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作者:马虎故史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在清宫戏中经常会出现一句经典台词, 那就是皇帝大怒下旨:“把某某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相信绝大多数人在这时候都会自行脑补,宁古塔是个什么塔?披甲人又是谁?总之听上去就很可怕,毕竟是皇上震怒之下给人安排的惩罚方式,那能有好? 但是实际上根据很多被流放过的犯人的记载来看,宁古塔非但不可怕,反而是有点度假胜地的意思。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在满语中“宁古”是“六”的意思,而“塔”是“个”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六个”的意思,为什么叫这么怪的一个地名呢?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叫福满,福满生的六个儿子曾居住在此地,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宁古塔贝勒”也就是六个贝勒的意思,后来简称宁古塔,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大清的“龙兴之地”。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那么披甲人又是什么呢?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而旗中人口又按照身份分为“旗丁”、“披甲人”和“阿哈”三种,“旗丁”就是女真本族人也是满八旗兵的主要组成力量所以地位最高、“披甲人”是各族投降的军人是“蒙汉八旗”的主要组成力量所以地位次之、 “阿哈”就是在各族掠夺的奴隶了,是为“旗丁”和“披甲人”服务的所以根本没地位。清兵入关后,大量的满族人口迁到关内,因此守护大清“龙兴之地”的任务就交给“披甲人”了,“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为他们服务。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在顺治十四年,清廷发生了“丁酉顺天乡试科举舞弊案”,考官收受贿赂,按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录取考生,被给事中任克溥奏参到朝廷,顺治帝龙颜大怒,下旨将纳贿考官斩立决、抄没家产,行贿的考生也都被夺功名、斩首示众,有个跟这案子没啥关系的考生叫吴兆骞也被无辜牵连了进来,而他就是被判流放宁古塔。

吴兆骞家世代为官家底儿很厚实,花钱买通了押送的官差,因此在天寒地冻1500多公里的流放路上并没有受什么大罪,但是宁古塔毕竟臭名昭著,吴兆骞也做好了到达目的地之后受各种大罪的心理准备。结果到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儿,每天早上点个名就没事儿了,也没人提审自己也没人欺负自己,一开始他还有点紧张,怀疑这帮人是不是有什么阴谋,但是时间一长他发现是真没事儿,自己该干嘛干嘛没人找你茬,有时候还跟同样被流放来的朋友一起聚会喝酒写诗,他在日记里写下当时的景象是:“朝夕相对,欢若一家”。从早到晚都在一起,愉快地跟一家人似的。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宁古塔将军

当然毕竟是在边陲重镇不可能总是岁月静好,当时清王朝东北地区经常与沙俄发生冲突,有一次吴兆骞就被拉了去当炮灰,幸好家里有钱,托人花钱在宁古塔将军身边当了个书记员,待在主将身边保住了一条小命,结果宁古塔将军非常欣赏他的文采,舍不得让他再在前线犯险了,于是就请吴兆骞来自己家里给孩子们当家庭教师,有了宁古塔将军的这层关系后,吴兆骞索性在当地开设了一个读书草堂把这边志趣相投的流放朋友们都接过来一起住,顺便在草堂里教周边的孩子们读书来教化百姓,其中有的孩子后来还中举了,因此吴兆骞也获得了当地各阶层的普遍尊重,可以说生活的是非常惬意,最后居然还把老家的夫人也接到宁古塔来一起生活,并且在这生了个孩子。

但是吴兆骞的家人并不知道他在宁古塔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了,所以一直在找机会救他回来,最终找到了当朝重臣纳兰明珠,在明珠的鼎力相助下把吴兆骞的流刑给特赦了。此时吴兆骞已经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听说被特赦后非常郁闷,我招谁惹谁了凭什么特赦我啊?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朝廷的命令下来了宁古塔这边也不敢再留他,只能告别当地的乡亲父老们回到了江南老家。回家后吴兆骞写了很多怀念宁古塔的诗词,三年后郁郁而终,临终前还把儿子叫到身边对他说:“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意思是咱们曾经在东北那旮沓狩猎,在牡丹江钓大鱼,带回家跟你妈妈一起吃,怎么样才能再过上这种生活啊? 可见他对宁古塔生活的怀念。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七子诗会

