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作者:墨鬥史記

一九五零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一支近十萬人的軍隊悄然跨過鴨綠江,從臨江進入了北韓境内。令人驚奇的是,直至今日,臨江的百姓對于這件事也是全無印象。

白山地區的地方曆史文獻《渾江市志》和《中共白山曆史》中,在抗美援朝的相關章節裡,對那個時候白山地區人民在黨和政府的上司下,全力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動都有所記錄,包括踴躍參軍、保障物資、搶修路橋、轉接志願軍傷病員等等事件,甚至連反特防特工作都有詳細記錄,唯獨對這支軍隊隻字未提,這是為什麼?

當時從這裡入境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的兵團部以及第27軍、26軍,共計十萬多人,如此大隊人馬過境,竟然可以做到如此悄無聲息嗎?

這全然是因為時任第九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宋時輪将軍的精密部署。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首先,為什麼中央這麼急吼吼地把第九兵團給調入北韓戰場呢?

要知道,志願軍的第九兵團之前駐紮在大陸東南沿海,就是預備攻打台灣的隊伍,一直在抓緊作渡海登陸作戰的訓練。一九五零年六月,北韓戰争爆發,随後中央軍委看見美國帶着“聯合國軍”強行介入,毛澤東等上司人立刻敏銳地嗅到了戰局的變化,于當年九月便結束第九兵團的渡海登陸作戰任務,讓他們于十月底便開赴津浦路徐州與濟南之間,并于十一月中旬開始作為期三個月的整訓。

在第九兵團開始做任務轉變的時間,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已于一九五零年的十月十九日秘密跨國,并于二十五日發起了第一次戰役,直接打退了“美騎一師”的一個整編團。但是,這個方向僅僅是西線。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以奇襲的方式打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一個措手不及。因為美國人怎麼都不肯相信中國人竟然敢來攪和北韓半島這趟渾水,但事實上中國人就是敢。是以,當美國人反應過來後,立刻召集大軍集結。而當時,整個中朝聯軍近乎都壓到了西線戰場,東線的兵力僅僅隻有四十二軍的兩個師,也就三萬來人。

“聯合國軍”這邊自然也看出來了這一點,總司令“五星上将”麥克阿瑟制定出“聖誕節”攻勢,打算從東西兩線同時進攻。此前美騎一師在白山戰役遭受慘敗,這次麥克阿瑟便派出了美軍的另一支強軍——“陸戰一師”。

此時的陸戰一師經過二戰的洗禮,已經完全是一支配備了先進美式裝備的現代化軍隊,強大的機動能力可以保證陸戰一師能夠順利地跨過長津湖區域,翻越狼林山,配合着西線的“聯合國軍”大隊人馬,把中朝聯軍夾擊至死。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美國這麼想,志願軍的高層上司人們又怎麼可能想不到?在當年的十月二十九日時,第一次戰役尚未結束,毛澤東便緻電彭德懷,說:東線“聯合國軍”可能會派出三個師偷襲過來,是以必須使用宋時輪主力,才能在東線有所把握,否則對全局不利。

并且在十月五日晚,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時,毛澤東再次在電報裡強調:如果東線打得不好或打得不及時,已經打下來的江界就極有可能失守,且美軍将會從東面直接威脅志願軍西線部隊,那麼西線的志願軍就完全可能處于敵人東西兩線部隊的合圍之中,這樣将會在全局上造成大大的不利态勢,是以東線任務之重不言而喻。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那麼回到我們之前的問題,為什麼中央軍委選擇的是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呢?

相對來說,第九兵團去往北韓作戰有着兩個很重要的缺點。其一,第九兵團是溫暖地帶的士兵,被臨時派往東北苦寒之地,肯定是不适應的,這會對實際的作戰能力大大削弱;

其二,第九兵團在東南沿海,去往東北那可是千裡迢迢,海運已經被美國封鎖了,走不成,陸運的話,那個時候的鐵路建設遠沒有現在發達,況且臨近東北的内蒙古、京津地區也不是沒有兵。是以,為什麼一定要是第九兵團呢?

關鍵就是宋時輪。

宋時輪是彭德懷的五個副司令之一,宋時輪農戶出生,少年從軍,是經曆過“長征”的老紅軍中的精英中的精英。而宋時輪最為擅長的就是打阻擊戰、穿插戰。在濟南戰役中,是宋時輪率領的隊伍負責主攻,最終攻下了“堅城”濟南。而應對美軍的東線突擊軍團,便就是需要一支精銳之師前去阻擊。

當時的宋時輪雖然一直在訓練部隊進行渡海登陸作戰,卻也時刻關注着北韓戰場,作為一名軍人,他自發地便開始思考中美兩軍的對陣之術。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是以,當宋時輪的第九兵團解除了渡海登陸作戰任務後,在九月十五日,也就是麥克阿瑟發動仁川登陸的同一天,第九兵團就召開了一次軍事教育會議。這個時候,宋時輪就已經對美軍的作戰有了一個成熟的思考了:

第一部分,美軍的戰術基本特點是什麼?

