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良知說:我知道了,真知道嗎?

作者:我自故鄉來

第二章 知而不行,隻是未知——告訴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典故出處:“知而不行,隻是未知”出自《傳習錄》第五“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實用說明:好多家長都為這樣的現象苦惱——孩子說道理時,什麼都懂,一做事就廢,或者,經常隻是嘴上說說而已,壓根兒不動手。這是為什麼?阿行和阿知告訴小一和小良,“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靠譜的人。

第一節 我知道了,真知道嗎?

“小良,你還不關電視?說好的一小時,你看看,現在都多長時間了?”阿行對坐在沙發上的小良說。

“爸爸,您就讓我再看一會兒嘛。”小良兩眼直勾勾的盯着電視螢幕,奧特曼與怪獸的戰鬥正在激烈進行中。

“你馬上就要上國小了,要提前做好成為一名國小生的準備。其他小朋友都在上幼小銜接班,你要是不努力,等上了國小,萬一跟不上怎麼辦?”阿行說道。

小良現在幼稚園上大班。今年九月,就該上國小了。他們班的好多小朋友都報了幼稚園開辦的幼小銜接班。阿行也想讓小良上幼小銜接班。阿知覺得沒必要,她認為,幼小銜接班提前把國小的内容都教給孩子們,這樣,容易使得孩子對國小的課程失去新鮮感,讓孩子正常上大班就可以了。

阿知之前有規定,孩子們每天放學後可以看一個小時電視,半個小時益智類節目,半個小時自選節目。

小一的學習任務越來越緊,寫作業都要寫到晚上九十點鐘。是以,她主動放棄了看電視的“權利”,隻是偶爾看很短的時間。

小良則不然。因為沒有幼小銜接班那麼多的課程和家庭作業,是以,小良的閑餘時間比較充足。這段時間,他看電視總要相法設法拖延時間。阿知接了一個譯書的活兒,任務比較急,忙着趕進度,也沒有時間盯着小良。

阿行本來就擔心小良不上幼小銜接班,對将來上國小有影響,現在看到他沉迷于電視之中,心裡就更着急了。然而,阿行最近公司的事情也比較多,常常要把一些工作任務帶回家裡,接着做。這樣一來,夫妻倆對于小良的管理就出現了真空狀态。

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看電視一旦上了瘾,比玩兒還厲害。處于管理真空地帶的小良,對電視越來越着迷,媽媽定下的規矩,早已被他抛到了腦後。

阿行工作累了的時候,就從自己的房間出來放松一下,捎帶着看看小良。起初,小良超了規定時間,看到爸爸出來,就馬上關機,等爸爸回到房間,再打開電視,降低音量,接着看。後來,他幹脆懶得搭理爸爸,自顧自的沉浸在電視裡。這不,阿行已經是第二回提醒他應該關機了。

小良的頭腦已經全部被電視裡激烈的畫面和情節占據了。爸爸對他說的話,壓根兒就像沒聽見似的,隻是敷衍的回應道:“我知道了,爸爸。”

看着小良着迷的樣子,阿行意識到,再不管不行了。可是,他自己手上一堆事兒,公司老闆剛才還在發微信催問他工作進度。他實在是沒心思跟小良掰扯。最關鍵的是,小良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阿知在管,阿行樂得當個甩手掌櫃,除了偶爾陪他玩一會兒,父子之間的交流實在有限。在小良心目中,爸爸更像一個臨時玩伴兒,而不是嚴父。是以,阿行即使闆着臉跟小良說話,他也不怎麼當回事兒。

是時候請阿知出馬了。阿行心想,于是,他推開阿知的房間門,說:“親愛的,小良這孩子看電視快上瘾了。我喊他好幾次,都沒用。你得管管他了。”

阿知将視線從書稿上移開,用手揉了揉太陽穴,看着阿行一臉無奈的表情,說:“好吧。你忙你的。我來管他。”

阿知來到客廳,小良還在入神的看電視,竟然沒有發現她。

“小良。”阿知的聲音雖然不高,卻透着一絲威嚴。

小良轉過頭看了看媽媽,急忙把電視遙控器藏在身後,沖媽媽做了個鬼臉,嘴裡應了聲:“知道了,馬上。”眼睛卻盯着電視繼續看起來。

阿知的心裡“咯噔”一下,沒想到,這孩子竟然對電視着迷到這種程度。之前,他雖然也會想辦法拖延關機的時間,畢竟還是有所行動的。現在倒好,幹脆無視媽媽的存在了。

這一刻,阿知突然意識到,由于自己的疏忽,使得小良對電視形成了依賴,也就是阿行說的,上瘾了。

阿知明白,這時跟他講什麼道理都是無用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強制指令他關機。她走到小良面前,用身體擋住他的視線,注視着他,平靜的說:“關機。”

