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商朝时的夏朝后代,与姬周打了百余年,却被史记一笔带过

作者:历史评谈

作为商周之际的风云人物,周文王留下无数传奇,但也留下不少谜团,其中之一是周文王如何对待夏朝后代。

周文王时,陕西境内主要有两支夏人后代,即褒国与崇国。周人自认是夏朝盟友,按理说周人反商时,褒国与崇国都是其天然盟友,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褒国是大禹后代建立的诸侯国,位于秦岭以南、汉水两岸,基本在如今汉中市一带,很早就臣服了周人,并参与了武王伐纣,西周时成为“南国(秦岭以南的诸侯国)领袖”,西周末期红颜祸水的周幽王妃子褒姒就出自褒国。

崇国是夏朝王族后代,位于如今西安一带,但《史记》记载崇国与周国关系极度恶劣,先是崇侯虎谗言陷害周文王,再是周文王死前一年征伐崇国,遗憾的是史记记载过于简略,只有“崇侯虎谮西伯于殷曰”、“明年,伐崇侯虎”,寥寥数字,让人搞不清周崇两国的真正关系。

那么,崇国到底是什么国家,与殷商、周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周文王为何安排在最后攻打,周崇战争是如今进行的?

商朝时的夏朝后代,与姬周打了百余年,却被史记一笔带过

根据史书记载,崇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夏代《连山易》中说“鲧封于崇”,先秦史书上有“崇伯鲧(大禹之父)”的说法。

近代学者研究认为:“‘崇’就是后代的‘嵩’(嵩是崇的异文),亦即现在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带,现在的嵩县显然也是沿其旧称的地境之一。”

巧合的是,在河南登封市一带,考古发现王城岗古城,距今大约4100余年。无论位置、古城情况、出土文物等来看,“王城岗古城”都与“禹都阳城”高度吻合。

因此,崇国是大禹之父的封国,大禹继承了崇国,都城是王城岗古城,夏朝时崇国大概作为一个核心诸侯国存在,商代时崇国迁徙到了陕西西安一带。

商朝时的夏朝后代,与姬周打了百余年,却被史记一笔带过

商代崇国位置非常关键,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处于渭水平原的中心,扼守着关陇地区戎狄部族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因此崇国是商代经营西部的关键支点。从地理位置上看,崇国应该深得当时商王的信任,甲骨文也证实了这一点。

商代武丁时,与崇侯有关的甲骨文有数十条。甲骨文记载中,武丁时的崇国位于王都以西,崇侯虎和望乘、沚戓一起,参与过对周、髳、邛等方国的征伐,是当时三大百战名将。从崇侯虎的作为来看,崇国是当时殷商的铁杆同盟。

需要说明的是,武丁时征伐的“周方国”,并非后来的姬周,而是另一个国家,封地极有可能就在岐山周原。由于武丁不停地征伐周国,后来周国衰落,之后若干年才有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迁岐,背后可能是古公亶父吞并了周方国的势力。

商朝时的夏朝后代,与姬周打了百余年,却被史记一笔带过

但政治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武丁时的“周方国”衰落后,西部崇国没有了制约力量,商代担心崇国做大,就将崇国以西的土地赏赐给姬周部族,还将祖己(武丁之子)后代太任嫁给了季历,并册封其首领为西伯,于是又一次形成了周崇互相征伐、互相制约的局面,甲骨文中就有文丁时“崇侯伐周”的相关记载。

文丁时期,为了遏制周人发展,文丁杀了姬周首领季历(姬昌之父)。姬昌继位第二年,就派兵攻打殷商。但在此之后,商朝选择与姬周握手言和,史书记载“帝乙(文丁之子)归妹”,就是将妹妹或女儿嫁给了姬昌,双方实现了联姻。