第一,美軍已經經曆過了現代化改造,大大加強了軍械在作戰中的作用,是以相對來說,他們的士兵也更加依賴這些機械,士兵的戰鬥頑強性就會弱些。

第二,通過二戰的實際操作,美軍的各種兵種非常完善,什麼炮兵、工兵、步兵、坦克兵……各司其職,作戰時提倡協同作戰、兵力集結,而陸戰一師作為一把“尖刀”,則更喜歡積極進攻,是以也相對來說,他們的防禦能力會弱一些;

第三,基于對炮火的依賴,美軍的步兵在行動中會采用疏散的隊形,因為這樣才能避免被自家炮火波及,而這樣的運動模式就特别強調帶隊的指揮官的能力、軍隊的通訊能力,更注重指揮所的位置,是以綜合來說,美軍的單兵作戰能力會弱一些。不過美軍糧彈充足,後勤保障更不用說,這個方面志願軍們是再怎麼比不過的。

通過這一部分的思考,宋時輪認為,第九兵團新的訓練方向要以美軍的這些特點和裝備為思考對象,要時刻根據北韓戰局研究戰法和對策,不能閉門造車。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第二部分,美軍作戰的基本打法是什麼?

第一,美軍有空軍、有航母,制空權和制海權就牢牢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志願軍便不能硬碰硬,要出奇制勝。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大家都是新到北韓戰場的兵,都怕冷,這差不多;“人和”,志願軍與美軍在組織和後勤上各有優缺點,也打平;那麼最後關鍵的就是“地利”了,志願軍選擇的作戰場地一定要盡力地削弱美軍空軍與海軍的作用。

第二,美軍作為現代化部隊,機動性很強,而志願軍雖然主要就靠兩條腿,但在小範圍作戰上也是有用處的,訓練時就更要強調自家部隊的人肉機動性,在戰術上就要割裂對手,打散敵人的陣腳,争取各個殲滅,是以要以運動戰為主,陣地戰為輔,正規戰與遊擊戰要相結合,盡量避免正面對剛,要從美軍的側面和後面突襲上去。

宋時輪對于美軍的看法如此成熟,頓時讓當時與會的幹部們心中都有了底。而宋時輪的這些思考和建議後來也都運用到了北韓戰場上,特别是作為第二次戰役的指導思想。

而宋時輪畢竟也是在東北打過仗的人,深知東北的嚴寒,士兵們恐怕吃不消,而北韓在東北的東北,隻會更加嚴寒,是以,十月初,宋時輪便随着第九兵團的先頭部隊一起出發,親自要求山東省省委政府為第九兵團解決寒區作戰服的問題,并且在北京,他還向在解放戰争中曾在東北戰場轉戰的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學習防凍經驗。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但随着北韓戰場的迅速惡化,金日成是哭爹爹告奶奶地求中國盡快出兵,是以原本在東北的志願軍于十月十九日迅速入朝,而十月二十四日毛澤東也親自接見了宋時輪,告訴他,東線就是需要第九兵團這樣擅打阻擊、勇戰惡敵的部隊,需要靠第九兵團争取戰略主動,扭轉占據。

而且毛澤東還很直白地告訴宋時輪,東線的戰役第九兵團隻能獨立作戰,不要對增援抱有任何希望,彭德懷根本沒有兵力支援東線,不然也不會把第九兵團這麼早叫過去。不過因為這樣特殊的使命,毛澤東也授予宋時輪非常高的實權,戰役部署和指揮都由宋時輪一個人說了算,毛澤東代表的中央和彭德懷代表的志願軍總部都不會幹預。

此時的宋時輪已然是一名老将,心境已經比攻打濟南城時更加平和,他知道這又是一次艱難的任務,自然是應承下來。而中央軍委自然也對第九兵團高度重視,十月二十八日,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朱老總親自趕到兖州,為這裡的第九兵團官兵作戰前動員。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但是在同一天,中央軍委就下達了第九兵團速度入朝的訓示,于是第九兵團立即動身,風馳電掣趕向戰場。

