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作者:中二史學家

大陸的氫彈研發之是以能成功,靠的竟是一張照片?

當你了解這件事情前因後果之後,會不禁感歎當年于敏等科學家們的勞苦功高。那麼,于敏等人是如何靠着一張照片研究出氫彈的?在這個過程中有發生了什麼事情?

點個關注,但你了解大陸氫彈研發過程中的故事。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1964年10月16日15時,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憑借事實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國人民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成超級大國的核壟斷。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然而聽到這個消息,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雖然他們感到驚訝,卻根本不慌。由于中國核武器起步較晚,在大陸成功試爆第一枚原子彈的時候,美蘇兩國都已經擁有更強大的氫彈了。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氫彈比原子彈強多少?用當時蘇聯試爆的第一枚氫彈的資料來看,它的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數十倍,而這也僅僅隻是試射版本。後續美蘇等國制造的氫彈,威力普遍都在原子彈的百倍以上。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而之是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并非是因為氫彈有更大的當量,而是因為它運用了一種名叫“核聚變”的技術。這是一種産生條件苛刻,由核裂變爆炸引發的特殊技術。它的威力可以輕松達到核裂變的百倍以上。然而,當時的大陸卻并不具備這樣的技術。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1961年,當得知美國和蘇聯都研發出了一種威力是原子彈數十倍的“熱核原子彈時”,當時大陸的著名實體學家錢三強找到了于敏,希望讓他來負責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而之是以叫于敏來負責,是因為他和錢學森,鄧稼先等人不同,他并沒有出國留學,而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錢三強認為于敏在思想上不會受到西方核實體理論的固有影響,或許能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想法。而從後來的結果來看,錢三強的想法是正确的。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1961年1月,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配置設定,轉行進行氫彈的理論研究工作。除了這方面本身就是于敏擅長的領域,更重要的一點在于,當時的中國因為要自主研發核武器,是以遭到了美國的敵視,隔三差五就開着載核軍艦到大陸領海“自由航行”,于敏當時也是個熱血青年,對于這樣的行為十分憤怒,是以一直希望研發一種能夠威懾美國的武器,保衛國家安全。

他甚至放話稱:隻要是研制氫彈,他可以把自己學過的知識都統統抛掉!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可萬事開頭難,當時的中國因為研發核武器遭到了美蘇英三國的聯合打壓,他們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企圖以此達到“核壟斷”的目的,将一切受到核威脅的國家全部束縛起來。

除了來自外部的壓力,内部的問題也非常嚴重。當時于敏帶領的研究團隊,除了知道氫彈是能制造出來的以外,他們對氫彈相關的知識一無所知,很多相關的資料無論怎麼計算都不對,實作理論的當量也遠遠低于預想的當量,甚至不如普通的原子彈。這個問題導緻很長一段時間,研發氫彈的進度遲遲沒有進展。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甚至揚言稱:除非我死了,否則中國的“土科學家”根本不可能研發出原子彈和氫彈。

然後,1963年,肯尼迪總統就死于了一場暗殺。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而中國氫彈的轉機發生在1965年,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科研人員們加緊了氫彈的研究,1965年9月,于敏帶領一支科研團隊前往上海華東計算所,開創了曆史性的“百日會戰”,在“百日會戰”期間,于敏總結經驗,抛開了西方那套傳統的熱核遠離,提出“讓氫彈核心在不受外力的影響下自己點燃,把壞的射線吸收掉,隻留下好的射線”的理論基礎。突破了氫彈原理的關鍵問題,建立了中國獨有的氫彈實體構型,被稱為于敏構型,或者于敏-鄧稼先構型。

在這樣的構型下,氫彈的讀數高的驚人,随便怎麼算都是100萬噸當量以上。而這也是迄今為止,除了美國構型以外,僅有的第二款氫彈實體理論構型。毫不誇張的說,這是開創了曆史。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解決了實體模型,剩下的一步就是實體制造的問題了,當時根據科研團隊的計算,氫彈彈頭的殼子應該是軟材料制造的。而這個結論一度被認為是計算錯誤,因為在當時的科技家們看來,用軟的材料裝這麼精密的補件豈不是會砸壞?

可無論他們怎麼計算都發現,最後的結論是軟質材料。一旦采用很硬的材料,很多資料就根本對不上,甚至背道而馳。一些科學家甚至懷疑,美國是不是用了什麼獨特的特殊結構材料來打造的彈頭。而就在于敏和科研團隊糾結材料軟硬的時候,“善良”的美國“慷慨”的送來了一份“神助攻”。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當時處于冷戰的美國為了預防蘇聯的核打擊,采取了所謂的“銘頂行動”,也就是24小時保證頭頂有搭載核武器的飛機飛行,隻要蘇聯敢亂來,他們就“同歸于盡”。而這也剛強度的巡邏行動,自然避免不了意外的發生。

在某次巡航飛行的過程中,參與銘頂行動行動的美國轟炸機毫不意外的發生了意外。當時這架B-52G轟炸機在飛行到丹麥沃爾斯頓霍姆海灣的時候,由于機組人員将自己的坐墊随手丢到背後,導緻坐墊堵住了加熱通風口。灼熱的空氣讓坐墊的問題持續上升,發生了自燃,飛機就這樣變成了“打火機”,最終墜毀在了這裡。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盡管美軍及時回收了飛機和搭載的核武器,但這件事情也成功登上了報紙頭版頭條,而眼尖的于敏科研團隊,從照片中找到了隻有幾百個像素點的氫彈,并發現那枚氫彈的彈頭的确因為撞擊凹進去了,這就證明,美國的氫彈真的是冒着彈頭撞擊會導緻零件損壞的風險,采用的軟材料制造的彈頭。而這也給了于敏的科研團隊最後一塊拼圖。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伴随着那聲龍吟般的爆炸氣浪,中國成功書寫了新的曆史傳奇: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用了不到4年;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而中國,隻用了2年零8個月。

而在這“中國速度”的背後,是于敏等科研人員們的默默奉獻。

美國封鎖成就中國,于敏靠一張美國照片的像素點,破解氫彈密碼

在突破氫彈原理後,于敏并沒有停下腳步,他又立即帶領團隊走向了新的戰場,

研發核武器小型化和中子彈技術,為大陸核武器發展戰略和國防高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6年初,鄧稼先和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試驗的建議,對和中國和武器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