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作者:中二史学家

大陆的氢弹研发之所以能成功,靠的竟是一张照片?

当你了解这件事情前因后果之后,会不禁感叹当年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劳苦功高。那么,于敏等人是如何靠着一张照片研究出氢弹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点个关注,但你了解大陆氢弹研发过程中的故事。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凭借事实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成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然而听到这个消息,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虽然他们感到惊讶,却根本不慌。由于中国核武器起步较晚,在大陆成功试爆第一枚原子弹的时候,美苏两国都已经拥有更强大的氢弹了。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氢弹比原子弹强多少?用当时苏联试爆的第一枚氢弹的数据来看,它的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数十倍,而这也仅仅只是试射版本。后续美苏等国制造的氢弹,威力普遍都在原子弹的百倍以上。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是因为氢弹有更大的当量,而是因为它运用了一种名叫“核聚变”的技术。这是一种产生条件苛刻,由核裂变爆炸引发的特殊技术。它的威力可以轻松达到核裂变的百倍以上。然而,当时的大陆却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1961年,当得知美国和苏联都研发出了一种威力是原子弹数十倍的“热核原子弹时”,当时大陆的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了于敏,希望让他来负责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而之所以叫于敏来负责,是因为他和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不同,他并没有出国留学,而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钱三强认为于敏在思想上不会受到西方核物理理论的固有影响,或许能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想法。而从后来的结果来看,钱三强的想法是正确的。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1961年1月,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进行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除了这方面本身就是于敏擅长的领域,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当时的中国因为要自主研发核武器,所以遭到了美国的敌视,隔三差五就开着载核军舰到大陆领海“自由航行”,于敏当时也是个热血青年,对于这样的行为十分愤怒,因此一直希望研发一种能够威慑美国的武器,保卫国家安全。

他甚至放话称:只要是研制氢弹,他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都统统抛掉!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可万事开头难,当时的中国因为研发核武器遭到了美苏英三国的联合打压,他们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企图以此达到“核垄断”的目的,将一切受到核威胁的国家全部束缚起来。

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内部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当时于敏带领的研究团队,除了知道氢弹是能制造出来的以外,他们对氢弹相关的知识一无所知,很多相关的数据无论怎么计算都不对,实现理论的当量也远远低于预想的当量,甚至不如普通的原子弹。这个问题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研发氢弹的进度迟迟没有进展。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甚至扬言称:除非我死了,否则中国的“土科学家”根本不可能研发出原子弹和氢弹。

然后,1963年,肯尼迪总统就死于了一场暗杀。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而中国氢弹的转机发生在1965年,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科研人员们加紧了氢弹的研究,1965年9月,于敏带领一支科研团队前往上海华东计算所,开创了历史性的“百日会战”,在“百日会战”期间,于敏总结经验,抛开了西方那套传统的热核远离,提出“让氢弹核心在不受外力的影响下自己点燃,把坏的射线吸收掉,只留下好的射线”的理论基础。突破了氢弹原理的关键问题,建立了中国独有的氢弹物理构型,被称为于敏构型,或者于敏-邓稼先构型。

在这样的构型下,氢弹的读数高的惊人,随便怎么算都是100万吨当量以上。而这也是迄今为止,除了美国构型以外,仅有的第二款氢弹物理理论构型。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开创了历史。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解决了物理模型,剩下的一步就是物理制造的问题了,当时根据科研团队的计算,氢弹弹头的壳子应该是软材料制造的。而这个结论一度被认为是计算错误,因为在当时的科技家们看来,用软的材料装这么精密的补件岂不是会砸坏?

可无论他们怎么计算都发现,最后的结论是软质材料。一旦采用很硬的材料,很多数据就根本对不上,甚至背道而驰。一些科学家甚至怀疑,美国是不是用了什么独特的特殊结构材料来打造的弹头。而就在于敏和科研团队纠结材料软硬的时候,“善良”的美国“慷慨”的送来了一份“神助攻”。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当时处于冷战的美国为了预防苏联的核打击,采取了所谓的“铭顶行动”,也就是24小时保证头顶有搭载核武器的飞机飞行,只要苏联敢乱来,他们就“同归于尽”。而这也刚强度的巡逻行动,自然避免不了意外的发生。

在某次巡航飞行的过程中,参与铭顶行动行动的美国轰炸机毫不意外的发生了意外。当时这架B-52G轰炸机在飞行到丹麦沃尔斯顿霍姆海湾的时候,由于机组人员将自己的坐垫随手丢到背后,导致坐垫堵住了加热通风口。灼热的空气让坐垫的问题持续上升,发生了自燃,飞机就这样变成了“火机”,最终坠毁在了这里。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尽管美军及时回收了飞机和搭载的核武器,但这件事情也成功登上了报纸头版头条,而眼尖的于敏科研团队,从照片中找到了只有几百个像素点的氢弹,并发现那枚氢弹的弹头的确因为撞击凹进去了,这就证明,美国的氢弹真的是冒着弹头撞击会导致零件损坏的风险,采用的软材料制造的弹头。而这也给了于敏的科研团队最后一块拼图。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伴随着那声龙吟般的爆炸气浪,中国成功书写了新的历史传奇: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而在这“中国速度”的背后,是于敏等科研人员们的默默奉献。

美国封锁成就中国,于敏靠一张美国照片的像素点,破解氢弹密码

在突破氢弹原理后,于敏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立即带领团队走向了新的战场,

研发核武器小型化和中子弹技术,为大陆核武器发展战略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对和中国和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