到了纣王(帝乙之子)时期,周人势力越来越强,崇国愈发难以抵挡,于是崇侯虎(与武丁时的崇侯虎应是异人同名)向纣王谗言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之后纣王把周文王囚禁,给予崇国发展空间。七年之后,商纣王将周文王释放,其原因绝非《史记》记载的以美女珍宝贿赂导致纣王释放周文王这么简单,应该与纣王担心崇国做大有关。

通过上述史料不难看到,崇国与周国的百余年战争,本质上都是为了族群利益,为了生存空间,两国存在根本利益冲突、无法调和,而殷商对待周崇两国的基本策略是“谁弱支持谁”,印证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句话,为了让两国保持均衡、互相制约,殷商支持的对象可以根据形势随时变换。

商朝时的夏朝后代,与姬周打了百余年,却被史记一笔带过

不过,玩均势战略的前提是殷商要保持较强的国力,但在纣王晚期,随着与东夷战争的升级,大幅度消耗了殷商的国力,于是殷商对西部慢慢失去了控制。

商纣王释放周文王后,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文王开始了新一轮扩张,达到了“天下三分有其二”,奠定了商周更迭的基础。但在征服殷商西部的过程中,周文王是如何解决最大的拦路虎崇国呢?

《周本纪》:“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通过下图可见,周文王先打虞国、芮国、犬戎、密须、黎国、邘国等,切断崇国与殷商的联系,对崇国形成战略包围,最后才攻打崇国。显然,在周文王眼里,崇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才安排在最后,这也印证了崇国的国力与地位。

令人费解的是,史记对周文王的最后一场战争,只用了“明年,伐崇侯虎”这六个字,简略到不能再简略了,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商朝时的夏朝后代,与姬周打了百余年,却被史记一笔带过

关于周崇战争,除了《史记》、《尚书》等一笔带过之外,文献上还有三个较为详细的版本:

首先,《左传》中宋国司马子鱼向宋襄公描述过这场战争,说周文王以崇侯虎失德为名,出兵攻打崇国,但崇国祖先鲧是筑城始祖,崇国都城建造的非常坚固,导致周文王战事很不顺利,围攻了三个月后,“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落”,即在城外堆土为山,然后借此破城。从周文王历次战争来看,伐崇可谓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冒险。

其次,战国楚简上博简中《容成氏》中记载,周文王出兵后三鼓而进之、三鼓而退之,说:“吾所知多廌(zhì),一人为无道,百姓其何罪?”然后丰镐之民就投降了周文王,总之说得非常玄乎。魏晋皇普谧说“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因此所谓丰镐之民,其实就是崇国。

第三,西汉《说苑》记载,周文王战前宣称崇侯虎有五大罪状,然后为了照顾夏朝后代的情绪,周文王要求军队进入崇都之后,“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接下来只有“崇人闻之,因请降”七个字。

结合周崇历史来看,上述三个版本中,第一个版本记载的战争过程最真实,也是周文王最大的一次军事冒险,二三两个版本只是记载了战前宣誓,却有意省略了残酷的战争过程,故意让读者相信“仁者无敌”,似乎只要仁政一出敌人立即投降。因此综合三个版本来看,周文王的战前宣誓,并未让崇国臣服,之后进入了残酷的围城战,最终周文王“退修教而复伐之,(崇都)因垒而落”。

商朝时的夏朝后代,与姬周打了百余年,却被史记一笔带过

综上,在商周交替的历史大潮中,崇国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强大的诸侯国,一度可以左右战局,但由于崇国的夏人后代身份,以及宣扬周文王“仁义无敌”的需要,于是儒家主导下的史书隐藏了一些内容,导致人们忽略了武王伐纣之前的这个最大敌人。

其实,如果按照《史记》记载来看,周文王势如破竹,没有遭到一点抵抗的就征服了殷商西部,但这么说的话,纣王与殷商任由周文王攻略西部,他们就成了缺少基本智商的无能之辈,而这显然不符合常理。但如果了解周崇争锋过程,就明白殷商与纣王的西部战略安排并没有大错,只是东部战线过度消耗了殷商国力,进而连锁反应导致西部战略崩盘。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