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年10万却养出一个心穷的娃,这种“新式穷养”80%的家长都在犯

前几天有个妈妈留言,我看了颇有感触:

C妈,有件事特别想问问你,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算好,但经过自己努力,现在条件也不算差,所以在养育我女儿的时候,我从来不小气。

为了保存她的画画作品,我买画本都是买MUJI,好几十块她也就用个几天,平时吃穿用度也不算低,前段时间一个马术兴趣班就3万。

每年养她各种费用,将近10万,跟我小时候比,她真的算富养了。

但我最近发现,我却养出了一个心穷的孩子。

我发现她特别在乎钱,买东西总要问这个几块?然后选最便宜的。金额稍微大一点就嫌贵,但其实根本没考虑真正的价值。

还有非常铁公鸡,几乎从不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别的小朋友。

这位妈妈的故事很长,更细节我后面也有穿插,今天征得她同意,就借她的故事,跟大家聊聊穷养&富养。

受经济水平限制,咱们这一代父母,好些都是“穷养”大的,喜欢的不能拥有,想买的不能被满足,导致长大也有种种后遗症。

所以,很多人都意识到了穷养的危害,也会竭尽可能的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之前在视频里,我给大家算过一次账:兴趣班、保险费、学杂费、服装、玩具、吃喝用度、看牙、看病,林林总总算下来,养个孩子一年就得十来万。

每年已经十来万了,家里也没皇位要继承,这样就不算穷养了吗?还真不一定。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在穷养和富养之间开辟了另一条新式穷养的偏路。更可怕的,很多家长的这种行为都是不经意的、不自知的。

每年10万却养出一个心穷的娃,这种“新式穷养”80%的家长都在犯

提醒孩子珍惜

却忽略了正确的金钱观

“大人挣钱很不容易的,花钱给你买的能不能珍惜点?”

“这个本子很贵的,你画俩笔就翻页,也太浪费了。”

“这件衣服很贵的,你吃东西能不能注意,不要搞得脏兮兮”?

开篇这位妈妈便是走入了这个误区。本意是告诉孩子要学会珍惜,可表达时的焦虑感,会让孩子对物质变得患得患失,对金钱变得谨慎、甚至小气,变得缩手缩脚:玩具宁愿放着,也不敢放开了玩;衣服就算好看,也舍不得穿。

这就完全丧失了商品真正的使用价值,这样的钱才叫花的不值,才是真的浪费。而且它会让孩子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准去看待物品,而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稍微贵点的东西,就觉得不值,不买;

自己花真金白银买来的零食,更是不想轻易分给他人。可是又不想孩子浪费不珍惜,怎么办呢?

1、花钱只花自己能力范围内的

很多妈妈都抱着“做更好父母”的心态,其实是在满足小时候匮乏的自己,本来几十块的T恤,足以满足孩子,偏偏要咬牙给孩子买一个三五百块的品牌T恤。结果,孩子一块芒果掉在身上,衣服花掉了,还洗不掉。妈妈们感觉肉疼,忍不住给孩子强调价格,可这又是何必呢!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为孩子花的钱在你的承受范围内,那就是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付出感;如果超出你的承受范围,就是一种被绑架的牺牲感,对彼此都是负担。

“花钱只花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家长这样的消费观念,能避免很多矛盾,也让孩子对物品的价值有正确的认知,不会缩手缩脚,也不会铺张浪费。

2.不要强调金钱,而是强调价值

孩子在本子上乱写乱画,将新买的玩具乱扔,我们想提醒孩子珍惜,可以这样说:“这个本子/玩具是你的了,它可以帮助你XX,你要好好用/玩。”第一句强调归属,第二句强调价值,第三句提醒珍惜。

关键是引导孩子从「多维度价值」的角度看待金钱。价值有很多维度:基本需求是价值、快乐也是价值、满足也是价值。

有些东西就算便宜,看起来好像很值,就像奶奶买菜,处理的青菜5块钱一大口袋,吃不完都坏了,必须要扔,那便宜也是浪费。

有些东西就算是贵,看起来好像不值,比如咱们家的洗地机,3千块买回来擦地,但它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减轻爸爸负担,那贵也是值得的。

如此,教孩子以多维度的价值去衡量消费,他花钱就会更加理智,不该花的时候不花,该花的时候就要舍得花。

每年10万却养出一个心穷的娃,这种“新式穷养”80%的家长都在犯

不满意孩子的选择

随意干涉孩子对金钱的 “支配权”

明明说了零花钱可以自己支配。但孩子真的要买一个你认为不值的玩具,我们就会说:

“奥特曼已经有十来个了,都一样的,买来有什么意义,不要再买了”。

“这种小彩纸,不花钱我都能给你做出来,费这钱干啥?”

