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作者:尋史微鑒

迅速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火被引爆之後,德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内幾乎将整個歐洲格式化,在戰鬥中,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一旦展開進攻基本就跟打了雞血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德軍

波蘭戰役,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直接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法國戰役,德軍裝甲部隊為了保持狂奔的速度不被打斷,根本不會去理會大批投降的英法聯軍。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投降的法軍

二十年前的一戰,德軍用了整整4年的時間都沒能打進巴黎,但到了二戰,像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德軍隻用六個星期就能完全占領,而像丹麥、盧森堡、荷蘭這種沒什麼戰略縱深的國家,德國基本上隻要幾天就能輕松拿下。

德軍之是以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内将戰鬥力提升到極點,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閃電戰的發明。

那麼這種橫掃歐洲的戰術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什麼閃電戰在二戰初期産生了巨大威力,最後卻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呢?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德軍隊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不僅被各協約國吞掉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控制了全國軍隊,同時還要割讓重要的工業區給法國,賠償巨額戰争賠款,這筆巨額賠款讓每一位德國人民如陷泥沼。

法國之是以會如此嚴厲地對待戰敗的德國,主要是為了打壓德國的工業潛力,使其徹底失去卷土重來的機會,但法國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一紙條約不僅沒能廢掉德國,反而進一步擴大了德國的民族仇恨。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凡爾賽條約》簽訂,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

1933年德國政權的颠覆讓壓抑許久的德國如同猛虎掙脫鐵鍊,新任國家元首的激進演講讓德國人民普遍相信元首能給德國帶來生活的希望,人民自主呼籲德國擴軍備戰反抗欺淩,另外,在軍工的刺激下,很多因經濟危機而失業的德國勞工得到了重新就業的機會,人民的既得利益得到了初步滿足,元首的地位得以被徹底穩固。

但是有了人民的擁戴,有了軍隊之後,仗應該怎麼打呢,如果德國這次仍按一戰的老路進攻,毫無疑問最後還是一場大敗,這時候古德裡安、曼施坦因等新晉将軍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最終在諸多将領的合力之下,閃電戰的藍本開始醞釀。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經濟大蕭條下遊行的德國勞工迫切想要擺脫現狀

閃電戰簡單來說就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其核心元素就是速度、奇襲和集中,這種戰術其實并不是二戰首創,早在一戰末期,德軍在戰場上就使用過“突擊群戰術”,主要進攻思路就是利用小股精良部隊穿插滲透到對手的防禦體系當中,割裂其防禦部署之間的聯系,并進行敵後襲擾,取得一定效果之後,大部隊再陸續跟進,以對手防禦最薄弱之處作為突破口持續進攻,而負責突擊的部隊則繞後配合主力部隊對敵人進行多方位打擊。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執行突擊任務的德軍士兵

不過這種戰術在一戰時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這主要是因為一戰時機械化作戰理念尚在起步階段,坦克裝甲車隻是作為支援步兵的工具出現在戰場上,德國雖然意識到突擊、奇襲的重要性,但僅靠雙腿和血肉之軀很難達到突防效果。

很多時候德軍已經摸到了對手防線的薄弱處,可一旦對手的機槍開啟掃射模式,德軍還是無力抵抗。另外,德軍在突擊的時候還很容易被對手的所有支援火力瞄準,沒有大部隊的火力掩護,德軍隻能成為戰場活靶子。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一戰時聯軍利用塹壕戰遠距離攻擊突擊的德軍

不過這種一戰時被追着打的戰術,到了二戰期間卻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機動力量的技術革新讓突擊群有了更多的選擇,以前的人力突擊可以替換成裝甲叢集,還可以使用對地攻擊機實施空中火力支援,這些都為閃電戰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二戰時機動力量的技術革新使得德國的突擊戰術有了新的成效,圖為德軍炮彈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

當然,這種裝甲叢集戰術當時并不隻有德國發現了,1932年英國軍事理論家約翰·弗雷德裡克·查爾斯·富勒提出了以裝甲部隊縱深突破造成敵人戰略癱瘓為核心的新型戰争理論,這其實就是閃電戰的雛形,但當時英法等戰勝國的腐朽官僚将領們卻認為,建立新的裝甲部隊會使自己部隊的可調配資源大幅減少,而且傻大粗的裝甲機動性太差,輸出根本比不上步兵。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約翰·弗雷德裡克·查爾斯·富勒:英國将軍,軍事理論家,機械化戰争論創始人之一。

另外,當時很多戰勝國将領們的思維模式仍停留在一戰塹壕戰的樂觀情緒中,他們普遍認為塹壕戰會是未來戰場的主要作戰方式,是以法國對馬奇諾防線的修葺工作幾乎耗費了法國軍費的大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德國閃電戰之是以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老頑固們的故步自封給了德國推陳出新的大好時機。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一戰時期的塹壕戰:将歐洲大地變成了龐大堡壘

