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她说:“我一直和娱乐圈保持着安全距离。”她的消息,后来总是听到的不多。

最近一次的消息,是她在机场被拍到低调的身影,挎一个购物袋,如同我们身边任意一个普通人。

在网络上搜她的信息,出现的总是“结婚10年,却从不和丈夫同床睡”之类的抓眼球的文章。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翻她的微博,才知道这两年,因为疫情,她宅在家中做饭,陪伴儿子。心中挂念着祖母与母亲的身体状况,偶尔给歌迷唱一两首歌,聊几句家常。

这些,很“刘若英”。

就像她的师父陈升,为她取名“奶茶”时说的:

“因为奶茶有奶的芳香,却不像奶那么腻,有茶的清淡,却不像茶那么涩,所以可以喝一辈子不会腻味。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小时候,祖父母给予我的东西,要远胜于我的父母。”

1969年,刘若英出生于台北一个名门望族,她的童年既幸运又不幸。

不幸的是,父母在她两岁的时候就离异了。从此,父亲在她眼里成为了“别人家的人”。

幸运的是,朝夕相处的祖父母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填平了父母缺失的部分。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幼年时期的刘若英

她的祖父是国民党陆军上将,沉默而威严,却总拿最宠爱的小孙女没法子。

家里的副官喊她“将军的将军”。上门做客的人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小将军在吗?”

有一次,她在学校被老师打了板子,回家吃饭的时候就一直在桌子下面搓手。

祖父见了忙问:“怎么了?”她很委屈地说:“被老师打了,手痛。”祖父拍案而起,怒喝道:“拿枪出来!”

尽管那个时候的祖父早已经退役,枪也成了没子弹的摆设,却让她感受到祖父的宠爱:“任何时候,我都觉得我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只要有我祖父在。”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刘若英的祖母

如果说,童年时期祖父无条件“撑腰”赋予的安全感,成为长大后的她追求自由和敢于孤独的勇气之源;

那么,祖母刻入骨子里的优雅风范,则不经意间孕育了她“人淡如菊”的温柔气质。

大家闺秀出身的祖母,是一个活到90岁仍然坚持不穿丝袜不出门的精致女人。她永远是一身旗袍搭配高跟鞋的得体装扮。

“刘太太”是别人对祖母的称呼,亦是小小的她心里女性完美的模样。

上幼儿园时,老师问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刘太太。”

7岁的时候,祖母开始教她弹钢琴。每天都要练好几个小时,常常让她不堪其苦。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刘若英与祖母

祖母却语重心长地告诉刘若英,学弹琴是为了有一技之长,让她能够养活自己。

高中毕业后,按照祖母规划好的成长路线,她远赴美国学习音乐和钢琴演奏。

那个时候,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憧憬就是“毕业后可以一边在家教学生弹钢琴,一边带自己的小孩”。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我最幸运的就是,我的两个师父给我的养分,都是很健康的养分。”

20多岁的刘若英,跟电影《20 30 40》中想实现歌手梦想的小洁相比,无疑要幸运得多。

这一切,要归功于她的两个恩师——陈升和张艾嘉。大学毕业前一年,她和音乐人陈升偶然邂逅。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刘若英与恩师陈升

得知刘若英读的是音乐专业,一句“要不要来滚石”让这个女孩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0年,21岁的刘若英加入滚石唱片,做了陈升三年半的助理。

她除了跟着陈升学习流行音乐创作,偶尔配唱,做得最多的事是帮别人背吉他、买盒饭。

老派的家庭自然极力反对她跳入世人眼中“大染缸”般的娱乐圈。

执拗的她跟家人立下了“不管成功与否,音乐只做三年”的军令状。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只是,后来的结局谁都没有预料到。

“三年过去了,你连一张唱片都没能完成。然后,左三年,右三年过去,支撑你的是耳机里那发热的音乐。

你疲惫,但却安静而快乐。”

三年后,属于她的机会终于到来。这个笑起来会脸红,“一点也不现代”的女孩被张艾嘉一眼相中。

她出演了电影《少女小渔》中的女主角,并一鸣惊人地获得了1995年亚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少女小渔》中的刘若英

同一年,她发行了第一张专辑《少女小渔刘若英的美丽与哀愁》。专辑中的歌曲《为爱痴狂》一炮打响。

因为对作品很“龟毛”,那时的她和阿信、光良并称“滚石三大难搞艺人”。

20岁的刘若英不顾一切勇敢追梦。30岁的刘若英却不经意间成了“恨嫁”的代言人。

这个从16岁开始,就想嫁人的女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演绎了许许多多“恨嫁”的经典作品。