是以,從十月初北上山東,到十月中下旬進入戰場,原定給予第九兵團的“三個月練兵适應期”并未實作,至于應該配備的相關物資自然也來不及到場,隻能是在東北短暫停留的幾天,宋時輪想方設法地弄到一批冬裝,隻有五萬件,而第九兵團有十五萬人,而且這五萬件也沒來得及發完,第九兵團便已經在十一月七日緊急入朝了,而這樣的後勤不足也給第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的大量非戰鬥減員埋下了伏筆。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而針對敵我之間絕對力量的懸殊差距,宋時輪也經過了緊密的思考。彼時,第九兵團雖然也有一些炮兵、工程兵、裝甲兵什麼的,但是兵種并不健全,而且槍炮也都是“萬國造”,各種型号的炮不一定配得齊各種型号的炮彈,至于空軍就更不用想了,連蘇聯的飛機都趕不來。

而美軍是完全的海陸空三軍一體作戰,平均每天就可以出動上千架次,投出四萬多噸的炮彈。是以,要重創這樣的一支美軍,就必須隐蔽企圖,出其不意。整個第九兵團根據友鄰部隊的經驗以及美軍的空襲特點,制定了非常詳細周密的保密制度和僞裝措施。

從十一月七日開始,第九兵團的戰士們開始秘密行軍。部隊人員和器械進行了嚴密的僞裝,部隊行進的消息也被完全封鎖,連電台都靜默了,全體官兵夜行晝宿,專走隐蔽的道路,始終保持着高度的機密性和突然性。

是以,盡管那個時候,美軍對北韓北部地區各種目标進行狂轟濫炸,并用盡各種現代化的偵查手段監視着中朝邊境,也始終沒有發現我軍的行動蹤迹。麥克阿瑟當時也曾親自乘飛機到鴨綠江的上空進行觀察。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在空中,他清楚地看到了白雪皚皚的北韓和中國的東北地區,城鎮、村莊、荒野曆曆在目,絲毫沒有大部隊運動和集結的痕迹。向來自負的麥克阿瑟當然是萬分自豪地宣布:“交通已完全徹底被摧毀,鴨綠江兩岸并無中共大部隊運動的迹象!”他的心中始終傲慢地認為,中國也就隻能派出一點點兵力,打了一仗就耗得差不多了,第二戰會很輕松。

而就在麥克阿瑟得意洋洋的時候,第九兵團已經全部入朝。除 20軍從輯安過境外,兵團主力的十多萬人都是陸續在每天天亮之前就到達臨江,白天不動,晚上才秘密過江,與當地人都基本上沒有接觸,可見保密措施之嚴密。

是以,回到文章開頭,當地的人對這批軍隊是絲毫沒有印象,而那個時期的地方史志文獻對第九兵團的記載更是空白一片。

隻有《中共白山曆史》一書中,在記述當年白山人民支援志願軍,保障前方物資供應的相關記錄中有過這樣一段文字:“十一月下旬,志願軍某部行至長白縣八道溝村對岸的北韓厚昌郡埔坪時,因任務緊急,給養供應不上,戰士們隻得吃炒面、喝雪水。八道溝區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組織群衆碾米磨面,平均每天磨出玉米面兩萬公斤,趕制煎餅、玉米餅子。婦女會組織婦女為戰士們做鞋襪,還組織人員給志願軍送去大量蔬菜和豬肉。鐵匠爐晝夜不停地為部隊趕制上萬付馬蹄掌片。”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從這段記述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白山群眾對于志願軍的鼎力支援,而如此龐大的供應量也足以看出這是一支龐大的部隊,起碼數萬人,當年人口還很稀少的長白縣八道溝能做到如此程度,真是不容易

其實,這支部隊正是九兵團的第26軍。而《中共白山曆史》也直到二零零三年才出版,此時距離戰役結束後已經過去了五十三年,且文字中也沒有提及具體的部隊,可見這一“軍事機密”保密了多少年!

是以,當第九兵團突然出現在長津湖地區時,簡直如同天降神兵,直接驚呆了整個美國,當時的美國頭條直接驚呼:“這是當代戰争史上的奇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央為何要選擇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呢?

而入朝之後,宋時輪立刻采取了針對性的戰略部署,攻、防、阻、堵、殲、迂回、包圍 等作戰樣式同時使用,使美軍“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雖然整體看上去,第九兵團的部署過于分散,但當時長津湖作為一個天然的屏障,把陸戰一師和美軍第七師給分開了,并不需要戰士們再去重新切割,是以第九兵團為了首尾相顧,隻得先把敵人圍起來,然後在定先吃誰,後吃誰。

宋時輪當年打國民黨的時候就已經用上了這個戰略,那麼打美國佬行不行呢?彼時的宋時輪将軍心中并沒有定數,但是不得不試。行那就繼續用,不行就換個打法,就是要在運動中打殲滅戰。用宋時輪将軍的話來說:“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可萬變不離其宗,即大量地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事實證明,行!

整個長津湖戰役中,陸戰一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所向披靡的“北極熊團”也被全殲,一下子打碎了美國人的傲氣,仿佛做了一場噩夢,而這僅僅是美國人噩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