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作者:历史的使命

前言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毛家祖孙三代(毛岸青、儿子毛新宇、孙子毛东东)

毛岸英牺牲后,毛岸青是毛主席唯一的儿子。他的存在,及他的后代的存在,是毛主席生命的延续,有某种象征意义。

毛岸青童年遭受的苦难,是毛主席心里永恒的伤痛

对于毛岸青,毛主席有一种既心痛又疼爱的复杂情感。如果说大儿子毛岸英的牺牲对毛主席来说是一种骄傲的痛,那么,毛主席对毛岸青则是一种内疚的痛。

1923年11月13日,毛主席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在长沙东乡板仓的杨家。此时,毛主席正在北京,获悉儿子出生的消息,在信中和杨开慧商议,给儿子取名为“岸青”,寓意“明媚的岸边”。

毛岸青从小就跟随父母辛苦的东奔西走,1924年到上海,1925年落脚韶山,1926年去广州,之后又辗转长沙、武汉两地,直到大革命宣告失败。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1925年,32岁的毛主席

那几年间,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过着奔波不定的生活。毛主席曾感慨:“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

奔走,短暂停留,继续奔走,构成了毛岸青童年的生活内容,也给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别样的影响。

在童年毛岸青的记忆里,毛主席留给他的印象并不深刻。但在为数不多的几件事里,能够看出毛主席爱子、教子的与众不同。

有一次,毛岸青拿着一块玻璃玩,保姆发现了急忙把他手里的玻璃要回来。毛主席看见后制止她:“随他去吧,没关系的。”

保姆说:“那划破了手怎么办?”毛主席说:“流血了,他就记住了,下次就再也不敢玩了。”由此可见,毛主席教育孩子不是娇纵溺爱,他鼓励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此后的日子,毛主席和杨开慧聚少离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毛岸英没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样得到父亲的关心和照顾。

1927年,毛岸青4岁,毛主席奉命发动秋收起义,不得不和妻儿挥手告别,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

1930年10月24日,毛家被国民党士兵团团围住,他们用枪托撞门,闯进屋里。毛岸青和毛岸英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睡眼惺忪地爬起来,看见妈妈被压着朝外走,丝毫没有反抗之力。

毛岸英站到妈妈面前,口里喊着:“不去不去,我妈妈是好人,哪也不去!”敌人用力把他推开,恶狠狠地说:“好,把你这个小共产党也一起带走。”

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7岁的毛岸青永远地失去了母亲,从此和母爱无缘了。党组织考虑到毛主席三个孩子的人身安全,将他们接到上海,安置在大同幼稚园。1931年,毛岸龙因患腹泻性痢疾,救治无效身亡,留下毛岸青和毛岸英相依为命。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毛岸青和毛岸英在大同幼稚园(第二排左一为毛岸英,右一为毛岸青)

1932年3月,大同幼稚园解散,毛岸青和毛岸英被人领养,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要忍受无休止的打骂,他们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开始在上海街头流浪。

毛岸青和毛岸英当过学徒,受尽老板的欺压凌辱。逃出后,两个人靠做杂工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毛岸青还曾被上海警员殴打头部,头痛欲裂,在地上打滚,起不来身,被赶来的毛岸英背回去后一病不起,因没能及时救治,便留下了后遗症。

自那以后,毛岸青常常神情恍惚,看人总是怯生生的,几乎很少与人交流,只有和哥哥毛岸英在一起才会露出笑脸。

1936年,上海地下党找到了毛岸青和毛岸英,此时毛岸青13岁,毛岸英14岁。毛主席得知孩子们平安的消息,告诉收养他们的地下党员:不必将孩子送来陕北,如果有机会就将他们由上海直接送到苏联。

6月底,毛岸青和毛岸英乘坐法国游船从上海启程,途经法国,最终到达苏联,进入共产国际所办的国际儿童院。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毛岸青和毛岸英在苏联

1937年,毛主席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经常向西北方眺望。每当这一幕出现,工作人员就知道毛主席是想念远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了。

1938年,有人从苏联捎来了毛岸青和毛岸英的照片。看着照片上两个茁壮的少年,毛主席乐不可支,他一遍一遍看着手中的照片,来回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不禁泪流满面,那份埋藏在心底的思念和牵挂涌现出来。

看着朝思暮想的儿子,毛主席百感交集,一件件往事浮现在眼前,一半是喜悦,一半是愧疚吧。尤其对曾遭毒打,头部受过伤的毛岸青,他既难过又心疼,充满恻隐之心。不久之后,有人要去苏联,毛主席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由他带去。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毛主席在延安