她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人知的角色,大多出自这个时期。

她主演了爱情片《征婚启事》,饰演一个大龄女青年,在不断地相亲后,终于明白“要选择自己能承受的”。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征婚启事》中的刘若英

她发行了专辑《很爱很爱你》《我等你》,其中的主打歌《很爱很爱你》《后来》成为一代人关于青春往事的回忆之歌。

她出演了爱情喜剧《粉红女郎》,颠覆了一贯的风格,饰演有些龅牙的“结婚狂”方小萍。

她演绎的片尾曲《一辈子的孤单》,更是让“孤单”成了她与影随行的标签。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粉红女郎》中的刘若英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她奉献了最经典的一场哭戏,被网友誉为“教科书级别的哭戏”。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天下无贼》中的刘若英

刘若英还写书,出版的随笔集就叫《一个人的KTV》。

单身的她,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真诚的声音,抚慰了无数身陷孤单的人们。

一次采访中,刘若英赋予了自己的30岁“丰富、青春”的认可,却给40岁贴上了“彷徨、不安”的标签。

2009年,她40岁,开始跟许多事情说再见。把家具都送给别人,只留下一张床,因为“不要有任何的牵绊”。

她突然跑去巴黎,举着一个牌子,四处寻人问,什么是爱情?她说:

在我这个年龄还剩下一点点的冲动,跟一点点的勇气。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以后不会再发生,也不会再有了。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她的导师张艾嘉也说:“你反而是离开我们之后,你就自己长大了。”

从她的歌声与文字里,我们品出了20多岁跌跌撞撞的勇敢,30多岁爱而不得的遗憾,还有40岁以后的释然与通透。

她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亲切的朋友,一路走来,一路陪伴。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2011年,峰回路转,42岁的刘若英与商人钟石结为伉俪。

2015年初,她生下儿子酷酷,被媒体形容为“文艺青年终于安全着落”。

这个曾吟唱着“我想我会一直孤单”的女人,终于在人间烟火中,寻到了自己的幸福。

她在自己的随笔集《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中,记录下“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的心情。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虽然许多人觉得,文艺女青年刘若英的脱单,意味着对人生、对庸俗的妥协。

可是,她回答,不是的。她只是越来越笃定她要的爱与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她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我知道我不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慢慢地,人生想要的清单,就变得清晰了。

从前,她习惯了一个人孤独;现在,她学着在保持“自我”的状态下,与家人好好相处。

她与先生的相处方式,是这样的:

“一进家门,我先生往右走,我往左,我们共同的空间是中间交会的厨房和餐厅。”

“我跟先生在同一个时间出门,却到不同的电影院看各自想看的电影。”

她会在出发接受媒体访问之前,提前安排好全家的晚餐内容,叮嘱先生记得接儿子放学,然后才安心做一个“女明星”。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刘若英与儿子酷酷

她还会在兴之所至时安排一场旅行,不过,要带着家人一起,不然一个人也玩不过瘾。

当家务与工作的琐碎让她崩溃的时候,她会躲去台北东区一间隐蔽的书吧,偷得浮生半日闲。

她始终明白,生活最重要,自在最重要,真实最重要。

她说:

我最喜欢的标签是路人。我所有的能量,都来自于我很大时间在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一个明星。我所有的作品,都来自于我的生活。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2018年,她交出了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后来的我们》,成为当年五一档票房最高的电影。

2020年疫情期间,她举办了“陪你”线上演唱会,获得全球1.5亿人次的点击观看。

2021年,在时隔6年之后,她发行了第15张专辑《各自安好》。

她还圆了当电台节目主持人的梦想,主持了一档叫作《与刘若英相爱的人啊》的电台节目。

过了50岁的她,自陈现在活得“扎实、有底气”。

出道即影后,曾经唱哭无数人,后来的她还会为爱痴狂吗?

时光回溯到许多年前。

那一年,张艾嘉看见一个女孩子,穿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白色T恤,左肩背一个吉他,右肩背一个伸缩喇叭。

因为背上的东西太大,女孩不由得微微撅着屁股,左右手还各拉了一个行李箱。她当时想,这个人力量好大哦。

后来,当她拿到《少女小渔》的剧本,那个无所畏惧的少女的身影就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作者:婷婷,读者人物原创作者,两娃妈妈,每天都在生活的鸡零狗碎与诗和远方中痛苦平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