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作者:寻史微鉴

迅速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火被引爆之后,德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几乎将整个欧洲格式化,在战斗中,无论是国防军还是党卫军,一旦展开进攻基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德军

波兰战役,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直接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法国战役,德军装甲部队为了保持狂奔的速度不被打断,根本不会去理会大批投降的英法联军。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投降的法军

二十年前的一战,德军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都没能打进巴黎,但到了二战,像巴黎这样的大城市,德军只用六个星期就能完全占领,而像丹麦、卢森堡、荷兰这种没什么战略纵深的国家,德国基本上只要几天就能轻松拿下。

德军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战斗力提升到极点,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闪电战的发明。

那么这种横扫欧洲的战术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什么闪电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最后却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德军队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不仅被各协约国吞掉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控制了全国军队,同时还要割让重要的工业区给法国,赔偿巨额战争赔款,这笔巨额赔款让每一位德国人民如陷泥沼。

法国之所以会如此严厉地对待战败的德国,主要是为了打压德国的工业潜力,使其彻底失去卷土重来的机会,但法国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一纸条约不仅没能废掉德国,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德国的民族仇恨。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凡尔赛条约》签订,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

1933年德国政权的颠覆让压抑许久的德国如同猛虎挣脱铁链,新任国家元首的激进演讲让德国人民普遍相信元首能给德国带来生活的希望,人民自主呼吁德国扩军备战反抗欺凌,另外,在军工的刺激下,很多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德国工人得到了重新就业的机会,人民的既得利益得到了初步满足,元首的地位得以被彻底稳固。

但是有了人民的拥戴,有了军队之后,仗应该怎么打呢,如果德国这次仍按一战的老路进攻,毫无疑问最后还是一场大败,这时候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新晋将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在诸多将领的合力之下,闪电战的蓝本开始酝酿。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经济大萧条下游行的德国工人迫切想要摆脱现状

闪电战简单来说就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其核心元素就是速度、奇袭和集中,这种战术其实并不是二战首创,早在一战末期,德军在战场上就使用过“突击群战术”,主要进攻思路就是利用小股精良部队穿插渗透到对手的防御体系当中,割裂其防御部署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敌后袭扰,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大部队再陆续跟进,以对手防御最薄弱之处作为突破口持续进攻,而负责突击的部队则绕后配合主力部队对敌人进行多方位打击。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执行突击任务的德军士兵

不过这种战术在一战时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一战时机械化作战理念尚在起步阶段,坦克装甲车只是作为支援步兵的工具出现在战场上,德国虽然意识到突击、奇袭的重要性,但仅靠双腿和血肉之躯很难达到突防效果。

很多时候德军已经摸到了对手防线的薄弱处,可一旦对手的机枪开启扫射模式,德军还是无力抵抗。另外,德军在突击的时候还很容易被对手的所有支援火力瞄准,没有大部队的火力掩护,德军只能成为战场活靶子。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一战时联军利用堑壕战远距离攻击突击的德军

不过这种一战时被追着打的战术,到了二战期间却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机动力量的技术革新让突击群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前的人力突击可以替换成装甲集群,还可以使用对地攻击机实施空中火力支援,这些都为闪电战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二战时机动力量的技术革新使得德国的突击战术有了新的成效,图为德军炮弹的生产车间

当然,这种装甲集群战术当时并不只有德国发现了,1932年英国军事理论家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提出了以装甲部队纵深突破造成敌人战略瘫痪为核心的新型战争理论,这其实就是闪电战的雏形,但当时英法等战胜国的腐朽官僚将领们却认为,建立新的装甲部队会使自己部队的可调配资源大幅减少,而且傻大粗的装甲机动性太差,输出根本比不上步兵。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英国将军,军事理论家,机械化战争论创始人之一。

另外,当时很多战胜国将领们的思维模式仍停留在一战堑壕战的乐观情绪中,他们普遍认为堑壕战会是未来战场的主要作战方式,因此法国对马奇诺防线的修葺工作几乎耗费了法国军费的大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闪电战之所以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老顽固们的故步自封给了德国推陈出新的大好时机。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一战时期的堑壕战:将欧洲大地变成了庞大堡垒

