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12歲的少年就夢想成為電影導演。
他的第一部電影隻有457人花錢買票觀看。
如今53歲的他,将奧斯卡、金棕榈獎杯捧入懷中。
衆所周知,南韓最不缺的就是導演。
樸贊郁的電影擁有陰暗欲望美;
李滄東是悲劇與救贖;
洪尚秀絮語浪漫。
……
如果你問我,現在最佩服的南韓導演是哪一位,我絕對會回答是奉俊昊!
因為隻要看過他的《殺人回憶》,還有《母親》《寄生蟲》之後,相信你一定會對他肅然起敬。
他不像金基德般着墨于暴力與情愛,或是樸贊郁的仇恨、憤怒主題。
他的特色是以精準的影像風格以及善用曆史文化、 社會環境延伸出的架構,還有那令人着迷的故事功力與流露出的黑色幽默。
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奉俊昊在一片鎂光燈中輪流舉起手中的小金人,微笑地看向鏡頭。
在奪下大獎、改寫影史後,奉俊昊的名字一下子響徹海外。
“結合不同類型和基調,帶來出乎意料的觀影體驗,又能不帶批判地揭露全球皆然的問題,精彩且俐落地展現電影的本質。”
這是奧斯卡評審給出的評價。
但令人意外的是,創作曆時逾20年的奉俊昊,曆來累積的電影作品卻僅有9部。
其中更多的是以犀利寫實的視角挖掘常人所不忍睹的社會現實。
但這實在是讓人不禁好奇,是什麼樣的成長背景,會讓一個土生土長的南韓男孩,決定花費20年光陰去記錄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故事,去拍攝不讨喜且沉重的題材?
顯然,答案還是要回到他的電影中去尋找。
“精準的社會觀察家”是許多電影同行給這位大導演下的注腳。
1969年,奉俊昊生于南韓一個中産書香世家。
而就在他高中時期,一家人舉家搬到了首都首爾。
當時正是世界各地反威權潮流風起雲湧的80年代,奉俊昊新家所在的首爾,身為南韓首都,自然是重要的抗争之地。
他不僅見證了一連串民運學運的沖突與鎮壓,更在南韓大學生李韓烈身亡後數月,進入同間大學延世大學社會系就讀。
“當時南韓仍在軍政府統治之下,不僅我本人,很多學生都參加了抗議活動。這幾乎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上課三個小時,抗議兩個小時。我們會去吃飯,再回去抗議,然後再回去學習。”
奉俊昊在接受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的通路時這樣說道。
年輕時他是街頭群衆一員,更曾因熱血丢擲汽油彈被逮捕。
1999年,為了捍衛南韓本土電影配額,他也參與街頭抗議行動。
當時的社會氛圍、奉俊昊本人的親身經曆,再加上父親一直以來對軍政府的反感與抱怨,讓剛進入大學的奉俊昊,快速蛻變成南韓社會運動的活躍新血。
“緻力于描述所有階層的生活”是奉俊昊作為進入影視圈這行的準則。
仗義執言的性格更使得自己被前總統樸槿惠政府列于“南韓藝文界黑名單”上。
奉俊昊在許多場合都說過,他是個不愛上課、不愛參加讀書會,甚至會從示威現場溜走的學生,為的就是要去看電影。
他在大學時期參與電影學會,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談論電影,鑽研影史名作。
更在畢業後進入南韓電影藝術學院就讀,精進自己的電影拍攝技巧。
這個擁有完善一條龍制度、培育無數名導的學校,持續磨練了他4年的意志。
而不排斥嘗試電影制作的百百樣職位的經曆,由小事做至大,開始了他震撼又直抵人心的電影之路。
他說:在人文社科系一邊學習一邊做電影,要比讀電影專業好。
那段持續數年,學生與抗争者身份并行的生活,深深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風格。
正如奉俊昊在奧斯卡領取最佳導演獎時的緻辭:
“當我在學時,我研究了馬丁·斯科西斯的電影;也吸取了馬丁·斯科西斯名言'最個人的,最具創意'的精要。”
奉俊昊的創作源頭,都與他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脫不了關系。
奉俊昊的電影不被歸類為哪一派觀衆獨愛。
熱愛刺激之人是愛它的緊張感。
文青派則更關注它的細節。
