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说到规则,想必我们都不陌生。生活中,小到不在公众场合喧哗,大到遵纪守法,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关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我们已推送过“《高段位的家长教育孩子不是靠讲道理,而是……》、《孩子,明明说好的规则,为什么你不愿意遵守?》”等文章。

很多家长在后台留言,这些文章对他们帮助很大,但也有不少家长反映,想要跟孩子讲规则,但是不管说了多少次,孩子最多改变两天,很快又打回原形,继续我行我素。家长气得够呛,孩子也觉得委屈得不行。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是什么导致我们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上事倍功半,出现了家长费劲儿教育却取得细微效果的情况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引导孩子培养规则意识时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误区一:规则越多越好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给孩子定规则时,我们总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规则越多,孩子就越不容易犯错。

但事实上却相反,给孩子树立太多的规则,孩子反而会因失去掌控感变得更焦虑,且不断挑战规则的边界,父母也因此变得更加疲惫。

好比我的一个朋友,她时常向我抱怨:带孩子实在是太累了,给孩子制定规矩,不让孩子做什么,得费老半天劲儿。孩子真的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爸爸妈妈斗其乐无穷。”

有一次朋友带孩子来我家里玩,我就观察发现,朋友一会儿对孩子说:我们不是说好了,不要大喊大叫嘛。一会儿又跟孩子说:不能再吃零食了,等下又不吃饭了。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朋友处处在限制孩子,而孩子呢,明知有规则,但还是不停的试探,不断跟妈妈较劲、反抗。如此,必然会引发亲子冲突。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不是在违反规则,而是在反抗被控制。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太新奇有趣了,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什么事情都想试一试。如果凡事都立规矩,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给孩子去尝试探索,孩子要么畏手畏脚,裹足不前,要么时刻挑战规则的边界。

“规则”不是用来“限制行为”,而是“帮助成长的临时结构”。给孩子制定规则时,原则性的规矩必须要立,那一些可立可不立的规矩给予孩子弹性,给孩子一些发挥的空间,这样既可以减少亲子间的磨蹭,也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去了解规则的意义。

误区二:无条件的接纳=纵容孩子不守规则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很多心理学书籍、心理学家在谈到对孩子的教育时,都会提到“无条件的接纳”,但无条件接纳并不等于纵容孩子不守规则。

现在很多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吃饭到处跑、没有节制地吃零食、不愿刷牙、公共场所吵闹……,其实,孩子没有规则的背后是父母没有原则的让步甚至是纵容。

“他只是个孩子,长大就会好的!”这句话也常常被大人用作打破原则、纵容孩子的借口。电影《伊甸湖》中有这样一幕,当主人公控诉熊孩子的暴行时,孩子的家长却强调“他们只是孩子......。”

但是,无数熊孩子的新闻已经为我们佐证了一个规律:如果现在纵容娃以“自由”之名来犯熊,以后再要补“规矩”的课,代价就要高得多。

曾经听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在爱和规矩之间,我们需要平衡,要给孩子无条件但有规则的爱。”什么是无条件但有规则的爱?就是着眼于光明处,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的缺点,不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在一如既往地爱他,接纳他的同时予以阻止,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其改正。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的妈妈和阿力的对话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纵容孩子不守规则的行为。在养育过程中,父母要懂得在爱和规则之间平衡。因为在溺爱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对他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未来是一种伤害;而在无条件但有规则有原则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在未来生活中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误区三:缺少尊重和民主,用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服从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家长在执行规则时,还比较容易陷入专制、强硬,用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服从的误区。

比如“我说不行就不行!”“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为了让孩子更有规则感,不管孩子怎么闹,都守住标准,直接拒绝;或者当孩子不听指令的时候,习惯动用家长权威,用命令式的语气要求孩子服从。

这些方法固然有一定效果,但你会发现,这种缺乏尊重和民主,用家长权威压制、吓唬孩子的方法,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亲子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而且就算孩子执行了规则,规则意识也没有真正内化,孩子还是不明白其意义,一旦家长有所松懈,孩子就不再去执行规则了。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

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和规则是他律的,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年龄小,虽不能完全摆脱成人的限制,却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当孩子有了参与、自己做主的感觉,而不是被迫服从时,会更乐意遵守规则。

误区四:不遵守规则就给孩子设置惩罚,承担行为责任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怪不得给孩子“定规则”总失败!常见的4大误区,爸妈太容易踩雷了

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时,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混淆惩罚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认为设置一个惩罚就可以让孩子屈服,能让孩子get到行为的后果。

然而,惩罚并不能让孩子理解后果和真正规范孩子的行为,反而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对抗情绪,让孩子情绪失控。

而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孩子明白了这个后果对自己是不利的,那么他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最终内化这些规则,不需要人为设置惩罚,孩子也会自发去遵守。

好比和孩子说明按时睡觉的规则,提前和孩子说明,第二天要去游乐园玩,今晚要早睡,明天才能早起。如果起晚了明天就去不了游乐园了。这种事先的解释会让孩子明白规则的意义。

孩子清楚了后果,还是不睡、要玩,第二天晚起了,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因为你晚起,所以不能去游乐场了”。这时孩子就会知道,这种后果是因为不遵守规则才出现的,不是我们在故意为难他。

规则的渗透,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调整、改变和适应的工作。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时,避免走入一些误区,采取一些正确的方法,家园联动,相信我们的孩子终会成为他们自己规则的制定者和责任的承担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