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良知说:我知道了,真知道吗?

作者:我自故乡来

第二章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告诉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典故出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出自《传习录》第五“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实用说明:好多家长都为这样的现象苦恼——孩子说道理时,什么都懂,一做事就废,或者,经常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压根儿不动手。这是为什么?阿行和阿知告诉小一和小良,“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靠谱的人。

第一节 我知道了,真知道吗?

“小良,你还不关电视?说好的一小时,你看看,现在都多长时间了?”阿行对坐在沙发上的小良说。

“爸爸,您就让我再看一会儿嘛。”小良两眼直勾勾的盯着电视屏幕,奥特曼与怪兽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中。

“你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要提前做好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准备。其他小朋友都在上幼小衔接班,你要是不努力,等上了小学,万一跟不上怎么办?”阿行说道。

小良现在幼儿园上大班。今年九月,就该上小学了。他们班的好多小朋友都报了幼儿园开办的幼小衔接班。阿行也想让小良上幼小衔接班。阿知觉得没必要,她认为,幼小衔接班提前把小学的内容都教给孩子们,这样,容易使得孩子对小学的课程失去新鲜感,让孩子正常上大班就可以了。

阿知之前有规定,孩子们每天放学后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半个小时益智类节目,半个小时自选节目。

小一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紧,写作业都要写到晚上九十点钟。因此,她主动放弃了看电视的“权利”,只是偶尔看很短的时间。

小良则不然。因为没有幼小衔接班那么多的课程和家庭作业,所以,小良的闲余时间比较充足。这段时间,他看电视总要相法设法拖延时间。阿知接了一个译书的活儿,任务比较急,忙着赶进度,也没有时间盯着小良。

阿行本来就担心小良不上幼小衔接班,对将来上小学有影响,现在看到他沉迷于电视之中,心里就更着急了。然而,阿行最近公司的事情也比较多,常常要把一些工作任务带回家里,接着做。这样一来,夫妻俩对于小良的管理就出现了真空状态。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看电视一旦上了瘾,比玩儿还厉害。处于管理真空地带的小良,对电视越来越着迷,妈妈定下的规矩,早已被他抛到了脑后。

阿行工作累了的时候,就从自己的房间出来放松一下,捎带着看看小良。起初,小良超了规定时间,看到爸爸出来,就马上关机,等爸爸回到房间,再打开电视,降低音量,接着看。后来,他干脆懒得搭理爸爸,自顾自的沉浸在电视里。这不,阿行已经是第二回提醒他应该关机了。

小良的头脑已经全部被电视里激烈的画面和情节占据了。爸爸对他说的话,压根儿就像没听见似的,只是敷衍的回应道:“我知道了,爸爸。”

看着小良着迷的样子,阿行意识到,再不管不行了。可是,他自己手上一堆事儿,公司老板刚才还在发微信催问他工作进度。他实在是没心思跟小良掰扯。最关键的是,小良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阿知在管,阿行乐得当个甩手掌柜,除了偶尔陪他玩一会儿,父子之间的交流实在有限。在小良心目中,爸爸更像一个临时玩伴儿,而不是严父。因此,阿行即使板着脸跟小良说话,他也不怎么当回事儿。

是时候请阿知出马了。阿行心想,于是,他推开阿知的房间门,说:“亲爱的,小良这孩子看电视快上瘾了。我喊他好几次,都没用。你得管管他了。”

阿知将视线从书稿上移开,用手揉了揉太阳穴,看着阿行一脸无奈的表情,说:“好吧。你忙你的。我来管他。”

阿知来到客厅,小良还在入神的看电视,竟然没有发现她。

“小良。”阿知的声音虽然不高,却透着一丝威严。

小良转过头看了看妈妈,急忙把电视遥控器藏在身后,冲妈妈做了个鬼脸,嘴里应了声:“知道了,马上。”眼睛却盯着电视继续看起来。

阿知的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这孩子竟然对电视着迷到这种程度。之前,他虽然也会想办法拖延关机的时间,毕竟还是有所行动的。现在倒好,干脆无视妈妈的存在了。

这一刻,阿知突然意识到,由于自己的疏忽,使得小良对电视形成了依赖,也就是阿行说的,上瘾了。

阿知明白,这时跟他讲什么道理都是无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命令他关机。她走到小良面前,用身体挡住他的视线,注视着他,平静的说:“关机。”

小良来回晃动着小脑袋,做出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试图突破妈妈的阻挡。他的努力是无效的。当他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时,这才意识到,妈妈生气了。

小良从身后拿出遥控器,一脸不情愿的关掉了电视。

阿知板着面孔,一言不发,把小良从沙发上拉起来,带着他走到小一的房间,轻轻推开门,示意他看看正在专注写作业的姐姐;然后,阿知又带着他走到阿行的房间,示意他看看正为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爸爸;最后,阿知带着他走到自己的房间,让他看看书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稿、工具书和相关的翻译资料。

“小良,”阿知开口了:“你看到了吗?爸爸、妈妈和姐姐都在忙各自的工作和学习,咱家只有你一个人在看电视。看电视妈妈也不反对,可是,我们是不是规定好的,每天最多只能看一个小时。你自己说,你都看了多久了?”

