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作者:墨斗史记

一九五零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一支近十万人的军队悄然跨过鸭绿江,从临江进入了朝鲜境内。令人惊奇的是,直至今日,临江的百姓对于这件事也是全无印象。

白山地区的地方历史文献《浑江市志》和《中共白山历史》中,在抗美援朝的相关章节里,对那个时候白山地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支持抗美援朝的活动都有所记录,包括踊跃参军、保障物资、抢修路桥、转接志愿军伤病员等等事件,甚至连反特防特工作都有详细记录,唯独对这支军队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

当时从这里入境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兵团部以及第27军、26军,共计十万多人,如此大队人马过境,竟然可以做到如此悄无声息吗?

这全然是因为时任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宋时轮将军的精密部署。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首先,为什么中央这么急吼吼地把第九兵团给调入朝鲜战场呢?

要知道,志愿军的第九兵团之前驻扎在大陆东南沿海,就是预备攻打台湾的队伍,一直在抓紧作渡海登陆作战的训练。一九五零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中央军委看见美国带着“联合国军”强行介入,毛泽东等领导人立刻敏锐地嗅到了战局的变化,于当年九月便结束第九兵团的渡海登陆作战任务,让他们于十月底便开赴津浦路徐州与济南之间,并于十一月中旬开始作为期三个月的整训。

在第九兵团开始做任务转变的时间,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已于一九五零年的十月十九日秘密跨国,并于二十五日发起了第一次战役,直接打退了“美骑一师”的一个整编团。但是,这个方向仅仅是西线。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以奇袭的方式打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因为美国人怎么都不肯相信中国人竟然敢来搅和朝鲜半岛这趟浑水,但事实上中国人就是敢。所以,当美国人反应过来后,立刻召集大军集结。而当时,整个中朝联军近乎都压到了西线战场,东线的兵力仅仅只有四十二军的两个师,也就三万来人。

“联合国军”这边自然也看出来了这一点,总司令“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制定出“圣诞节”攻势,打算从东西两线同时进攻。此前美骑一师在白山战役遭受惨败,这次麦克阿瑟便派出了美军的另一支强军——“陆战一师”。

此时的陆战一师经过二战的洗礼,已经完全是一支配备了先进美式装备的现代化军队,强大的机动能力可以保证陆战一师能够顺利地跨过长津湖区域,翻越狼林山,配合着西线的“联合国军”大队人马,把中朝联军夹击至死。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美国这么想,志愿军的高层领导人们又怎么可能想不到?在当年的十月二十九日时,第一次战役尚未结束,毛泽东便致电彭德怀,说:东线“联合国军”可能会派出三个师偷袭过来,所以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才能在东线有所把握,否则对全局不利。

并且在十月五日晚,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时,毛泽东再次在电报里强调:如果东线打得不好或打得不及时,已经打下来的江界就极有可能失守,且美军将会从东面直接威胁志愿军西线部队,那么西线的志愿军就完全可能处于敌人东西两线部队的合围之中,这样将会在全局上造成大大的不利态势,所以东线任务之重不言而喻。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那么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为什么中央军委选择的是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呢?

相对来说,第九兵团去往朝鲜作战有着两个很重要的缺点。其一,第九兵团是温暖地带的士兵,被临时派往东北苦寒之地,肯定是不适应的,这会对实际的作战能力大大削弱;

其二,第九兵团在东南沿海,去往东北那可是千里迢迢,海运已经被美国封锁了,走不成,陆运的话,那个时候的铁路建设远没有现在发达,况且临近东北的内蒙古、京津地区也不是没有兵。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是第九兵团呢?

关键就是宋时轮。

宋时轮是彭德怀的五个副司令之一,宋时轮农户出生,少年从军,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中的精英中的精英。而宋时轮最为擅长的就是打阻击战、穿插战。在济南战役中,是宋时轮率领的队伍负责主攻,最终攻下了“坚城”济南。而应对美军的东线突击军团,便就是需要一支精锐之师前去阻击。

当时的宋时轮虽然一直在训练部队进行渡海登陆作战,却也时刻关注着朝鲜战场,作为一名军人,他自发地便开始思考中美两军的对阵之术。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所以,当宋时轮的第九兵团解除了渡海登陆作战任务后,在九月十五日,也就是麦克阿瑟发动仁川登陆的同一天,第九兵团就召开了一次军事教育会议。这个时候,宋时轮就已经对美军的作战有了一个成熟的思考了:

