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本应授上将却初评大校,三位元帅看不下去,毛主席说起码是少将

作者:姑苏太守

红军时期,我军有三大主力,即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这3个方面军属于大“山头”,而红军时期的小“山头”也有不少,比如说扎根于黄土高坡的陕北红军。说起陕北红军,熟悉军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是立有大功的。

他本应授上将却初评大校,三位元帅看不下去,毛主席说起码是少将

陕北红军虽然整体实力不如红军三大主力,但是他们开辟的陕北根据地,却为我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建国以后的授衔仪式中,陕北红军出了不少开国将军,只是没有元帅和大将,其中军衔最高的是阎红彦上将。

其实阎红彦在建国后就没有担任军职了,而是在地方工作,担任四川省副省长兼省委书记,理论上是不参加授衔的,如果阎红彦不授衔,那么陕北红军的上将代表,给贺晋年可能更合适,他无论是资历和军功,都够得着上将标准。然而在授衔时,组织上初次给他评定的军衔是大校,有三位元帅看不下去了,向毛主席反映了一下,其军衔才从大校改为了少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本应授上将却初评大校,三位元帅看不下去,毛主席说起码是少将

贺晋年是陕西子长县人,生于1910年,17岁考入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在绥德四师读书的时候,贺晋年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逐渐踏上革命道路。在革命队伍中,贺晋年很快学会了打仗和指挥,不久被提拔为骑兵分队的副队长。1934年7月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后,贺晋年升为参谋长,三个月后陕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陕北红军独立师,下辖三个团,贺晋年就是红一团团长。1935年2月,红一团改编为红27军第84师第1团,贺晋年依然是团长。

再后来,鄂豫皖苏区出身的徐海东,领导红25军经过长征抵达陕北以后,和陕北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担任军团长,刘志丹担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而红27军改编为红15军团第81师,贺晋年任该师师长。期间,贺晋年率部参加了陕甘边第一次反“围剿”、劳山、榆林桥等重要战役,为开辟和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年底,中央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把第81师恢复为红27军,军长是贺晋年,政委是王平,参谋长是李寿轩,政治部主任是李志民。为此,毛主席专门找贺晋年谈话,毛主席说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老人,让他务必把红27军带好。

抗战爆发后,贺晋年奉命留守陕甘边区,出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团长,后来贺晋年在陕甘边区边区相继担任三边军分区司令员、警备第三旅旅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固守黄河防线、反国民党顽固派磨擦滋扰的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贺晋年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毛主席亲笔为他写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奖状。

他本应授上将却初评大校,三位元帅看不下去,毛主席说起码是少将

抗战胜利后,贺晋年来到东北任职,当时东北一带匪患很严重,他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剿匪。东北土匪有四个头头,是贺晋年重点剿灭对象分别是谢文东,李华堂,孙荣久,张雨新,其中谢文东最为棘手。在贺晋年的努力之下,被称为“四大旗杆”的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春、孙荣久等土匪头子全部落网,其他势力小的土匪头目更是抓获了几十人,当地的土匪势力终于消灭殆尽,人民群众也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为了表达心中的谢意,大家都敬称贺晋年为“剿匪司令”。

其实想要剿灭土匪并不难,因为土匪所持有的枪火并不能跟正规军队相比,但想要剿灭他们有一个最难的步骤就是找到他们。陕北地区多是山林,地形复杂,很多土匪的寨子都是依山建立的,隐蔽工作做的十分不错。

针对这一现象,贺晋年有个三字方针“游、跟、等”,派遣游击部队在山林中潜伏,如果发现土匪的踪迹就秘密跟踪,势必要找到他们的土匪窝,最后便是等待时机,然后一网打尽。

一年不到的时间陕北地区的土匪就被他给全数剿灭。他“剿匪司令”的名声也打了出来,成为所有土匪闻风丧胆的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家要求全面剿灭土匪的命令。贺晋年直接回应“东北无匪!”

他本应授上将却初评大校,三位元帅看不下去,毛主席说起码是少将

解放战争时期,贺晋年一直在东野(四野)系统任职,他率部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季、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战斗中他也取得了不少战果,战绩方面也不弱于其他纵队司令员(军长)。在辽沈战役中,贺晋年的东野第11纵队奉命辅助第4纵队守卫塔山,阻击十万敌军,以保障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面临敌军一到三个师的围攻,他的部队始终岿然不动,完满完成任务,歼敌过千人,自身也损失上千人。

四野成立以后,贺晋年从东野第11纵队司令员晋升为四野第15兵团副司令员兼48军长,四野南下作战过程中,他的48军被改编为江西军区,他担任司令员,并一直留在江西任职。建国初期,在他的陕西老乡、时任东北局书记兼东北军区司令员、政委高岗的提议下,贺晋年又回到了东北任职,出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兼东北军区卫戍部队司令员。贺晋年在东北是高岗的心腹爱将,1953年高岗入京任职没多久就出事了,贺晋年也由此受到了牵连,他被调离东北军区,到军事学院学习。

1952年评级时,贺晋年的职级是副兵团级。1955年授衔时,以贺晋年的资历、代表性和军功来讲,授上将是很合适的。但因为受高岗事件的影响,他的军衔被压得非常低,最开始有关部门打算给贺晋年授大校,连将军都不是。贺龙、朱德和彭德怀三位元帅得知情况以后,认为给贺晋年授大校确实太低了,不太合适,最后由朱德向毛主席说明这个情况。毛主席听说后直说:“低了、低了,贺晋年怎么能是大校呢,至少也该是个少将吧”

他本应授上将却初评大校,三位元帅看不下去,毛主席说起码是少将

在三位元帅以及毛主席的过问下,贺晋年最终才被定为了少将军衔。尽管如此,少将军衔对贺晋年来说,仍然偏低了。红军时期贺晋年任红27军军长时,军政委王平和军政治部李志民主任是上将,军参谋长李寿轩是中将,而贺晋年是少将。解放战争时期,贺晋年任四野48军军长时,军政委陈仁麒和第一副军长周仁杰是中将,而贺晋年是少将。

而且就职级来说,副兵团级将领的军衔要么是中将,要么是上将,只有贺晋年是唯一的副兵团级少将。虽然军衔还是偏低了,但贺晋年的职务却很高,授衔后担任过装甲兵副司令员,是大将许光达的副手,同时享受正大军区职待遇,他在在装甲兵部队工作了20多年,可谓是鞠躬尽瘁。

他本应授上将却初评大校,三位元帅看不下去,毛主席说起码是少将

贺晋年对于自己被授予少将之事,当然是不痛快的。自参加完授衔仪式以后,他就把那套少将制服锁在衣柜里,没有再穿过。此后任何场合,他就是不穿自己的少将制服。对于贺晋年的军衔明显偏低之事,组织上也心知肚明。2003年5月,贺晋年去世以后,组织上按照正大军区职待遇办理了贺晋年的丧事,但是在悼词中,根本没有提及贺晋年1955年被授予少将之事。他活了93岁,是最长寿的开国将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