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作者:最大理zdl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精灵

鱼鹰是什么?

鱼鹰,其实就是鸬鹚,民间称为“水老鸭”、“鸟鬼”。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自古以来渔民便有饲养鱼鹰捕鱼的传统,似乎各地都有,但洱海经过训练的鱼鹰是不用绳子拴脚,完全放开捕鱼的,这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这里的鱼鹰能按照主人发出的白语指令,非常娴熟的捕鱼并交到主人手上,叹为观止。

大理鱼鹰捕鱼技艺,有4000多年历史的白族古老捕鱼技术。已被收录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波罗塝是喜洲古镇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渔村,是鱼鹰文化的发源和传承之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是大理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老渔村,也是洱海鱼鹰文化的发源和传承之地。早在大理国期间,这里就设有专门的驯鹰人朝夕捕鱼,供国王享用。千百年来,渔民和鱼鹰在洱海边相依为命,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旁的白族渔民有一整套不外传的鱼鹰选种、交配、孵化、饲养以及驯化训练过程,这是几千年不断地总结和摸索得到的,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已经形成口语秘诀,代代相传下来。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大理的白族鱼鹰捕鱼不仅在国内是一绝,还去日本参加过世界鱼鹰捕鱼技能大赛,大理鱼鹰凭借高超的捕鱼技艺和与人和谐沟通,征服了在场所有的评委及观众,最终荣获世界鱼鹰捕鱼技巧金奖。大理的洱海鱼鹰被誉为具有“鹰的眼光,蛇的诡异,箭的速度”。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鱼鹰的双脚是自由的,它们和主人之间的交流,有的借助眼神,有的借助古老的语言。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是为数不多的有鱼鹰生存的湖泊,据考证,洱海的渔民从4000多年前的三星堆文明鼎盛时期就开始驯养鱼鹰,在祥云出土的鱼鹰手杖和浮雕鱼鹰铜棺,充分说明了洱海驯养鱼鹰的悠久历史。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千百年来渔民和鱼鹰在洱海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悠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不只有鱼鹰驯养的技巧,更多的渔民与鱼鹰之间的那丝丝点点的情意与陪伴。鱼鹰最长寿命可达40年,其捕鱼的使用时间可达10年以上。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不同的鱼鹰户驯养鱼鹰时,用的是不尽相同的白族语言。主人喊“驻驻驻”,是叫它们把鱼叼起来,喊“打卡、打卡”,是叫它们要把鱼交给主人,切莫私吞。

有的口令短促,有的依附于动作,有的是一个抑扬顿挫的长音,听着就像一首歌。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这一整套极为珍贵的驯鹰技艺,至今仍留在驯鹰人世代相教的口语秘传中,没有形成任何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渔民和鱼鹰在洱海相依为命,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画卷。

渔舟唱晚,落霞与孤鹜齐飞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鱼鹰是鱼的致命天敌。冬季水温低,鱼类行动迟缓,雌鱼腹内常携带大量鱼卵,而鱼鹰,则进入一年中的最佳捕鱼期。

最凶狠的鱼鹰,会把鱼咬死后弃之水面,再钻入深海中追击下一条鱼。杀手级鱼鹰可入水30米深,5分钟内不露头,持续奋战两小时。

每到冬季,当鱼类蛰伏于深水区时,洱海上的鱼鹰就开始忙碌起来,渔民会用鸬鹚进行捕鱼。清晨,明净澄澈的洱海上,一只只鱼鹰英武地站立在船头,伴着它的主人出海捕鱼。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每天清晨,渔民会驾着小船开始了一整天的捕鱼,船上栖息着成群的鱼鹰。渔民将鱼鹰从船上赶下湖后,鱼鹰们一头扎进水里,敏捷地、凶猛地扑向水中,仅仅一会儿功夫,就钻出水面,喉咙里塞满了鱼,停靠在船舷旁,渔民用手拍击它们长长的喉咙,将其喉咙里的鱼射进竹篓中,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工作,待竹篓装满,渔民会把右手握成杯形,向鱼鹰示意收工了,鱼鹰围绕在船边扑腾,等待着渔民的奖励。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傍晚来临,竹篓里的猎物已经装满,渔民把右手握成杯形,向鱼鹰示意收工了,这恐怕是一天中鱼鹰们最开心的时候了,它们围在船边扑腾,像一群放学的孩子,等着被带回家,作为一天辛劳的回报,家里会有一顿丰盛的鱼、蟹、豆腐泥的晚餐。除此之外,渔民会对捕到鱼的鱼鹰给予奖励——把鱼鹰连同它叼在嘴里的鱼兜在鱼兜里,高高擎起,同时发出一种赞美的喊声,声音之大,响彻水面,很有震撼力。一方面是鼓励捕到鱼的鱼鹰,另一方面则是鼓动其他鱼鹰的斗志。

洱海边上风靡百年的捕鱼高手—鱼鹰

从清晨到黄昏,整个过程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这样的画面,曾经延续了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