第一部分,美军的战术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美军已经经历过了现代化改造,大大加强了军械在作战中的作用,所以相对来说,他们的士兵也更加依赖这些机械,士兵的战斗顽强性就会弱些。

第二,通过二战的实际操作,美军的各种兵种非常完善,什么炮兵、工兵、步兵、坦克兵……各司其职,作战时提倡协同作战、兵力集结,而陆战一师作为一把“尖刀”,则更喜欢积极进攻,所以也相对来说,他们的防御能力会弱一些;

第三,基于对炮火的依赖,美军的步兵在行动中会采用疏散的队形,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被自家炮火波及,而这样的运动模式就特别强调带队的指挥官的能力、军队的通讯能力,更注重指挥所的位置,所以综合来说,美军的单兵作战能力会弱一些。不过美军粮弹充足,后勤保障更不用说,这个方面志愿军们是再怎么比不过的。

通过这一部分的思考,宋时轮认为,第九兵团新的训练方向要以美军的这些特点和装备为思考对象,要时刻根据朝鲜战局研究战法和对策,不能闭门造车。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第二部分,美军作战的基本打法是什么?

第一,美军有空军、有航母,制空权和制海权就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志愿军便不能硬碰硬,要出奇制胜。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大家都是新到朝鲜战场的兵,都怕冷,这差不多;“人和”,志愿军与美军在组织和后勤上各有优缺点,也打平;那么最后关键的就是“地利”了,志愿军选择的作战场地一定要尽力地削弱美军空军与海军的作用。

第二,美军作为现代化部队,机动性很强,而志愿军虽然主要就靠两条腿,但在小范围作战上也是有用处的,训练时就更要强调自家部队的人肉机动性,在战术上就要割裂对手,打散敌人的阵脚,争取各个歼灭,所以要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正规战与游击战要相结合,尽量避免正面对刚,要从美军的侧面和后面突袭上去。

宋时轮对于美军的看法如此成熟,顿时让当时与会的干部们心中都有了底。而宋时轮的这些思考和建议后来也都运用到了朝鲜战场上,特别是作为第二次战役的指导思想。

而宋时轮毕竟也是在东北打过仗的人,深知东北的严寒,士兵们恐怕吃不消,而朝鲜在东北的东北,只会更加严寒,所以,十月初,宋时轮便随着第九兵团的先头部队一起出发,亲自要求山东省省委政府为第九兵团解决寒区作战服的问题,并且在北京,他还向在解放战争中曾在东北战场转战的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学习防冻经验。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但随着朝鲜战场的迅速恶化,金日成是哭爹爹告奶奶地求中国尽快出兵,所以原本在东北的志愿军于十月十九日迅速入朝,而十月二十四日毛泽东也亲自接见了宋时轮,告诉他,东线就是需要第九兵团这样擅打阻击、勇战恶敌的部队,需要靠第九兵团争取战略主动,扭转占据。

而且毛泽东还很直白地告诉宋时轮,东线的战役第九兵团只能独立作战,不要对增援抱有任何希望,彭德怀根本没有兵力支援东线,不然也不会把第九兵团这么早叫过去。不过因为这样特殊的使命,毛泽东也授予宋时轮非常高的实权,战役部署和指挥都由宋时轮一个人说了算,毛泽东代表的中央和彭德怀代表的志愿军总部都不会干预。

此时的宋时轮已然是一名老将,心境已经比攻打济南城时更加平和,他知道这又是一次艰难的任务,自然是应承下来。而中央军委自然也对第九兵团高度重视,十月二十八日,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朱老总亲自赶到兖州,为这里的第九兵团官兵作战前动员。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但是在同一天,中央军委就下达了第九兵团速度入朝的指示,于是第九兵团立即动身,风驰电掣赶向战场。

所以,从十月初北上山东,到十月中下旬进入战场,原定给予第九兵团的“三个月练兵适应期”并未实现,至于应该配备的相关物资自然也来不及到场,只能是在东北短暂停留的几天,宋时轮想方设法地弄到一批冬装,只有五万件,而第九兵团有十五万人,而且这五万件也没来得及发完,第九兵团便已经在十一月七日紧急入朝了,而这样的后勤不足也给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的大量非战斗减员埋下了伏笔。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而针对敌我之间绝对力量的悬殊差距,宋时轮也经过了紧密的思考。彼时,第九兵团虽然也有一些炮兵、工程兵、装甲兵什么的,但是兵种并不健全,而且枪炮也都是“万国造”,各种型号的炮不一定配得齐各种型号的炮弹,至于空军就更不用想了,连苏联的飞机都赶不来。