什么是值,什么是有意义呢?这谁说了算?办公室的小伙伴提到这个话题时,不自觉红了眼眶,她讲了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我想买A东西,爸妈觉得A不值得,应该买B,他们就会给我讲很多大道理,直到我同意买B。

后来,再买什么东西,我都会揣测一下爸妈想让我买哪个,直接选他们觉得“值”的。

现在,自己挣钱了,可以自己做决定了,我每次买东西时,还是会下意识的代入爸爸妈妈的想法:“他们会怎么想呢?”

你给了孩子足够的金钱,却在这些金钱上,拴上了一条叫做“选择权”的枷锁。这根本就是伪富养啊。可是又不想孩子乱花钱,怎么办呢?《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一书中提出一个观念:孩子在5岁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判断“需要与想要”。

每年10万却养出一个心穷的娃,这种“新式穷养”80%的家长都在犯

书籍、衣服、三餐、学习用品,这是“需要”;玩具、零食、旅行、享乐,这是“想要”。

“需要”的东西,爸爸妈妈会竭尽可能满足。“想要”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事物,却是无法全部得到,或是无法一次性就满足的。

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孩子就更容易接受拒绝,也会更容易接受我们下面的建议。

当孩子有想要的东西,我们觉得不值得买时,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想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只是我有不同的观点,我不想拿我的钱给你买(表达自己的立场)。你如果想买的话,可以用你自己的零花钱。你本月的零花钱还剩10元钱,还有二十天需要度过,你可以自己衡量一下要不要买。”

(给出解决方案)任何孩子想要的东西,而方是需要的东西,都用自己有限的零用钱来买,孩子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会更谨慎。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教给孩子“忍耐”。

2011年,新西兰的一个调查组,追踪了1000个人,从出生直到32岁,他们发现:孩提时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比起其他自制的人,较难存钱、为退休账户做准备或拥有房产与股票。

也就是说,比起孩子的社会阶层或智商,自我控制程度更能决定他们的财务状况。孩子的耐心与他们成年后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关联。孩子有想要的东西时,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的机会。与其暴力的制止他“不能喜欢”,倒不如让孩子通过努力和等待得到。

孩子在这样的锻炼中,能成长为一个妥善使用金钱的人,还能收获幸福的感觉。哪怕他买的是我们不认可的东西,也是非常值得的。退一步讲,孩子建立起了明确的金钱观念,他也不会把钱花到什么特别不应当的地方去。

每年10万却养出一个心穷的娃,这种“新式穷养”80%的家长都在犯

想拒绝孩子的请求

却以“买不起”为借口

还有些大人,习惯性用“买不起”回绝孩子。不想给孩子买糖时,我们的出发点是“吃糖有害健康”,可说出来的话却是:“没钱给你买糖”。究其原因,我们心里认定孩子接受不了原因,或者给孩子解释原因太麻烦,干脆选择了简洁有力的谎言。

孩子会真的认为妈妈“没钱买”吗?小时候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妈妈没钱买一块钱的糖”,这样的逻辑不通啊。他就会向内归因:“很多东西,我都不配拥有。”看过这样一句话:我想要2块巧克力,你给了我10块,剩下的8块不是巧克力,是爱。

为了孩子的健康,约束孩子的行为很重要,可我们却让孩子感觉到“不配”,甚至“不被爱”,所得和所失,哪边更重呢?

之前反复讲过教育中“真实”的重要性。“妈妈,我想买”,孩子提出这个要求时,真实的回复应该是这样的:在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只需真实的的诉孩子:“不能这样做,这是规定”。如果真的超出预算,就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东西超出了我们这个月的预算,我们只能下次再买了”。

如果真的不适合孩子,就可以说:“这个东西现在还不适合你,可以等以后再看。”实际上,穷养富养的根本不在于我们为孩子花费金钱的多寡。而在于我们是否给予机会,让孩子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自信应对未来的人生,自如处理生活的方方面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