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顾士云 | 家族往事(六)

作者:心语文化

顾士云 崇明区建设镇人,1952年出生。1970年应征入伍,1973年退伍同年任村党支委兼16队队长。1974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7年12月参加首次高考,1978年5月入读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1980年7月毕业后到建设中学任教。1985年1月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98年11月转任学校校长。2009年8月离任后担任崇明县教育局党建督导员。2012年退休后至2021年底,先后担任崇明区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和扬帆教育评估中心成人培训的专职督导员。现为崇明区文史研究会会员。©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微信:anxinlu)。

家族往事

往期回顾:顾士云 | 家族往事(一)

顾士云 | 家族往事(二)

顾士云 | 家族往事(三)

顾士云 | 家族往事(四)

顾士云 | 家族往事(五)

六、大姑婆和二姑婆

大姑婆和二姑婆是我祖父的大姐和二姐,乳名分别叫淡妆和荣妆。在兄弟姐妹五人中,大姑婆排行最大,二姑婆排行第三。大公公和大姑婆的生年不详,但二姑婆生于一八八六年,祖父生于一八九三年,三公生于一八九五年。大姑婆嫁于大同浜镇西边的戗篱杨宅,二姑婆嫁于桥镇太平街三十六号黄家,按我们宅上的叫法,两个姑婆分别被叫成杨家寄婆和桥头寄婆。

大姑婆的夫君叫杨匡,是民国时期的地理专家和教育名流,是崇明地区的著名人士,也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在家族的流传中,有说他考中过秀才,有说他身兼苏州和南京两所大学的校长等各种说法。更有一个在祖父辈和父亲辈口口相传的故事,说有一次杨匡寄公和省议员龚剑秋一起去南京,行前两人一起在北站的茶馆里吃茶。临近开车时分,龚剑秋提醒该去上车了。杨匤说:不要紧,我叫调度把车推迟一点。据说,那次火车特地为他俩推迟了发车时间,龚剑秋对杨匡佩服得不得了。这个故事真假与否,现在很难考究,但杨匡在苏州和南京两所重点中学上地理课,经常游走两地,同铁路部门熟悉,有很多内部关系,这一点是真的,因此也在家族的流传中,带有了一些拔高的成分。杨匡寄公和大姑婆是从小定的娃娃亲,因杨匡从小读书优秀,高祖父怕自己的长孙女配不上他,就特地在家里办了私塾,延聘教师课教孙子孙女,但几个孙辈读书不上进,没有留下过读书痕迹,留下的几个学名,也只有二姑婆派上了用场,她在桥镇那边是以顾佩兰出名的。

顾士云 | 家族往事(六)

杨匡寄公早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后在苏州女师任教中国地理,并经常在常州、镇江、南京一带巡回讲学。一九一六年创办南京真谊中学,在任教之余,他还受命负责绘制中华民国第一版中国地图。一九三一年,他在赴山西就任教育厅长途中,不幸患上伤寒病,在南京病逝。杨匡寄公常年奔波在外,和大姑婆两人聚少分多,加上文化和性格方面的差异,据说这段婚姻并不很美满,杨匡寄公一直没有把她带出去。大姑婆为杨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汉宇,学名杨克勤,小儿子叫靖宇,学名杨克俭,据说两人都是大学毕业。汉宇寄爷当过律师,也当过浜镇镇公所的镇长,那是在日据时代。他善于交际,国民党时期也混得较好,而他同共产党方面也有过联系,共产党接管崇明前夕,他去海北迎接过解放军部队,因而在解放初期,还被政府留用过。他是浜镇地区的名人,但由于日伪时期的经历,肃反时被判了刑,直到一九六零年才被释放。