“妈妈,”小良说:“我知道您定的规矩。可是,我就觉得电视好看,就忘记时间了。再说了,我不像爸爸、姐姐和您一样,有那么多的工作和学习任务要完成,您就让我多看一会儿电视呗。”

“你真的知道吗?”阿知反问道:“你要是真知道,就不会不遵守我们的规定了。我说过,看电视超时,是要有处罚的。你还记得吗?”

“超过五分钟,第二天减少半小时看电视时间;超过十分钟,取消第二天看电视资格……”小良答道。

“你超了多久?”阿知追问道。

小良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掰着小手指头算了算,嗫嚅着答道:二十五分钟。”实际上,小良也只是估摸着说,具体几点开始看的,他也没注意。不过,为了显示他是记着时间的,故意说了个带零头的数字。

“那你说,该怎么处罚你?”阿知问道。

小良掰着手指头,又开始算起来。可是,这道题明显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算了半天,他也没有得出答案。

看着小良为难的样子,阿知说:“妈妈这几天工作忙,没有过多关注你。而你也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定去做,可能这几天都在超时看电视。你明知有规定在先,还超时,属于明知故犯,占主要责任;妈妈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也要担一部分责任。这样吧,给你两个选择,一,就算你超时二十五分钟,五分钟等于半小时,二十五分钟是五个五分钟,也就是五个三十分钟,两个半小时,这样的话,你明天后天不能看电视,大后天可以看半个小时。二,从明天起,你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缩短至半小时。你同意吗?”

小良盯着电视屏幕,心里有些纠结,他想,如果按方案一执行,他这两天就看不了电视了;按方案二,毕竟每天还能看半个小时。于是,他说:“妈妈,我选二,从明天起,每天看半小时。”

与小良达成一致后,阿知回房间继续忙工作去了。小良自己找出一堆绘本看了起来。

家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良知说:在小孩子看电视这件事上,讲道理大概率是没什么用的。你告诉他看电视对视力不好,他并没有直接的感觉;你说看电视影响心理正常成长,他更觉察不到。那些专家们关于孩子看电视有多少坏处的说法,只是给家长们看的。家长们了解了看电视这不好,那不好,心里产生焦虑,就想办法制止或控制孩子看电视,对孩子讲了半天道理,却是没什么用处。因为,所有的不利影响都是渐进的,是在孩子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既然讲道理没用,那么只有立规矩。

有的家长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为了让孩子断了看电视的念想,干脆家里不买电视;有的家长不管孩子看电视,只要孩子不给自己添乱就行。这两种做法,都过于极端,都属于没规矩,前者不用立,后者懒得立。

阿知允许孩子看电视,但是立了规矩。每天一小时,半小时益智类节目,半小时自选节目。孩子们也都遵守规矩。因为,如果不遵守规矩,就会受到惩罚。

然而,当小良在较长时间内失去监督时,之前的规矩就渐渐失去了约束作用。这是因为,小良之所以遵守规矩,是担心受到妈妈惩罚。这个惩罚,一定是要落实到位的,而不是说过了事。

为什么阿行说话不管用?因为,在小良看来,爸爸不是规矩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所以他不怕。即使妈妈出现,他仍然在拖延着不肯关掉电视,那是因为,妈妈可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约束过他了。他对于规矩有些淡漠了。

“知道了。”这句话成了多少孩子拖延行为的借口。他们真的知道了吗?当然不是。

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孩子真正知道一件事的后果,必然会积极行动起来。比如,孩子走在大街上,一只恶狗迎面扑来。不需要父母提醒,他(她)自然就知道躲闪逃避。因为,他(她)知道,如果不跑,必被狗咬。这是真知。

要想孩子知的真切,行的果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把规矩立起来。要把规矩立起来,一定要用后果说话。

所幸,阿知制订了规矩,并在规矩即将被小良淡忘的时候,重新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