小良來回晃動着小腦袋,做出一副嬉皮笑臉的樣子,試圖突破媽媽的阻擋。他的努力是無效的。當他看到媽媽嚴肅的表情時,這才意識到,媽媽生氣了。

小良從身後拿出遙控器,一臉不情願的關掉了電視。

阿知闆着面孔,一言不發,把小良從沙發上拉起來,帶着他走到小一的房間,輕輕推開門,示意他看看正在專注寫作業的姐姐;然後,阿知又帶着他走到阿行的房間,示意他看看正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的爸爸;最後,阿知帶着他走到自己的房間,讓他看看書桌上堆積如山的書稿、工具書和相關的翻譯資料。

“小良,”阿知開口了:“你看到了嗎?爸爸、媽媽和姐姐都在忙各自的工作和學習,咱家隻有你一個人在看電視。看電視媽媽也不反對,可是,我們是不是規定好的,每天最多隻能看一個小時。你自己說,你都看了多久了?”

“媽媽,”小良說:“我知道您定的規矩。可是,我就覺得電視好看,就忘記時間了。再說了,我不像爸爸、姐姐和您一樣,有那麼多的工作和學習任務要完成,您就讓我多看一會兒電視呗。”

“你真的知道嗎?”阿知反問道:“你要是真知道,就不會不遵守我們的規定了。我說過,看電視逾時,是要有處罰的。你還記得嗎?”

“超過五分鐘,第二天減少半小時看電視時間;超過十分鐘,取消第二天看電視資格……”小良答道。

“你超了多久?”阿知追問道。

小良看了看牆上的挂鐘,掰着小手指頭算了算,嗫嚅着答道:二十五分鐘。”實際上,小良也隻是估摸着說,具體幾點開始看的,他也沒注意。不過,為了顯示他是記着時間的,故意說了個帶零頭的數字。

“那你說,該怎麼處罰你?”阿知問道。

小良掰着手指頭,又開始算起來。可是,這道題明顯超出了他的知識範圍,算了半天,他也沒有得出答案。

看着小良為難的樣子,阿知說:“媽媽這幾天工作忙,沒有過多關注你。而你也沒有按照我們的規定去做,可能這幾天都在逾時看電視。你明知有規定在先,還逾時,屬于明知故犯,占主要責任;媽媽沒有及時提醒和制止,也要擔一部分責任。這樣吧,給你兩個選擇,一,就算你逾時二十五分鐘,五分鐘等于半小時,二十五分鐘是五個五分鐘,也就是五個三十分鐘,兩個半小時,這樣的話,你明天後天不能看電視,大後天可以看半個小時。二,從明天起,你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縮短至半小時。你同意嗎?”

小良盯着電視螢幕,心裡有些糾結,他想,如果按方案一執行,他這兩天就看不了電視了;按方案二,畢竟每天還能看半個小時。于是,他說:“媽媽,我選二,從明天起,每天看半小時。”

與小良達成一緻後,阿知回房間繼續忙工作去了。小良自己找出一堆繪本看了起來。

家裡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良知說:在小孩子看電視這件事上,講道理大機率是沒什麼用的。你告訴他看電視對視力不好,他并沒有直接的感覺;你說看電視影響心理正常成長,他更覺察不到。那些專家們關于孩子看電視有多少壞處的說法,隻是給家長們看的。家長們了解了看電視這不好,那不好,心裡産生焦慮,就想辦法制止或控制孩子看電視,對孩子講了半天道理,卻是沒什麼用處。因為,所有的不利影響都是漸進的,是在孩子覺察不到的情況下發生的。

既然講道理沒用,那麼隻有立規矩。

有的家長完全禁止孩子看電視,為了讓孩子斷了看電視的念想,幹脆家裡不買電視;有的家長不管孩子看電視,隻要孩子不給自己添亂就行。這兩種做法,都過于極端,都屬于沒規矩,前者不用立,後者懶得立。

阿知允許孩子看電視,但是立了規矩。每天一小時,半小時益智類節目,半小時自選節目。孩子們也都遵守規矩。因為,如果不遵守規矩,就會受到懲罰。

然而,當小良在較長時間内失去監督時,之前的規矩就漸漸失去了限制作用。這是因為,小良之是以遵守規矩,是擔心受到媽媽懲罰。這個懲罰,一定是要落實到位的,而不是說過了事。

為什麼阿行說話不管用?因為,在小良看來,爸爸不是規矩的制訂者和執行者,是以他不怕。即使媽媽出現,他仍然在拖延着不肯關掉電視,那是因為,媽媽可能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限制過他了。他對于規矩有些淡漠了。

“知道了。”這句話成了多少孩子拖延行為的借口。他們真的知道了嗎?當然不是。

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孩子真正知道一件事的後果,必然會積極行動起來。比如,孩子走在大街上,一隻惡狗迎面撲來。不需要父母提醒,他(她)自然就知道躲閃逃避。因為,他(她)知道,如果不跑,必被狗咬。這是真知。

要想孩子知的真切,行的果斷,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把規矩立起來。要把規矩立起來,一定要用後果說話。

所幸,阿知制訂了規矩,并在規矩即将被小良淡忘的時候,重新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