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他12岁的少年就梦想成为电影导演。

他的第一部电影只有457人花钱买票观看。

如今53岁的他,将奥斯卡、金棕榈奖杯捧入怀中。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众所周知,韩国最不缺的就是导演。

朴赞郁的电影拥有阴暗欲望美;

李沧东是悲剧与救赎;

洪尚秀絮语浪漫。

……

如果你问我,现在最佩服的韩国导演是哪一位,我绝对会回答是奉俊昊!

因为只要看过他的《杀人回忆》,还有《母亲》《寄生虫》之后,相信你一定会对他肃然起敬。

他不像金基德般着墨于暴力与情爱,或是朴赞郁的仇恨、愤怒主题。

他的特色是以精准的影像风格以及善用历史文化、 社会环境延伸出的架构,还有那令人着迷的故事功力与流露出的黑色幽默。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奉俊昊在一片镁光灯中轮流举起手中的小金人,微笑地看向镜头。

在夺下大奖、改写影史后,奉俊昊的名字一下子响彻海外。

“结合不同类型和基调,带来出乎意料的观影体验,又能不带批判地揭露全球皆然的问题,精彩且俐落地展现电影的本质。”

这是奥斯卡评审给出的评价。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但令人意外的是,创作历时逾20年的奉俊昊,历来累积的电影作品却仅有9部。

其中更多的是以犀利写实的视角挖掘常人所不忍睹的社会现实。

但这实在是让人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成长背景,会让一个土生土长的韩国男孩,决定花费20年光阴去记录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故事,去拍摄不讨喜且沉重的题材?

显然,答案还是要回到他的电影中去寻找。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精准的社会观察家”是许多电影同行给这位大导演下的注脚。

1969年,奉俊昊生于韩国一个中产书香世家。

而就在他高中时期,一家人举家搬到了首都首尔。

当时正是世界各地反威权潮流风起云涌的80年代,奉俊昊新家所在的首尔,身为韩国首都,自然是重要的抗争之地。

他不仅见证了一连串民运学运的冲突与镇压,更在韩国大学生李韩烈身亡后数月,进入同间大学延世大学社会系就读。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当时韩国仍在军政府统治之下,不仅我本人,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抗议活动。这几乎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上课三个小时,抗议两个小时。我们会去吃饭,再回去抗议,然后再回去学习。”

奉俊昊在接受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协会的访问时这样说道。

年轻时他是街头群众一员,更曾因热血丢掷汽油弹被逮捕。

1999年,为了捍卫韩国本土电影配额,他也参与街头抗议行动。

当时的社会氛围、奉俊昊本人的亲身经历,再加上父亲一直以来对军政府的反感与抱怨,让刚进入大学的奉俊昊,快速蜕变成韩国社会运动的活跃新血。

“致力于描述所有阶层的生活”是奉俊昊作为进入影视圈这行的准则。

仗义执言的性格更使得自己被前总统朴槿惠政府列于“韩国艺文界黑名单”上。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奉俊昊在许多场合都说过,他是个不爱上课、不爱参加读书会,甚至会从示威现场溜走的学生,为的就是要去看电影。

他在大学时期参与电影学会,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谈论电影,钻研影史名作。

更在毕业后进入韩国电影艺术学院就读,精进自己的电影拍摄技巧。

这个拥有完善一条龙制度、培育无数名导的学校,持续磨练了他4年的意志。

而不排斥尝试电影制作的百百样职位的经历,由小事做至大,开始了他震撼又直抵人心的电影之路。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他说:在人文社科系一边学习一边做电影,要比读电影专业好。

那段持续数年,学生与抗争者身份并行的生活,深深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风格。

正如奉俊昊在奥斯卡领取最佳导演奖时的致辞:

“当我在学时,我研究了马丁·斯科西斯的电影;也吸取了马丁·斯科西斯名言'最个人的,最具创意'的精要。”

奉俊昊的创作源头,都与他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脱不了关系。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奉俊昊的电影不被归类为哪一派观众独爱。

热爱刺激之人是爱它的紧张感。

文青派则更关注它的细节。

他的电影表面上拥有商业片的紧凑节奏、有时也符合类型片叙事架构,但骨子里却不乏明暗喻交杂的内涵。

而他的独特风格也使得作品成了韩国本地票房的保证,艺术性则在票房之内接续发酵。

没有人能特地为爱好电影的奉俊昊拍摄他想看的电影,所以他自己就是那个人。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出道20年来仅产出9部作品的奉俊昊,算是产量很低的一位导演。

但他的每部电影都可谓慢工出细活。

他说过:我总是尝试创造一些不同的东西,我想拍一部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电影,其中还包括我的作品。我总是野心勃勃,并试图创造新的东西。”