还有个叫张缙彦的人,他曾经是明朝的兵部尚书,明亡后归顺清朝官至浙江布政使,在顺治帝时期卷入文字狱,被流放到宁古塔。这张缙彦的流放跟一般人不一样,毕竟行政级别都到这么高了,那就算是流放也得讲个排场,他带了大量图书和10个歌姬来到宁古塔,看架势是准备在这里提前过上幸福的退休生活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清廷对于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并没有很严苛的明文要求,只要你有那个能力把家搬过去都行。 张缙彦来到宁古塔后就加入了吴兆骞的读书草堂,和同为流放人员的一共七人一起创建了“七子诗会”,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很明显宁古塔这个所谓的“人间地狱”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

张缙彦毕竟是官员出身,对于地方治理方面非常有经验,他发现宁古塔这个地方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尤其是农业非常落后,宁古塔人种地像放牧一样,今年在这里种明年又换个地方种,那这种方式跟中原比自然就差太多了,张缙彦就教他们今年这块地种完后好好保养一下明年还能继续种,不用东奔西跑就在固定的土地上把产量提高,因为他教的太好了,宁古塔人的收成也是年年见长,以至于宁古塔人为他盖庙烧香,把他尊为“五谷神”供奉了起来。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吕留良像

吴兆骞是个有钱人,张缙彦是个有权人,那普通人过去了是不是得歇菜?也不是,你有门手艺也能过得很好。

雍正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吕留良案文字狱,此时的吕留良已经去世49年了,但是他的尸体还是被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他有一个孙子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宁古塔,可能是宁古塔确实太缺医生了,所以在得知此人懂医术后宁古塔将军便对他进行了热情的款待,一顿好吃好喝之后直接给他封了个戍所医官,身份瞬间从反贼后代变成了基层干部实现了阶级跨越。

那宁古塔将军给流放犯人封官的事情朝廷不管吗?其实雍正帝听说吕留良的孙子当官了之后是相当上火的,我钦点的反贼贱民怎么能进体制当官呢?当即下旨要求撤职严办,可最终宁古塔将军也只是撤了他医官的职,但是医官的活你照干、医官的工资你照拿,至于严办那是不可能不严办的,严办了我手下将士们受伤生病没人医治可怎么办?雍正知道后也没什么办法,只能默许了这种行为。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即便你没钱没权没手艺,在宁古塔做生意一样能生活的很好,被流放的人发现宁古塔这边的人参、鹿茸、野兽、皮毛等特产极其丰富,这些在中原人眼里比金子还值钱的东西在这里根本不值钱,于是联系中原的亲朋好友来这边当倒爷,把这些土特产倒回中原去卖,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后来由于中原来的商人太多了干脆就直接在宁古塔开办集市了,不久宁古塔这个荒凉的流放之地就变成了东北重要的贸易中心,曾经有个江南商人来到宁古塔,瞬间就被眼前的繁荣吓坏了,不禁感慨:“类江南!”这里跟江南一样繁华嘛!

流放宁古塔简直就是去度假

所以流放宁古塔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宁古塔是边陲重镇,这种地方最重要的工作是维护稳定,而要维护当地稳定首先是要保证守备部队的忠诚,但是当地的守备部队又主要是外族人组成的披甲人,所以朝廷对他们并不是完全放心的,那么把犯人送过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是对他们最简单有效、成本最低的收买方式,至于犯人到那之后是真当奴隶还是度假朝廷并不在乎,只要你们帮我守好这龙兴之地,你们想怎么玩都行。更何况这帮犯人还帮助当地发展了生产力,使披甲人过上了更有品质的生活,反而更有助于当地稳定,特别是到了清朝中后期,披甲人与流放犯人之间已经长久的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关系,如果硬要破坏这种关系势必会引来披甲人的不满,万一龙兴之地不稳了朝廷还得派兵来解决问题,那就亏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