而美军是完全的海陆空三军一体作战,平均每天就可以出动上千架次,投出四万多吨的炮弹。所以,要重创这样的一支美军,就必须隐蔽企图,出其不意。整个第九兵团根据友邻部队的经验以及美军的空袭特点,制定了非常详细周密的保密制度和伪装措施。

从十一月七日开始,第九兵团的战士们开始秘密行军。部队人员和器械进行了严密的伪装,部队行进的消息也被完全封锁,连电台都静默了,全体官兵夜行昼宿,专走隐蔽的道路,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机密性和突然性。

所以,尽管那个时候,美军对朝鲜北部地区各种目标进行狂轰滥炸,并用尽各种现代化的侦查手段监视着中朝边境,也始终没有发现我军的行动踪迹。麦克阿瑟当时也曾亲自乘飞机到鸭绿江的上空进行观察。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在空中,他清楚地看到了白雪皑皑的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城镇、村庄、荒野历历在目,丝毫没有大部队运动和集结的痕迹。向来自负的麦克阿瑟当然是万分自豪地宣布:“交通已完全彻底被摧毁,鸭绿江两岸并无中共大部队运动的迹象!”他的心中始终傲慢地认为,中国也就只能派出一点点兵力,打了一仗就耗得差不多了,第二战会很轻松。

而就在麦克阿瑟得意洋洋的时候,第九兵团已经全部入朝。除 20军从辑安过境外,兵团主力的十多万人都是陆续在每天天亮之前就到达临江,白天不动,晚上才秘密过江,与当地人都基本上没有接触,可见保密措施之严密。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当地的人对这批军队是丝毫没有印象,而那个时期的地方史志文献对第九兵团的记载更是空白一片。

只有《中共白山历史》一书中,在记述当年白山人民支援志愿军,保障前方物资供应的相关记录中有过这样一段文字:“十一月下旬,志愿军某部行至长白县八道沟村对岸的朝鲜厚昌郡埔坪时,因任务紧急,给养供应不上,战士们只得吃炒面、喝雪水。八道沟区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群众碾米磨面,平均每天磨出玉米面两万公斤,赶制煎饼、玉米饼子。妇女会组织妇女为战士们做鞋袜,还组织人员给志愿军送去大量蔬菜和猪肉。铁匠炉昼夜不停地为部队赶制上万付马蹄掌片。”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白山民众对于志愿军的鼎力支持,而如此庞大的供应量也足以看出这是一支庞大的部队,起码数万人,当年人口还很稀少的长白县八道沟能做到如此程度,真是不容易

其实,这支部队正是九兵团的第26军。而《中共白山历史》也直到二零零三年才出版,此时距离战役结束后已经过去了五十三年,且文字中也没有提及具体的部队,可见这一“军事机密”保密了多少年!

所以,当第九兵团突然出现在长津湖地区时,简直如同天降神兵,直接惊呆了整个美国,当时的美国头条直接惊呼:“这是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央为何要选择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呢?

而入朝之后,宋时轮立刻采取了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攻、防、阻、堵、歼、迂回、包围 等作战样式同时使用,使美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整体看上去,第九兵团的部署过于分散,但当时长津湖作为一个天然的屏障,把陆战一师和美军第七师给分开了,并不需要战士们再去重新切割,所以第九兵团为了首尾相顾,只得先把敌人围起来,然后在定先吃谁,后吃谁。

宋时轮当年打国民党的时候就已经用上了这个战略,那么打美国佬行不行呢?彼时的宋时轮将军心中并没有定数,但是不得不试。行那就继续用,不行就换个打法,就是要在运动中打歼灭战。用宋时轮将军的话来说:“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可万变不离其宗,即大量地消灭敌军有生力量。”

事实证明,行!

整个长津湖战役中,陆战一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所向披靡的“北极熊团”也被全歼,一下子打碎了美国人的傲气,仿佛做了一场噩梦,而这仅仅是美国人噩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