄主范围、传毒能力等差异将烟粉虱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如A型、B型、Q型等;另一种是将烟粉虱划分为不同的隐种,如地中海隐种、中东—小亚细亚隐种等。全球爆发且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是中东—小亚细亚1隐种(MEAM1,即上述的B型烟粉虱)和地中海隐种(MED,即Q型烟粉虱)。烟粉虱的寄主植物广泛,爆发时威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传播植物病毒病,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的严重后果。

形态特征

烟粉虱是渐变态昆虫,整个发育过程历经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其中第4龄若虫也称伪蛹。

表面光滑,椭圆形或长梨形,长0.2 mm,宽0.1 mm,卵基部有短的卵柄。大多卵不规则、分散地产于叶片背面上,初产时呈淡黄绿色,随着发育,卵的颜色不断变黄甚至褐色(图1)。

若虫

烟粉虱的若虫期可分为1~4龄,其中,卵孵化后成为1龄若虫,卵圆形,通常较透明,长0.27 mm,宽0.14 mm,边缘附刚毛16对,前期可移动,后期在适宜取食的地方固定,直至羽化为成虫。2龄若虫体色不再透明,呈现淡黄色,长0.36 mm,宽0.24 mm,出现红色眼点。若虫发育进入3龄后,虫体明显比2龄大,长0.55 mm,宽0.39 mm,2个红色眼点更加明显(图2)。4龄若虫(伪蛹)椭圆形,淡黄色,长0.6~0.9 mm;头部、胸部及腹部通常有较长的毛,多则6~7对,少则1~2对,变化较大;通常在叶片多毛的寄主上,它的体毛较多,且体缘常有凹陷;在光滑的叶片上,它的体毛较少,甚至无体毛;管状孔长三角形,两边的脊不明显,管状孔的长度长于尾沟;舌状突长,匙状,顶部三角形,尾端具1对刚毛,长度不短于管状孔(图3)。

成虫

体长(连翅)1.25~1.39 mm,雌虫略大于雄虫;体淡黄色,被白蜡粉,前翅白色,无斑,具2条纵翅脉,后翅具1条纵翅脉;复眼红色,哑铃形,每个复眼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只通过1个小眼相连。成虫静止时双翅呈屋脊状,两翅间常有较为明显的间隔,可见腹部(图4)。

注:在农业生产上还有一种粉虱比较常见,便是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1856年)。它个体稍大,体长(连翅)1.39~1.50 mm,前翅较宽大,两翅合拢时较平坦,且两翅接触处常常紧密,在翅端常部分重叠,不露腹部(图5);复眼分上、下两部分,完全分离不相连。4龄若虫体长0.76~0.86 mm,体侧缘抬高,四周具刚毛状长蜡丝(羽化后的蛹壳上常常可见)(图6)。此外,温室白粉虱在环境温度超过35 ℃时便不能存活,而烟粉虱可忍耐40 ℃高温。

图文识虫|烟粉虱危害之大不可小觑

生活习性

烟粉虱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世代重叠发生,一年可发生11~15代。长江以北地区由于冬天寒冷,烟粉虱并不能在野外自然越冬,但温室等保护地栽培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为烟粉虱的周年发生提供了条件。

烟粉虱成虫有明显的趋嫩性和趋光性,随着植物生长,成虫不断向上部幼嫩的枝叶转移危害。雌成虫平均产卵200粒以上,产卵数量受到温湿度、寄主植物、种群状况等因素影响。雌成虫存在2种生殖方式,正常的两性生殖,即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后,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生受精即可产下二倍体的雌性后代,尚可孤雌产雄,即未交配的雌成虫或者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的雄虫。

一般烟粉虱的卵不规则的产于叶片背面,早期在光滑的叶子上可产卵成环形(图4)。卵期在7 d左右,1龄若虫3~4 d,2龄2~3 d,3龄2~5 d,4龄7 d左右,成虫期在30~60 d,整个发育历期的长短通常与寄主植物、温湿度、光周期等因素相关。