他的電影表面上擁有商業片的緊湊節奏、有時也符合類型片叙事架構,但骨子裡卻不乏明暗喻交雜的内涵。
而他的獨特風格也使得作品成了南韓本地票房的保證,藝術性則在票房之内接續發酵。
沒有人能特地為愛好電影的奉俊昊拍攝他想看的電影,是以他自己就是那個人。
出道20年來僅産出9部作品的奉俊昊,算是産量很低的一位導演。
但他的每部電影都可謂慢工出細活。
他說過:我總是嘗試創造一些不同的東西,我想拍一部世界上從未有過的電影,其中還包括我的作品。我總是野心勃勃,并試圖創造新的東西。”
而這樣的慢工也成為了一種品質保證。
凡出自奉俊昊之手的電影作品,就是南韓的電影票房保證。
2000年他拍出了他第一部長篇處女作《綁架門口狗》。
由當紅女星裴鬥娜飾演,雖然對比今日制作顯得小成本許多,也粗糙一些。
但他卻用平凡的“狗”和“人”構築了完整的故事線。
當年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獨特的黑色幽默功力就已浮現出來。
再日常不過的寵物犬、和再普通不過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二者結合正是荒誕所在。
失業的大學老師,在家被妻子輕視,又被鄰居的狗吠聲吵得不堪其擾,忍無可忍之下,決定綁架狗,甚至虐待它。
而當他正想把狗丢下大樓時,又被人目睹,而老婆又帶了一條新的狗回家。
荒謬接續的劇情隐約圍繞着懦弱、渴求、莫名不甘的心理面向。
這部電影以有趣的風格、突轉的情節,引起觀衆的注目。
從身旁小事件一路發展出新穎、批判的視角,正是奉俊昊的特别之處。
而奉俊昊也逐漸開始展開對于現代人的人性黑暗面刻畫。
不過這部電影還是有生疏的技法以及松散的結構缺點,還好接下來的這部作品,那才真正地讓他名聲鵲起。
而它也展示了奉俊昊電影的另個特色——與社會議題息息相關。
2003年,他執導了大名鼎鼎的《殺人回憶》。
這部電影改編自南韓的真人真事,講的是80年代的南韓,在一個看似民風純樸的小鄉村,發生專門在雨天的連環強奸殺人事件,當時有10名女子在深夜被殺害,僅1人意外幸存。
在當時警方搜查了約2萬名嫌疑犯,但還是一無所獲,全案在2006年4月2日因為過了法律追訴期而終止偵查。
這段南韓人人心惶惶痛苦的記憶,後來被改編成多部電視劇,包括《信号》《隧道》等。
《殺人回憶》的開場以景色優美的金黃麥田為背景,整部片的構圖精妙。
例如警察在辦案時說着被害人都身着紅色衣物,旁邊就伫立一根有着紅色衣物的稻草人。
奉俊昊運用兩位個性迥異的警察辦案所摩擦出的火花,制造該有的戲劇基點。
再借由當時不人道的辦案方式(屈打成招),諷刺南韓警察的辦案态度與體制,還有兼帶到當時示威運動的插曲,奉俊昊娴練精準的影像功力,用一個電影包容多樣的題材的手法逐漸成熟。
這種示威手法也被他搬到了《雪國列車》中。
《殺人回憶》厲害之處就在于奉俊昊運用了許多線索讓觀衆一起尋兇。
例如廣播點歌、雨天、紅衣物,透過故布疑陣的懸疑,其實刻意混淆了觀衆的判斷。
是以當片尾兇手就要呼之欲出,大家以為壓抑的情緒就要得到宣洩時,接着又來的大反轉,令人啞口無言。
而這剛好恰如本片所營造的氛圍,讓觀衆迫切想知道兇手到底是誰。
看完電影後影迷們都在猜兇手究竟是誰,貼吧論壇裡頭頭是道分析真兇的文章數不盡。
深怕自己遺漏了哪個細節,讓自己在電影結束時還是一頭霧水。
但其實奉俊昊的答案停在最後一幕,宋康昊凝視着鏡頭,看向所有觀衆,每個線索都差了臨門一腳,每個人都可能是兇手。
《殺人回憶》不隻诠釋了南韓長年的警察暴力問題。
電影更在最後一幕象征性指出:未找到的犯人極有可能隐藏在你我之中,揭示南韓司法體制的失誤與漏洞。
奉俊昊為此表示:
“我相信真正的犯人也一定會進電影院觀看《殺人回憶》,最後一幕的構成,是想讓看電影的犯人與劇中刑警對視。”
據不完全統計,《殺人回憶》在當時的南韓,造成了540萬觀影人次的壯舉。
但其實如果細細品味,你會發現不僅是警察之間的沖突。
他們與群眾、媒體的信任危機,欲蓋彌彰地凸顯了特定時代的緊繃氛圍與某些不可告人。
接下來的《漢江怪物》是奉俊昊所執導的第三部作品,男主角依舊是《殺人回憶》的宋康昊。
2006年的《漢江怪物》是南韓影史票房第7名。
該片票房收入8940萬美元,創下1301萬人次的觀影紀錄,成為當時南韓影史上的票房冠軍,該紀錄保持至2009年才被《阿凡達》超越。