有了统筹全局的战术思想指导,接下来的各种战术细节就简单多了,很快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就拟定了一份完整的战术实施方案,按照计划,在战斗打响后,德军首先以歼击机和对地攻击机先发制人,打击对手的空中力量,必要时可全面摧毁对方机场,充分掌握制空权,然后中远程战略轰炸机紧随其后,扰乱敌人的前线交通和预备队部署,并以空降兵的形式绕至敌后占领交通要道。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1939年9月,从空中拍摄的德军空袭波兰某地炸弹爆炸的场面

解决了这些之后,德军的俯冲轰炸机就可以倾巢而出,将敌国的防御战线炸个稀烂,最后装甲部队蜂拥而至,以最高速度冲向敌人纵深迂回穿插,配合摩托化步兵迅速占领控制突破口,等后续庞大的步兵赶到后,机械化部队又会继续前往下一个突破口循环此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飞机、坦克、装甲车、摩托车组成了一个配合度极高的进攻梯队,像一把利刃对敌人实行闪电般的打击,同时还有用于空地联络的无线电小分队时刻跟随地面部队行进,他们的任务就是反馈地面作战信息,随时呼叫空中支援。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期间,党卫军装甲师的两辆坦克渡过Bzura河

1939年9月,闪电战在波兰首秀,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以波兰首都华沙为核心,在波兰境内展开了巨大的钳形攻势,使波军统帅部无法对波军各集团军进行有效的指挥,波军很快丧失了战斗力,战斗进行到10月份,波军累计阵亡66300人,受伤21万人,69.4万人主动投降,而德军的伤亡仅3万有余。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德国装甲集群抵近波兰腹地

1940年5月,德国故技重施发起了对法国的进攻,此次作战中,德国A集团军群首先在比利时佯攻,使法军统帅误认为德军主力一定在法军左翼,德军下一步肯定会向南包饶马奇诺防线,所以法军在阿登山区的南部集结了大批部队,将这里视为主要防守地带。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一群记者登上马奇诺防线某处要塞屋顶,一位法军陪同人员指给他们看隔开法德军队的“无人区”。

但实际上德军并没有南下包饶马奇诺防线的打算,而是以德军B集团军群装甲主力从法军认为最不可能入侵的阿登森林冲破防线,直接将战线推至英吉利海峡,仅仅一周的时间,德军就将40万英法联军包围在了敦刻尔克,英军被迫采取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

法国战役只进行了42天,战争的结果是联军33万人从敦刻尔克连夜溜回英国本土,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军被俘185万人,直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刻,法军统帅部仍没有搞清楚德军的行动路线,也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的反击。

在闪电战的迅猛攻势下,法军根本没有时间制定新的对德作战方案,当一切的希望都被打碎之后,法国只能选择投降,而在向德军缴械的时候,尚有半数以上的法军还未参加过战斗。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向德军投降的法国士兵

1941年6月22日,在将西线战事基本解决之后,德国撕毁协约将下一个进攻目标钉在了苏联,为了尽快吞下苏联这尊庞然大物,德军出动了190个师,550万部队以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兵分三路对苏联发起进攻,北方集团军负责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剑指莫斯科,南方集团军则是抢占高加索油田。

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当时苏联可谓是岌岌可危,刚刚结束的苏芬战争让苏联损失了近一百万的军队,同时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让苏联有能力的将领所剩无几,按照当时苏联的情况来看,这基本就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因此德国方面才敢叫嚣“三个月灭亡苏联”。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德国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标志着苏德战争的爆发

战争打响后,德国仍按闪电战进攻路线从三个方向对苏联展开了钳形攻势,毫无准备的苏联根本无力招架,短短三个月苏联就折损百万兵力,其中明斯克战役折损34万,斯摩棱斯克战役折损45万,基辅战役折损84万,被俘人数不计其数,而除了兵力的损失以外,苏联60%的工业产能也被德国尽数摧毁。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此时苏德战争已经是胜负已定,德国在各方面都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可是,德国人没想到的是,这几百万兵力的损失对苏联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几千万苏联士兵在等着与德军血拼到底。

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为啥一到苏联就失灵了?

二战经典画面,一名苏联红军将红旗插在柏林国会大厦楼顶

不可否认德国人确实掌握了开挂式的战术,可以横扫整个欧洲,但不幸的是,他们遇上了一个开挂的国家,在源源不断的钢铁洪流席卷下,德军的士气被一点点的消磨,而伴随着西伯利亚凛冬的来袭,德国再也挺不住,闪电战终究还是被钢铁洪流彻底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