危害特点

烟粉虱之所以成为全球广泛分布的超级害虫,是因为它不仅可以为害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的蔬果,还为害棉花、玉米、豆科及多种花卉,目前已报道的寄主植物有600多种。主要通过3种方式为害植物:

(1)直接取食而为害植物。通过口针刺吸韧皮部,取食植物维管束中的营养物质,干扰植物正常生长。

(2)诱发煤污病。烟粉虱通过取食而为害植株时会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

(3)传播植物病毒病。烟粉虱在取食过程中,可从感染病毒的植物中获得植物病毒,之后成虫取食健康植物时,可传播植物病毒,引起植物病毒病在植物间的爆发,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产的严重后果,这也是烟粉虱为害植物最严重的途径。目前,烟粉虱可以传播植物病毒极其繁多,包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番茄褪绿病毒(ToCV)等双生病毒在内的200多种植物病毒病。

防治方法

烟粉虱是一种超级害虫,单一的防治措施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在温室或大棚中进行作物栽种前,应该采取翻耕、晒田、闷棚等措施,提前清除虫源,同时选育无虫净苗,避免将烟粉虱带入棚内。作物生长过程中,及时清除老叶并销毁,避免残留烟粉虱若虫。此外,可以在栽培作物周边或者间作一些对烟粉虱有趋避效果的植物,如芹菜、薄荷等。在黄瓜、辣椒、番茄田中间作芹菜,可对烟粉虱表现出显著的趋避效果;此外,在棚一端加种薄荷,可以更好地提升烟粉虱的防控效果。

物理防治

烟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向性,可在早期通过悬挂黄色诱虫板,开展对烟粉虱的物理防治。一般黄板南向悬挂,每667 m2约100张,与植株等高,在植株生长过程适时调整粘虫板位置。如有条件,将黄板和烟粉虱诱芯结合使用,防效更好。此外,在设施农业中,还可在棚外增设孔径为2~3 mm的白色或者灰白色防虫网,阻止温室外的烟粉虱进入棚内,从而起到防控作用。

生物防治

由于烟粉虱发生范围广,种群数量大,它的天敌种类非常丰富,大陆已知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分别达109种和59种,个别寄生蜂(如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图6)的雌蜂捕食量甚至大于其寄生量。一些种类已可批量生产,用于烟粉虱的生物防治。其中,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雌蜂(图7)寄生烟粉虱2~4龄若虫,后期被寄生的粉虱伪蛹呈黑色(图8)。在烟粉虱发生初期(成虫量为5~10头/株)或黄板上发现烟粉虱成虫时,释放丽蚜小蜂蛹期的蜂卡,也可待蜂羽化后释放成虫,每7~10 d释放1次,连续3次,从3头/m2逐渐增加到6头/m2。小花蝽(Orius spp.)是一类捕食性天敌昆虫,在大陆分布广,一些种类已商业化生产,可用于设施生产中防治烟粉虱,在生长期以2头/m2的密度释放3次小花蝽,每周释放1次。

化学防治

烟粉虱往往是世代重叠发生,有时同一植株上同时间可存在烟粉虱的各种虫态。由于一些农药防治烟粉虱不同虫态时效果不同,宜针对性地选择效果好的药剂,如20%呋虫胺可溶性颗粒(800倍液)对卵和若虫防效较好,可在烟粉虱发生初期使用;25%噻嗪酮(扑虱灵)乳油(1 000倍液)和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乳油(3 000倍液)液喷雾使用,对烟粉虱若虫防效更好;40%吡虫啉可溶剂(4 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3 500倍液)、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可杀若虫和成虫;25%甲基克杀螨(灭螨猛)乳油1 000倍液喷施,对粉虱卵、若虫和成虫皆有效。

烟粉虱是一类极易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已对多种类型的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如有机磷类、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类保幼激素等杀虫剂。在生产上,要注意轮换用药,不要长时间使用单一的化学杀虫剂。

来源:“蔬菜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