這部作品叙述南韓漢江受美國廢棄化學物所污染,出現了一名巨型變種怪物,忽然間,這生物快速地爬上岸邊,攻擊起圍觀的人,漢江河岸頓時成了人間煉獄。
其實光看劇情你一定會以為這是另一部《特斯拉》,但奉俊昊将南韓對于米國的“愛恨情仇”轉化為“怪物”的超現實設計,這才是高招。
是以這表面是災難片,但微妙的“反美”情緒賦予本片極大話題性——仰望大國、蒙蔽雙眼。
而近幾年的《雪國列車》和《玉子》,奉俊昊更進一步探讨了階級差距、氣候環境、動物權益等問題。
這些電影想說的故事,都一再附議了許多電影工作者為奉俊昊下的“精準的社會觀察家”注腳。
奉俊昊在處理這部片時依舊保有豐富的商業元素。
例如極佳的視覺特效、缜密的分鏡剪輯,怪物的追殺與百姓的恐慌逃亡,所拉扯出的高度張力,幾乎不會讓人有喘息的空間。
尤其是怪獸出場時,本來無知的人們用垃圾丢他,突然間它消失,卻又從前方上岸,朝銀幕方向步步逼近,場面排程成功造成的觀影的恐慌感,叫一堆怪獸災難片都顯得幼稚不堪。
同時《漢江怪物》跟《殺人回憶》一樣也充滿小人物的草根特質和黑色幽默。
他說:我希望它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有生物學上的涵義;另一方面,也有着社會政治的參考價值。
奉俊昊用寓言式的手法,直搗社會問題沉痾與肯定家庭價值的重要性,諷喻犀利的風格不變,但多了更多動人的感情刻畫。
但是論感情刻畫絕對沒有下面這部最新作品來的憾人。
作為奉俊昊的第四部作品,2009年的《母親》又回到了《殺人回憶》那類的鄉村殺人事件,并與其遙相呼應,但是角度從警方轉變為被害人、施暴者一方。
劇中女主角靠賣草藥和針灸養輕微智障的兒子,某日兒子意外成為少女命案的嫌疑犯,她不相信兒子或做出這種事,是以孤立無援的四處奔走調查,希望找出真相,但事實卻遠超乎她的想像。
在《母親》裡我們看見奉俊昊更加爐火純青地運用各種手法。
設計出一場峰回路轉的人性悲劇,兩位主角金惠子、元斌苦而不悲、窮而不貧的母子生活,依舊是導演喜愛的小人物主角,母子兩人互相拉扯的痛楚,是全片營造的基礎,而奉俊昊以一種低調感傷式的筆調,碰觸社會家庭的種種問題,電影也保有奉俊昊一貫對于司法的批判與警方的不信任。
導演刻意選角元斌,讓他诠釋有着俊美的外表但智障的兒子一角,反差地呈現許多美好外表背後,其實有着更多不堪的内在。
片中交錯着超現實的場面(例如:在廢棄摩天輪拷問時,死去的受害者就在一旁演着當時的談話),與寫實的生活化風格,尤其是本片的劇情轉折細膩,後段的真相揭露,更是如豹尾般的驚人。
觀衆絕對會記得片尾元斌将母親的針灸盒還給她那幕,一切的絕望惆怅通通宣洩了出來。
當母親坐上出遊的遊覽車時,一旁開心忘我的乘客,跟她仿佛是兩個世界的人,她不得不拿起針灸的針,往那個能忘卻一切記憶的穴道紮去,讓她也可以跟的大家一起開心歌舞。
導演在這裡用詩意的逆光長鏡頭拍攝遊覽車的剪影,搭配着迷人的配樂,一時間所有百感交集的情緒全都發酵,直到銀幕全黑。
奉俊昊再度以用負面的收尾,呈現人面對命運的挫折與激發出的強韌。
如果這部電影可以拿90分的話,那當中有40分都是飾演母親的金惠子得到的,雖然電影中間有些松散,但演員的表演讓這些都幾乎察覺不出痕迹。
從電影的開場金惠子莫名地在山坡漫舞,到後來一直護子心切的焦慮,愛子質問她是否曾在兒時想帶他赴死的失控驚叫,還是得知又一個類似他兒子的智障兒,成了警方下一個替死鬼的崩潰抽搐。
金惠子展現了一個資深演員的寶貴價值,她出神入化地做足了角色每一個層次的轉變,整出戲就在她精彩的表演中風光落幕。
奉俊昊曾表示,很多人會拿他的電影當作上課題材、發表相關社會評論,或将他的電影看作與政治議題有關,但身為電影制作者,他在拍攝時思考的都是如何透過描寫人物,帶領觀衆享受電影,當他愈是深入探讨人物個性,自然就會描繪出圍繞在其角色的社會處境。
“我喜歡以極端條件做為背景,在這種情況下人性會被彰顯到極緻。”
也許正是此種創作思維,讓奉俊昊的電影多了一層值得反思的意義。
——END——
參考資料 -----------------------------
[1] 南都周刊:奉俊昊:怪胎、控制狂
[2]豆瓣電影:奉俊昊:從社會學家到金棕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