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香入清 爱阅之城渐养成

书香入清 爱阅之城渐养成

近年来,清远的书香氛围愈加浓厚。图为家长陪孩子在清远顺盈时代广场新华书店内阅读。梁素雅 摄

书香入清 爱阅之城渐养成

流动书屋方便市民阅读。梁素雅 摄

书香入清 爱阅之城渐养成

清远力求打造书香城市、推广全民阅读。图为清新区中南村智能图书馆。梁素雅 摄

近期,“广东少儿阅读之星”评选名单出炉,3名由清远推荐参评的市级“阅读之星”均榜上有名。她们3人去年在清远公立图书馆的年度书籍借阅量分别达到280本、428本及471本。其中,年龄最小的盘亦彤才4岁。

“虽然孩子年纪小,但每日的阅读已经不可或缺。”盘亦彤的妈妈龚女士简单的一句话,实则说出了清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大目标——清远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打造书香城市,努力实现物质“粮食”和精神“粮食”都不缺。

清远全民阅读现状如何、有何短板?书香城市如何打造、有何意义?在“4·23”世界阅读日来临之际,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并采访了多位市民、书店运营者、文化界人士等谈感受、提建议,为书香味充盈这座城市贡献真知灼见。

●南方日报记者 陈立楷

氛围营造

“软硬兼施”让市民感受阅读乐趣

近年来,清远书香氛围更加浓郁,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增添与修缮了一系列阅读设施。

记者日前来到燕湖新城核心区看到,清远“四馆一中心”正处于紧张而有序的施工阶段。其中,清远市图书馆新馆已于去年5月封顶,计划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据了解,该馆有2000个阅览座位,未来目标藏书总量达150万册,目标日均接待读者3000人次。

“图书馆新馆是我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是一项民生工程,对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大意义。”清远市图书馆副馆长黄小梅表示,新馆建成后将成为清远文化新地标,与周边各场馆凝聚起文化阵地的集群效应,对推动清远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清远全市除了拥有市区2个、各县(市、区)各1个共10个公共图书馆以外,省职教城各高校及中小学亦基本覆盖了校内图书馆建设,满足社会人士、学生等群体的阅读需求。

“一边坐赏湖景一边品茗书香,这样的空间让游客休憩的时间更加丰富而多元化。”来自佛山的游客吴先生,曾在今年元旦陪家人到清远牛鱼嘴景区游玩,当他看到建在景区碧翠湖边的粤书吧时,感到很惊喜。

据了解,自2019年起,清远市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共建了爱阅书房、星谷分馆、奥体分馆和牛鱼嘴书吧等10个新型阅读空间,总馆舍面积超1400平方米,总藏书量超2万册,覆盖社区、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除了大刀阔斧的硬件建设外,清远还着力在软件上推陈出新,通过各式各样活动丰富市民阅读体验,让市民感受阅读乐趣。

“老师今天带你们逛故宫去!”在孩子们充满好奇的注视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缓缓展开《打开故宫》,长3.2米,包括78个巧妙互动机关的立体长卷展现眼前,引来孩子们一阵惊呼。这是春节前夕,清远市图书馆前往英德连樟村粤书吧开展“金虎贺岁 幸福祥瑞”文化下基层志愿活动上的一幕。

除了文化下基层活动以外,清远针对不同群体还开展多样化阅读主题活动,其中有适合全年龄段的“清图讲堂”,为3—8岁低龄儿童开展的清图故事“绘”,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未成年人开展的假期活动“清阅童行”,面向基层农村的绘本爱好者的“绘本阅读进乡村”等活动,以及“书香志愿进校园”“书香志愿进社区”等系列活动。

“软硬兼施”让书香充盈清远。根据《广东省全民阅读指数报告(2020)》,2020年清远全民阅读指数与全省排名较前一年均有所上升,在全省位列第十,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第二。

短板不足

阅读便利度和活动经费有待提高

虽然在阅读氛围营造上,清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对比珠三角城市,还有较大进步空间。2020年,清远全民阅读指数升至58.33,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95),与位列前茅的广州(92.43)、深圳(91.49)相比差距明显。

家住人民路附近的市民方先生今年荣升“奶爸”,兼之事业正处在上升期,常忙得团团转。即便如此,他仍保持着对阅读的热爱,只是如今很少再借阅书籍。“忙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借书还书很不方便。”他表示,自己家离最近的图书馆有10分钟车程,经常因为太忙而忘记还书,“要是家楼下有图书馆就好了。”

“清远缺少流动书屋。”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首届“优秀书香之家”获选者李代权举例说道,梅州市梅县区除了粤书吧,截至去年年底还在全区设立了25个“阅读流动站”,极大便利了居民阅读,“一个站点存放的书籍不多,但对于有阅读习惯的市民却是从‘0到1’的质变。”因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多设置流动书屋,让书籍随处可见。