而这样的慢工也成为了一种品质保证。

凡出自奉俊昊之手的电影作品,就是韩国的电影票房保证。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2000年他拍出了他第一部长篇处女作《绑架门口狗》。

由当红女星裴斗娜饰演,虽然对比今日制作显得小成本许多,也粗糙一些。

但他却用平凡的“狗”和“人”构筑了完整的故事线。

当年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独特的黑色幽默功力就已浮现出来。

再日常不过的宠物犬、和再普通不过的公寓,二者结合正是荒诞所在。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失业的大学老师,在家被妻子轻视,又被邻居的狗吠声吵得不堪其扰,忍无可忍之下,决定绑架狗,甚至虐待它。

而当他正想把狗丢下大楼时,又被人目睹,而老婆又带了一条新的狗回家。

荒谬接续的剧情隐约围绕着懦弱、渴求、莫名不甘的心理面向。

这部电影以有趣的风格、突转的情节,引起观众的注目。

从身旁小事件一路发展出新颖、批判的视角,正是奉俊昊的特别之处。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而奉俊昊也逐渐开始展开对于现代人的人性黑暗面刻画。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有生疏的技法以及松散的结构缺点,还好接下来的这部作品,那才真正地让他名声鹊起。

而它也展示了奉俊昊电影的另个特色——与社会议题息息相关。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2003年,他执导了大名鼎鼎的《杀人回忆》。

这部电影改编自韩国的真人真事,讲的是80年代的韩国,在一个看似民风纯朴的小乡村,发生专门在雨天的连环强奸杀人事件,当时有10名女子在深夜被杀害,仅1人意外幸存。

在当时警方搜查了约2万名嫌疑犯,但还是一无所获,全案在2006年4月2日因为过了法律追诉期而终止侦查。

这段韩国人人心惶惶痛苦的记忆,后来被改编成多部电视剧,包括《信号》《隧道》等。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杀人回忆》的开场以景色优美的金黄麦田为背景,整部片的构图精妙。

例如警察在办案时说着被害人都身着红色衣物,旁边就伫立一根有着红色衣物的稻草人。

奉俊昊运用两位个性迥异的警察办案所摩擦出的火花,制造该有的戏剧基点。

再借由当时不人道的办案方式(屈打成招),讽刺韩国警察的办案态度与体制,还有兼带到当时示威运动的插曲,奉俊昊娴练精准的影像功力,用一个电影包容多样的题材的手法逐渐成熟。

这种示威手法也被他搬到了《雪国列车》中。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杀人回忆》厉害之处就在于奉俊昊运用了许多线索让观众一起寻凶。

例如广播点歌、雨天、红衣物,透过故布疑阵的悬疑,其实刻意混淆了观众的判断。

所以当片尾凶手就要呼之欲出,大家以为压抑的情绪就要得到宣泄时,接着又来的大反转,令人哑口无言。

而这刚好恰如本片所营造的氛围,让观众迫切想知道凶手到底是谁。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看完电影后影迷们都在猜凶手究竟是谁,贴吧论坛里头头是道分析真凶的文章数不尽。

深怕自己遗漏了哪个细节,让自己在电影结束时还是一头雾水。

但其实奉俊昊的答案停在最后一幕,宋康昊凝视着镜头,看向所有观众,每个线索都差了临门一脚,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

《杀人回忆》不只诠释了韩国长年的警察暴力问题。

电影更在最后一幕象征性指出:未找到的犯人极有可能隐藏在你我之中,揭示韩国司法体制的失误与漏洞。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奉俊昊为此表示:

“我相信真正的犯人也一定会进电影院观看《杀人回忆》,最后一幕的构成,是想让看电影的犯人与剧中刑警对视。”

据不完全统计,《杀人回忆》在当时的韩国,造成了540万观影人次的壮举。

但其实如果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不仅是警察之间的冲突。

他们与民众、媒体的信任危机,欲盖弥彰地凸显了特定时代的紧绷氛围与某些不可告人。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接下来的《汉江怪物》是奉俊昊所执导的第三部作品,男主角依旧是《杀人回忆》的宋康昊。

2006年的《汉江怪物》是韩国影史票房第7名。

该片票房收入8940万美元,创下1301万人次的观影纪录,成为当时韩国影史上的票房冠军,该纪录保持至2009年才被《阿凡达》超越。

这部作品叙述韩国汉江受美国废弃化学物所污染,出现了一名巨型变种怪物,忽然间,这生物快速地爬上岸边,攻击起围观的人,汉江河岸顿时成了人间炼狱。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其实光看剧情你一定会以为这是另一部《特斯拉》,但奉俊昊将韩国对于米国的“爱恨情仇”转化为“怪物”的超现实设计,这才是高招。