有了統籌全局的戰術思想指導,接下來的各種戰術細節就簡單多了,很快德國名将古德裡安就拟定了一份完整的戰術實施方案,按照計劃,在戰鬥打響後,德軍首先以殲擊機和對地攻擊機先發制人,打擊對手的空中力量,必要時可全面摧毀對方機場,充分掌握制空權,然後中遠端戰略轟炸機緊随其後,擾亂敵人的前線交通和預備隊部署,并以空降兵的形式繞至敵後占領交通要道。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1939年9月,從空中拍攝的德軍空襲波蘭某地炸彈爆炸的場面

解決了這些之後,德軍的俯沖轟炸機就可以傾巢而出,将敵國的防禦戰線炸個稀爛,最後裝甲部隊蜂擁而至,以最高速度沖向敵人縱深迂回穿插,配合摩托化步兵迅速占領控制突破口,等後續龐大的步兵趕到後,機械化部隊又會繼續前往下一個突破口循環此操作。

在這個過程中,飛機、坦克、裝甲車、機車組成了一個配合度極高的進攻梯隊,像一把利刃對敵人實行閃電般的打擊,同時還有用于空地聯絡的無線電小分隊時刻跟随地面部隊行進,他們的任務就是回報地面作戰資訊,随時呼叫空中支援。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期間,黨衛軍裝甲師的兩輛坦克渡過Bzura河

1939年9月,閃電戰在波蘭首秀,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以波蘭首都華沙為核心,在波蘭境内展開了巨大的鉗形攻勢,使波軍統帥部無法對波軍各集團軍進行有效的指揮,波軍很快喪失了戰鬥力,戰鬥進行到10月份,波軍累計陣亡66300人,受傷21萬人,69.4萬人主動投降,而德軍的傷亡僅3萬有餘。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德國裝甲叢集抵近波蘭腹地

1940年5月,德國故技重施發起了對法國的進攻,此次作戰中,德國A集團軍群首先在比利時佯攻,使法軍統帥誤認為德軍主力一定在法軍左翼,德軍下一步肯定會向南包饒馬奇諾防線,是以法軍在阿登山區的南部集結了大批部隊,将這裡視為主要防守地帶。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一群記者登上馬奇諾防線某處要塞屋頂,一位法軍陪同人員指給他們看隔開法德軍隊的“無人區”。

但實際上德軍并沒有南下包饒馬奇諾防線的打算,而是以德軍B集團軍群裝甲主力從法軍認為最不可能入侵的阿登森林沖破防線,直接将戰線推至英吉利海峽,僅僅一周的時間,德軍就将40萬英法聯軍包圍在了敦刻爾克,英軍被迫采取了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敦刻爾克大撤退

法國戰役隻進行了42天,戰争的結果是聯軍33萬人從敦刻爾克連夜溜回英國本土,号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軍被俘185萬人,直到戰争結束的那一刻,法軍統帥部仍沒有搞清楚德軍的行動路線,也沒有組織起任何有效的反擊。

在閃電戰的迅猛攻勢下,法軍根本沒有時間制定新的對德作戰方案,當一切的希望都被打碎之後,法國隻能選擇投降,而在向德軍繳械的時候,尚有半數以上的法軍還未參加過戰鬥。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向德軍投降的法國士兵

1941年6月22日,在将西線戰事基本解決之後,德國撕毀協約将下一個進攻目标釘在了蘇聯,為了盡快吞下蘇聯這尊龐然大物,德軍出動了190個師,550萬部隊以北方、中央和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兵分三路對蘇聯發起進攻,北方集團軍負責列甯格勒,中央集團軍劍指莫斯科,南方集團軍則是搶占高加索油田。

面對來勢洶洶的德軍,當時蘇聯可謂是岌岌可危,剛剛結束的蘇芬戰争讓蘇聯損失了近一百萬的軍隊,同時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讓蘇聯有能力的将領所剩無幾,按照當時蘇聯的情況來看,這基本就是一場必敗的戰争,是以德國方面才敢叫嚣“三個月滅亡蘇聯”。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德國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标志着蘇德戰争的爆發

戰争打響後,德國仍按閃電戰進攻路線從三個方向對蘇聯展開了鉗形攻勢,毫無準備的蘇聯根本無力招架,短短三個月蘇聯就折損百萬兵力,其中明斯克戰役折損34萬,斯摩棱斯克戰役折損45萬,基輔戰役折損84萬,被俘人數不計其數,而除了兵力的損失以外,蘇聯60%的工業産能也被德國盡數摧毀。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看,此時蘇德戰争已經是勝負已定,德國在各方面都占據了巨大的優勢,可是,德國人沒想到的是,這幾百萬兵力的損失對蘇聯來說隻是冰山一角,還有幾千萬蘇聯士兵在等着與德軍血拼到底。

橫掃歐洲的“閃電戰”,為啥一到蘇聯就失靈了?

二戰經典畫面,一名蘇聯紅軍将紅旗插在柏林國會大廈樓頂

不可否認德國人确實掌握了開挂式的戰術,可以橫掃整個歐洲,但不幸的是,他們遇上了一個開挂的國家,在源源不斷的鋼鐵洪流席卷下,德軍的士氣被一點點的消磨,而伴随着西伯利亞凜冬的來襲,德國再也挺不住,閃電戰終究還是被鋼鐵洪流徹底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