对比珠三角城市,经费不足是清远市图书馆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全市阅读空间的主要阵地,清远市图书馆长期坚持开展各项阅读活动,不充裕的经费制约了阅读活动的高效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阅读氛围的打造。

“现在书店里的纸质书动辄好几十元。”清远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恺明告诉记者,由于油墨、纸张等价格上涨,这两年书籍价格也处在高位。“对读者而言,这样的价格就很不亲民,降低了他们购书的欲望。”她表示,价格上涨导致销量下降,实体书店的运营也受到影响。

侯恺明认为,目前网上不少书店都有较大力度的“满减”优惠,实体书店迫于运营成本大,很难给出相同的优惠力度。“读者为了省钱在网上购书可以理解,可网购毕竟无法先看到实物,对盗版书籍难以做到规避和追责,这会破坏读者的阅读体验。”

因此,侯恺明建议对市民的购书给予消费补贴、优惠政策等,推动读者到实体书店购买书籍,“一方面刺激读者阅读消费,另一方面也支持了正版图书,保护了知识产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图书市场环境。”

■观点

打造书香城市不受经济水平掣肘

关于如何定义书香城市,早在201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就根据“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要求,制定了《书香城市(县级)标准指标体系》(下称《标准》),相应提出了量化指标。到了2020年,根据中宣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书香城市已被明确作为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推广的重要内容。

“当下,书香城市内涵与外延需要重新考量。”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市民阅读习惯受时代变迁与技术变革深刻改变,“书”不再只是传统纸质书,其内涵与外延扩展到电子书籍、数字书籍,载体从纸张扩展到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香”也不再单指营造阅读氛围,而是开始要求读者具备对内容的筛选、分析、评价等能力。

对于清远提出的“着力打造书香城市”这一目标,有熟悉清远的专家指出,经济水平并不掣肘书香城市的打造。传统书籍内涵的扩展,意味着打造书香城市对经济这一底层建筑的要求降低,更依赖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其重视程度与宣传力度,阅读推广有助于提高市民对城市的美誉度、满意度,而市民素质与素养的提升,无疑又会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基于当前的现状,该专家从四大方面给出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清远应重视免费优质的电子阅读资源,扩大其在市民层面的普及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市民了解如何通过移动阅读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源,一方面做到阅读推广,另一方面增加市民的阅读体验。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清远这几年建成爱阅书房、牛鱼嘴分馆等新型阅读空间,值得推广。它讲究社会合作、社会共建,意味着对政府经费要求不高,同时对企业等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提升。清远可以做大新型阅读空间的影响,可以从数量入手,推动更多阅读空间在城市落地;也可以从涵盖范围着手,在更多地点构建新型阅读空间,例如与资方合作在小区内部共建等。

三是打造富有阅读体验感的图书馆、书店等。例如“一站式”自助图书馆,读者不必亲临图书馆,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在路边就能借书、还书、办理借书证,享受图书馆的预借送书服务,此类新型图书馆、书店将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四是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打造一座书香城市,不仅仅要提高市民的阅读兴趣及时长,更要提高市民获取、甄别、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

■声音

书香城市建设对下一代成长有重要意义

“书香城市建设有助于家庭阅读氛围的养成,这对下一代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李代权很认可阅读给人带来的种种好处。

李代权告诉记者,由于他个人重视阅读,孩子从小就在书香氤氲中成长,成绩长期名列前茅,如今在名校读研究生,“成绩尚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一向思维开阔、兴趣广泛,这离不开自幼阅读的熏陶。”

李代权介绍,自己常鼓励孩子记诵古诗词以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孩子对文史诗词都有不浅的了解。周围有些朋友知晓后,认为相比于如今在读的理工科,孩子会更适合文科。对此,李代权并不赞同。他认为,读书启人心智,对记忆、理解能力都有培养,这有助于任何一个专业上的发展。尤其是在如今追求复合型人才的时代,广泛的阅读习惯对塑造孩子的“慧根”显得更加重要。

盘亦彤的妈妈龚女士对阅读的理解更为直接,感受也更为深刻。她工作以来曾因学历不高碰壁,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常陪伴孩子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去年一年,小小年纪的盘亦彤,在图书馆借阅的书目达到了280本,获推荐参评2021年度“广东少儿阅读之星”,并成功上榜。

如今,长期阅读绘本、睡前总缠着妈妈讲故事的盘亦彤,知识面相比于周围同龄人显得更加丰富,“很多东西在我们教她之前就已经懂了,一问才知道是从图书上看来的。”龚女士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