所以这表面是灾难片,但微妙的“反美”情绪赋予本片极大话题性——仰望大国、蒙蔽双眼。

而近几年的《雪国列车》和《玉子》,奉俊昊更进一步探讨了阶级差距、气候环境、动物权益等问题。

这些电影想说的故事,都一再附议了许多电影工作者为奉俊昊下的“精准的社会观察家”注脚。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奉俊昊在处理这部片时依旧保有丰富的商业元素。

例如极佳的视觉特效、缜密的分镜剪辑,怪物的追杀与百姓的恐慌逃亡,所拉扯出的高度张力,几乎不会让人有喘息的空间。

尤其是怪兽出场时,本来无知的人们用垃圾丢他,突然间它消失,却又从前方上岸,朝银幕方向步步逼近,场面调度成功造成的观影的恐慌感,叫一堆怪兽灾难片都显得幼稚不堪。

同时《汉江怪物》跟《杀人回忆》一样也充满小人物的草根特质和黑色幽默。

他说:我希望它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有生物学上的涵义;另一方面,也有着社会政治的参考价值。

奉俊昊用寓言式的手法,直捣社会问题沉痾与肯定家庭价值的重要性,讽喻犀利的风格不变,但多了更多动人的感情刻画。

但是论感情刻画绝对没有下面这部最新作品来的憾人。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作为奉俊昊的第四部作品,2009年的《母亲》又回到了《杀人回忆》那类的乡村杀人事件,并与其遥相呼应,但是角度从警方转变为被害人、施暴者一方。

剧中女主角靠卖草药和针灸养轻微智障的儿子,某日儿子意外成为少女命案的嫌疑犯,她不相信儿子或做出这种事,所以孤立无援的四处奔走调查,希望找出真相,但事实却远超乎她的想像。

在《母亲》里我们看见奉俊昊更加炉火纯青地运用各种手法。

设计出一场峰回路转的人性悲剧,两位主角金惠子、元斌苦而不悲、穷而不贫的母子生活,依旧是导演喜爱的小人物主角,母子两人相互拉扯的痛楚,是全片营造的基础,而奉俊昊以一种低调感伤式的笔调,碰触社会家庭的种种问题,电影也保有奉俊昊一贯对于司法的批判与警方的不信任。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导演刻意选角元斌,让他诠释有着俊美的外表但智障的儿子一角,反差地呈现许多美好外表背后,其实有着更多不堪的内在。

片中交错着超现实的场面(例如:在废弃摩天轮拷问时,死去的受害者就在一旁演着当时的谈话),与写实的生活化风格,尤其是本片的剧情转折细腻,后段的真相揭露,更是如豹尾般的惊人。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观众绝对会记得片尾元斌将母亲的针灸盒还给她那幕,一切的绝望惆怅通通宣泄了出来。

当母亲坐上出游的游览车时,一旁开心忘我的乘客,跟她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她不得不拿起针灸的针,往那个能忘却一切记忆的穴道扎去,让她也可以跟的大家一起开心歌舞。

导演在这里用诗意的逆光长镜头拍摄游览车的剪影,搭配着迷人的配乐,一时间所有百感交集的情绪全都发酵,直到银幕全黑。

奉俊昊再度以用负面的收尾,呈现人面对命运的挫折与激发出的强韧。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如果这部电影可以拿90分的话,那当中有40分都是饰演母亲的金惠子得到的,虽然电影中间有些松散,但演员的表演让这些都几乎察觉不出痕迹。

从电影的开场金惠子莫名地在山坡漫舞,到后来一直护子心切的焦虑,爱子质问她是否曾在儿时想带他赴死的失控惊叫,还是得知又一个类似他儿子的智障儿,成了警方下一个替死鬼的崩溃抽搐。

金惠子展现了一个资深演员的宝贵价值,她出神入化地做足了角色每一个层次的转变,整出戏就在她精彩的表演中风光落幕。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奉俊昊曾表示,很多人会拿他的电影当作上课题材、发表相关社会评论,或将他的电影看作与政治议题有关,但身为电影制作者,他在拍摄时思考的都是如何透过描写人物,带领观众享受电影,当他愈是深入探讨人物个性,自然就会描绘出围绕在其角色的社会处境。

“我喜欢以极端条件做为背景,在这种情况下人性会被彰显到极致。”

也许正是此种创作思维,让奉俊昊的电影多了一层值得反思的意义。

20年只拍9部电影,从街头示威青年到大导,天才导演奉俊昊炼成记

——END——

参考资料 -----------------------------

[1] 南都周刊:奉俊昊:怪胎、控制狂

[2]豆瓣电影:奉俊昊:从社会学家到金棕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