1938年3月,毛岸青和毛岸英生平第一次收到来自遥远的祖国延安的来信,寄信人是他们最亲爱的父亲毛主席。

毛主席在心中写道:

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

一个月后,毛主席又给毛岸青和毛岸英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自己的照片。信的一开头,毛主席就写道:“早一月给你们的信收到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

8月26日,毛主席再一次托人捎来一封信:

岸英、岸青二儿: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骨肉分离十几年,这短短的几封信,倾注了毛主席对儿子们多少思念之情,字里行间,都是毛主席对孩子们深深的牵挂。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打乒乓球

而远在苏联的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十分想念父亲,只是相隔万里,他们只能靠书信表达思念。

在苏联,毛岸青还是性格沉静,默不作声的青年,他最大的兴趣爱好是看书,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拿着一本书,方便随时浏览。

当时,儿童院的学生吃饭需要饭票,毛岸英常常这一顿吃了下一顿的粮,不到月底粮票就用光了,只好饿肚子。

饿急的时候,他会到柳克斯旅馆,这里住着罗荣桓一家。毛岸青轻手轻脚地走进家里,也不说明来意,只是坐在一边看书。罗荣桓妻子林月琴一看就知道他又没有粮票了,赶快打开冰箱给他拿吃的。

虽然有哥哥毛岸英的陪伴,但毛岸青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仍是缺少关爱的。作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的人生经历与众不同,而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同样惨痛。他所经历的人生坎坷和生死离别不是普通人所能体会的。腥风血雨中的颠沛流离,政治的惊涛骇浪,情感的悲痛欲绝,毛岸青体会得更具体也最深刻。

毛岸青生病,毛主席又痛又悔

1951年,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毛岸青一时难以接受,一病不起。毛主席获悉消息后,心情十分低落。

建国后,毛主席身边只有两个孩子,毛岸英为国牺牲,毛岸青又深受疾病的困扰。这对一位年近60岁的父亲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

有一天,毛主席和李敏沿着中南海湖边散步,一路走到毛岸青的住处看望他。进屋后,李敏拉着毛岸青说话,毛主席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他从毛岸青所说的话中,能够看出儿子病得很严重。

毛主席用悲伤的语气对李敏说:

我爱岸青,也非常同情他。他很小的时候,就跟岸英一块沦落在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与折磨,曾多次遭到警察的毒打,这些摧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苦啊!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毛岸青要搬出中南海住了,毛主席很伤感,他放心不下,嘱咐李敏:“他要搬出去了,要离开我了,我很难再常见他的面,更难照顾他。我很难过,以后,你就代我多多照顾岸青吧……”毛主席的神色有说不出的苦涩,李敏看着父亲落寞的样子,心里很难过,五味杂陈。

在毛主席的内心深处,博爱与痛苦交织。那份博爱,我们可以从他为人民所做的贡献看出来。但他内心的痛苦,不是寻常人能够体会的。

1952年,毛岸青去苏联接受住院。经过几年的治疗,毛岸青的病情大为好转。1956年,党中央派医生赴苏联把毛岸青接回国。

1957年毛岸青来到青岛休养,在这里,毛主席依然沉默寡言,很少和别人说说笑笑,但他会和小孩子玩耍,从来不发脾气。

毛岸青心里是孤单、寂寞的,可是毛主席太忙了,唯一的哥哥又牺牲了,毛岸青心里的苦,不知道该向谁倾诉,他的病情反反复复。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青年毛岸青

几个月后,毛主席专程来到青岛看望正在这里疗养的毛岸青,并且详细地询问了他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见到父亲,毛岸青露出了心里柔软的一面,他告诉毛主席:“爸爸,你说怪不怪,几十年没有见到妈妈,昨天她来了,笑眯眯地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练好字给他抄啊!’”

话还没说完,毛岸青已经泣不成声,毛主席心里不是滋味。他温和地对毛岸青说:“你看看,这是不久前我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叫《蝶恋花·答李淑一》,毛岸青轻轻地读了起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

读着读着,毛岸青忍不住失声痛哭,嘴里呼喊着:“妈妈!”毛主席也眼含热泪。过了许久,毛岸青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毛主席和他讲述了这首词的创作过程,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接着,又叮嘱毛岸青好好保重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毛岸青还告诉毛主席,自己已经34岁了,想找个女朋友。医院里有一个女护士对他不错,但他拿不定主意。认真的毛主席决定替毛岸青把把关,他请警卫处的徐永福对那个护士的情况做了了解,认为不太合适。于是,他找到毛岸青,劝说道:“这个护士别谈了,另找个合适的吧!”