回家后,曾多次来外婆家看望我祖父和三公他们,到这时,我们才认识了这个大表叔。他很健谈,见多识广,待人很客气。他有一个儿子,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曾在山西的一个县里,担任过县长或县委书记之类的职务。他的一个女儿叫林根,是和前妻所生,一直在老家由我大姑婆带大,不仅和大姑婆很亲,而且和父亲的外婆家也很亲,我们都叫她林根大姐,我父母故世时,她都来宅上吊唁。汉宇寄爷在我祖父和三公三婆健在时,经常来宅上走动,后来年纪大了去投靠儿子了,就和我们宅上断了信息。靖宇寄爷是个好好先生,带一副像啤酒瓶底样的高度近视眼镜,当过教师,后来不知怎么被发配到了农村,一看就不是扛重活的料。他性格内向,很少来宅上,他是浜镇西面有名的小杨先生,后来我才知道,小表叔也是有俊局长的姑夫。由于接触少,对他的情况不甚了解。大姑婆虽有学名,但在杨家宅上仍以顾淡妆出名,她在一九五六年秋季故世,杨家宅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至今对她仍有一些印象。

顾士云 | 家族往事(六)

二姑婆嫁于桥镇太平街,夫君姓黄,名字不详,会制伞工艺。他家在太平街上有三个门牌号,估计当年制伞的作坊和店面都开在那里。黄家寄公的姓名和生卒年不详,很早就故世了。由于不是名人,宅上也没有留下什么传说。二姑婆也为黄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黄德昌,小名叫财囝,我们都叫他财囝伯伯,原在桥镇搬运队工作,后划归县交通局运输部门。财囝妈妈是启东人,因家庭成分高,解放前夕举家来崇。他们夫妇都是很慈祥的人,同外婆家宅上的人很亲近。二姑婆的小儿子叫黄玉章,早年去上海工厂做工,后来参加新四军,一九五零年随部队入朝参战时不幸壮烈牺牲。二姑婆一家直到收到烈属证书时,才知道儿子的下落,他是我们宅上亲属中的唯一一名烈士,为我们家族争得了荣誉。

顾士云 | 家族往事(六)

二姑婆慈眉善目,皮肤白皙,对娘家人感情非常深,每年总要来乡下住几天。因小脚,走路不方便,来时常由我父亲或姑夫郁大连寄爷接送。宅上有侄孙辈婚庆时,她会在乡下住上十天半个月。而我宅上的祖孙三代人中,只要有机会去桥镇,总会到她那边弯一弯,去看看她老人家,有时还给她带点土特产。每当我们去她那里,她都会特别客气,去隔壁桥镇饭店叫上一碗面或馄饨,哪怕吃过饭了也硬要叫你吃下去,你若不领情,老人家会不高兴。所以,到她那里,就怕她太客气。她看到我们,总爱叫“小喔头”(崇明话“小丫头”的意思),叫得特别亲热。在侄孙辈中,我去她家最多了,读书时或当支书时去南门,总要去她家看望。那年当兵离家和退伍回崇我都去看望,在我们心中,她是我们宅上最亲的亲眷。每次看她,她都会特别高兴,拉着我们的手,一声声“小喔头”地问长问短,关心娘家琐事。

由于二姑婆的亲近,我们家和才囝伯伯家也走得特别近,不仅我们经常弯到他家,他的两个儿子也经常来宅上作客,有时星期六放学后就跑过来,第二天玩上一天。他们兄弟俩同我们兄弟倆年龄相仿,有共同爱好。他们来乡下时,总喜欢吃住在我家,我母亲也总会想方设法扣点饭,炖个蛋,炒个菜招待他们。在乡下他们有好多乐趣,钓鱼,钓蟹,摸蟹,摸田螺,拷沟头…甚至挑羊草也会跟着我们。这种亲热关系,一直到他们插队后才结束。正路哥后来去了基础公司,正元哥去了锦绣宾馆,虽然相见机会不多,但每次见到时,仍会不忘儿时的交往和玩乐。

顾士云 | 家族往事(六)

二姑婆的慈祥厚爱,令我们终生难忘,她老人家开了我们家族中的长寿纪录,活到了九十五岁。那是一九八零年的初冬,我在新风中学任教,得知老人家仙逝,我专门请假去向她作最后告别。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还会经常想起她老人家对我们的深情厚爱。在家族亲人的相处中,长辈对幼辈倾心关爱,常常会使后代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顾士云 | 家族往事(六)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投稿请加微信:anxinlu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编 辑: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微信号: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顾士云 | 家族往事(六)

Copyright © 2014-2022 心语文化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