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冼星海去世时女儿7岁,长大不识乐谱,后花8年完成父亲最后作品

作者:寒云天

一首《黄河大合唱》在黄河边响起,伴随着滚滚黄河流,歌手们铿锵有力的唱腔响彻整个黄河流域。

地点是特殊的,歌曲也是特定的,这首歌曲就是大陆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为黄河量身定做的曲目,也是为当时抗日战争加油打气的抗日合唱曲目。

冼星海去世时女儿7岁,长大不识乐谱,后花8年完成父亲最后作品

也正因为这个曲目,冼星海先生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当然,除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抗日救亡的过程中,还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一系列革命音乐。

但是如此优秀的音乐家,却因为疾病,在异国他乡早早离开人世,享年40岁,那个时候,冼星海的女儿才7岁,和自己的女儿连最后一面也都没有见到。

音乐家冼星海

冼海星,出生在穷苦的渔家,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出海打鱼,但是这一次就没有再回来了。

大海吞没了冼星海一次都没有见过面的父亲,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在母亲的肚子里。

冼星海去世时女儿7岁,长大不识乐谱,后花8年完成父亲最后作品

母亲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只能带着肉小的冼星海来到可以赚钱的马来西亚,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靠打零工维持家用,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咬牙供冼星海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冼星海有幸接触到了音乐和乐器,并体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天赋,为了孩子的爱好,母亲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冼星海学习音乐。

冼星海也是不负期望,参加各种音乐大赛,获得不同级别的音乐奖项,在音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他,他的祖国——中国。

所以他和自己的母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冼星海也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初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

值得说明的是,冼星海是那段时间,将近20年唯一的中国学生,而且冼星海的成绩远远超出其它国家考生。

当冼星海学成归来,打算发展中国的音乐事业的时候,中国人民正在奋起反击,努力抗日。

冼星海去世时女儿7岁,长大不识乐谱,后花8年完成父亲最后作品

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时代,爱国青年冼星海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力,用音乐激励中国人民,用音乐表达自己的爱国心。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冼星海创造了很多上文提到的著名抗日革命歌曲,他是值得所有人铭记的。

英年早逝

优秀的人与优秀的人总是会惺惺相惜,冼星海在抗日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的爱情,那个人就是钱韵铃,也是一个致力于抗日革命的中国地下党员。

两个优秀的革命战士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相爱了,虽然环境艰苦,一不小心还会遇到生命危险,但是小两口的生活,也努力过得幸福。

在那个年代,只要心中有信仰,做任何事情都是快乐的,很快,两个人就有了幸福的结晶。

冼星海去世时女儿7岁,长大不识乐谱,后花8年完成父亲最后作品

于1939年,妻子钱韵铃在延安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冼星海为自己的女儿取名叫冼妮娜。

一家三口的音乐家庭怀着对中国胜利的渴望,过着平淡又幸福的生活。

但是时间来到了1940年5月,一家三口面临着分离,而这次分离,谁都没有想到是天人永隔。

作为中国知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受到苏联的邀请,为苏联制作的大型纪录片配乐。

在异国他乡,水土不服,又因为音乐工作的长期劳累等种种情况的叠加,冼星海的身子垮了,肺病急剧加重。

最终,在1945年10月的那一天,年仅40岁的冼星海在苏联的莫斯科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是多想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面庞,但是妻女与他相隔了十万八千里。

冼星海去世时女儿7岁,长大不识乐谱,后花8年完成父亲最后作品

女儿完成父亲的遗愿

冼星海离世的时候,女儿冼妮娜才七岁,但是她对自己的父亲的印象还停留在两岁的时候,很模糊。

好在,父亲的事迹广为流传,母亲又经常向她讲起父亲的故事,同时她也能经常看到父亲的照片和听到父亲的音乐。

父亲好像走了,但又没有完全走掉,而是用另一种方式陪伴着冼妮娜,冼妮娜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开始对音乐产生兴趣。

可当她真正开始系统学习音乐的时候,她改变了主意,并不是她不爱自己的父亲,而是中国更需要其它方面的人才。

长大成人的冼妮娜,和父亲冼星海一样,都有一颗爱国心,看着急需科技发展的中国,她决定成长为中国更需要的人才,她也知道,父亲肯定会尊重和理解她的决定。

冼星海去世时女儿7岁,长大不识乐谱,后花8年完成父亲最后作品

就这样冼妮娜走向了理工报国的道路上,与父亲的音乐道路分道扬镳。

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冼妮娜始终都把父亲作为自己的榜样,认真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努力将父亲的精神继承下去,坚决不给父亲丢脸。

很快,冼妮娜在另外一个领域也成为了和父亲一样发光发亮,照亮别人的人。

但是父亲的遗愿不能不管,《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的音乐瑰宝,也是父亲冼星海最高的艺术成就。

《黄河大合唱》的总谱是父亲在莫斯科编配完成的,因为时间的久远和距离的遥远,让总谱中很多乐谱内容没办法整理和修改。

为了完成父亲最后的作品,不识乐谱的冼妮娜从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开始学习,开始重走当时没有走的音乐之路。

冼星海去世时女儿7岁,长大不识乐谱,后花8年完成父亲最后作品

父亲的遗作,由亲生女儿完成,这种意义是无人能代替的,经历了8年的日日夜夜,最终冼妮娜从一个音乐小白,成长为一个对音乐了如指掌的高手。

凭借着八年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开始整理父亲的遗作,最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总谱。

冼星海的最高成就也就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响起,那段热血的岁月再次振奋了人心。

这就是冼星海音乐的魔力,鼓舞着,激励着爱国者为了祖国的胜利而奋斗,8年的时间,见证了冼妮娜的决心,也见证了冼妮娜对自己父亲冼星海的爱。

一遍又一遍地校对,一遍又一遍地整理,是在慢慢梳理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亲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在《黄河大合唱》总谱的完成中,融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