1959年,毛主席派李敏去看望毛岸青,知道他喜欢外国古典音乐,又出钱让李敏去王府井外文书店买一些唱片带去,足足装满了两大箱子。毛主席和全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对儿子的爱表面平淡无奇,却是体贴入微的。

此后,毛岸青的病情又出现波动,毛主席心里放心不下,尤其操心毛岸青的婚事。他经常写信宽慰毛岸青:“一定要安心,不要急躁。”

有一次,毛主席试探着问毛岸青:“你嫂子的妹妹怎么样?”这一问,问到了毛岸青的心坎上。毛岸青是嫂子刘思齐的妹妹,名叫邵华,与毛氏兄弟从小就认识。

当时,邵华在北京大学学习。毛岸青很喜欢邵华,只因常年在外地疗养,很少与她联系,更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为了撮合两个年轻人,毛主席鼓励毛岸青多给邵华写信:“岸青吾儿,听说你的病情好多了,极为高兴。听说你同邵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呢?你可以好好地同她谈一谈。”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毛主席和邵华(左一)

在毛主席的支持和鼓励下,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那一年,毛岸青37岁,邵华22岁。

1962年,毛岸青和邵华回到北京工作。邵华一边上学,一边照顾丈夫。由于耽误了不少功课,她觉得学习很费力,跟不上学校的进度,心里很失落。

再加上毛岸青的病情不稳定,新婚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争吵和不愉快。于是,他们俩都分别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此时的毛主席正好在上海、长沙、天津等地来回视察。他在百忙之中,抽空给邵华写了一封信:“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

这是毛主席家书中唯一没有抬头的信件,在这封信中,作为长辈的毛主席,无疑最了解儿子毛岸青的健康状况。他没有对儿媳邵华进行说教,而是用平易近人的口吻嘱咐她加一点男子气,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可谓用心良苦!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毛主席和毛岸青夫妇

1970年1月17日,邵华诞下一子,毛主席喜出望外,为孙子取名为“毛新宇”。虽然毛主席没能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孙子,但儿子毛岸青有了幸福的三口之家,他对毛岸青的担忧终于可以落地了。

毛岸青亲写悼词:您的重孙子已经上幼儿园了

毛岸青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1976年毛主席逝世,毛岸青在家里设置了灵堂,放满了花圈和挽联,吃饭时,儿子毛新宇看到父亲在抹眼泪。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1994年,毛岸青夫妇和李讷夫妇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除了中南海,东湖宾馆是毛主席晚年住得时间最长的地方。70年代,毛岸青曾3次来到这里。1991年10月,毛岸青再次来到东湖宾馆。这一年,毛岸青已经68岁。由于腿脚不便利,他走起路来有些慢。

走进东湖宾馆,毛岸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毛主席的房间,看一看父亲留下的遗物。看到父亲用过的东西,父亲的音容笑容仿佛近在眼前。有些遗物,毛岸青不能立马想起来那是父亲什么时候用的,邵华会在一旁认真讲解。

看到毛主席的照片,当邵华说到“这是父亲的照片”时,毛岸青瞬间流下眼泪,转过身用俄语和邵华交流。

东湖宾馆的工作人员说:“毛岸青看到毛主席的照片时,他仍然能够很清楚地辨认。我们虽然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但是不难感受到他深切的怀念之情。”

2003年12月26日,毛主席的重孙子毛东东出生了。巧合的是,他和毛主席的生日是同一天,更是毛主席生命的某种延续。

1957年,毛岸青思念母亲伤心落泪,毛主席安慰:这是我写的一首词

毛岸青夫妇和孙子毛东东

2006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30周年的日子,毛岸青怀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下悼词,其中一段是:“您的重孙小东东在您诞辰110周年之际的2003年12月26日出生了,现在他已上幼儿园念书识字啦,会用稚嫩童声朗诵您的诗作、为您咿呀唱歌……敬爱的父亲,当您离开我们的日子越久,我们的思念越深,敬意越浓。”

几个月后,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逝世,毛新宇撰文悼念父亲:

也许在另外一个世界,父亲正和爷爷毛泽东、奶奶杨开慧、伯父毛岸英、叔叔毛岸龙,以及所有为中国革命牺牲的亲人们、前辈们含泪相见。我向他们献上衷心的祝愿:祝他们在九重天上幸福地团聚,也祝爷爷毛泽东遗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的思想财富,能够鼓舞全国人民。

毛岸青永远的离开了,但毛主席的血脉仍然在毛新宇、毛东东的身上延续着。薪火相传,这不仅是血脉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