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坐月子,说是月子坐得好可以改善体质,让女人“重生”;但是如果月子坐的不好,是会对以后的身体留下隐疾的。中国人讲究坐月子,几千年来是有中医根据的,并不是迷信。

在汉族妇女的“月子文化”里,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各种各样的“禁忌”。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在历代医家中,南宋医家陈自明在《妇人良方》里开列的一长串产妇禁忌,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非常科学,具有指导意义:

“若未满月,不宜多语、喜笑、惊恐、忧惶、哭泣、思虑、恚怒、强起离床行动、久坐;或作针线,用力工巧,恣食生冷、粘硬果菜、肥腻鱼肉之物;及不避风寒,脱衣洗浴,或冷水洗濯。当时虽未觉大损,满月之后即成蓐劳。手脚及腰腿酸重冷痛,骨髓间飕飕如冷风吹,继有名医亦不能疗。”

现在很多年轻一代认为做月子过时了,觉得老一辈那套不科学,说西方人都不坐月子,看英国凯特王妃,生完孩子休息两天就可以出门了,我们中国人也没有必要坐月子,认为坐月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为什么中国的女人要坐月子?

西方人爱吃牛羊肉煎炸乳酪等中医认为性属温热的食物,所谓“鱼生痰,肉生火”,因此西方人普遍体质较热,且普遍热爱运动。

东方人则荦素结合或以素食为主,多数东方女性喜静不喜动,故东方女性相对于西方妇女身材更为纤瘦,体毛少,体味较淡,体质虚寒者偏多。

我们的体质跟西方人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亚洲的饮食结构跟西方人差异很大,所以不仅仅咱们中国,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女人生完孩子也是要坐月子的。

大陆自古就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之类的纤维性食物为主,饮食比较清淡,中国人的体质是收敛的力度大于宣发的力度,所以我们的皮肤紧密细腻,毛孔很小,体毛也少,骨节特别细密。

而西方国家以肉类的食物为主,从中医体质学说上说,他们的火热湿性很重,所以他们的体毛重,毛孔很大,便于把体内浊气散出去,这个跟东方人是相反的。

西方人的骨节粗疏,他们身体驱除寒气的,所以他们不是太怕寒邪,因此也没有形成坐月子的传统。但是西方人不坐月子并不代表就不会落下月子病。

之前有一个老外朋友抱怨自己的中国太太生完孩子后坐月子真麻烦,说西方人从来不坐。但是他也承认,西方的女人老了后有很多人得关节性的疾病。

所以,不是坐月子没有用,也不是西方人不坐月子就没事,而是西医多数对症下药,他们往往在女人出了疼痛之后治疗疼痛,而不会把这些关节性疾病跟数十年前生孩子相联系起来。

宝宝没出生之前,胎儿所需要的营养都是从母体获取,会使母体的各个器官发生一些的适应变化。子宫肌细胞肥大、增殖、变长,心脏负担增大,肺脏也会承受比孕前更重的负担,孕妇的肾脏也会略微增大,输尿管增粗,肌张力减低,蠕动减弱。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直到宝宝出生后,母体器官才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子宫缩小,增大的器官复原,松弛的皮肤恢复紧致,关节、韧带会恢复正常,子宫、会阴、阴道的创口会愈合。但是,这一切复原的快不快,好不好,是否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则取决于月子里面保养的好不好。

坐月子若养护得当,则恢复较快,恢复健康的身体,甚至体质会比以前还好;但如果调养失宜的话,则恢复较慢,产褥感染、乳腺炎、子宫脱垂、附件炎等这些疾病都可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甚至得月子病,影响到下半生的生活。

中医讲:为什么产后要坐月子?

坐月子的目的是在这段期间内作适度的运动与休养、恰当的食补与食疗,让子宫回到没有怀孕之前的状况,气血经过调理也都能恢复,甚至比以前更好,也就将不好的体质在这段时间慢慢改变过来,让女性获得重生。

中医认为,一般情况下,中国人的骨节是闭合的,而产后,随着骨盆的打开,产妇全身上下的筋骨腠理都处于一种开放松弛的状态。这时,风寒就容易趁虚而入,通过张开的骨节进入人体内。月子结束时,产妇的骨盆和全身的筋骨腠理都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闭合状态。那么,坐月子期间进入体内的寒邪也就会随之而然地被闭锁在体内,从此留下严重的后患。

身体羸弱的产妇,有可能在月子结束后不久就会感到腰酸背痛;而大多数女性在年纪大时,会感觉全身疼,尤其是骨节疼;甚至有的人会疼痛一生。中医上称这种疾病为“产后风”,即月子病。

中医有句话,“月子病,月子治”。意思是上次坐月子时落下的月子病,只能待到下次坐月子时才能进行医治。因为只有到下次坐月子时,人全身的骨节才能再次打开,达到自然松开的状态。趁此机会,施以药石,将寒邪赶出,治好疾患。

中医讲:坐月子的基本原则

慎风寒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前面说了月子病就是趁坐月子时身体虚弱、气血不足,风、寒、湿通过开放的毛孔、骨节入侵人体内产生的。因此,产妇居住的环境要保持温度约25~26℃,湿度约50%~60%,穿着长袖、长裤、袜子,不要碰冰凉的东西,避免着凉、感冒,或者使关节受到风、寒、湿的入侵。

适劳逸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适度的运动与休息,对于恶露的排出、筋骨及身材的恢复很有帮助。刚生完的产妇觉得虚弱、头晕、乏力时,应该多卧床休息,起床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顺产等到第二天,剖宫产到第三天,可以适当的下路走动,但每次不宜超过一小时,之后可慢慢增加时间,这样可以避免久卧或者久站导致腰酸、背痛、腿酸、膝踝关节的疼痛。

勤清洁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以前由于条件简陋,老一辈坐月子是不能洗澡不能洗头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头发、身体要经常清洗,才能避免遭受细菌感染而发炎。洗头,洗澡要用40℃左右的温水,洗完头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头发,用吹风机吹干头发头皮。

调饮食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前面讲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但是饮食方面就要根据产妇体质适当调整;还有产后排恶露有快有慢、奶水有多有少等等,要吃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坐月子的饮食还是以温补为主,最好根据个人体质作调配比较妥善。

生孩子其实是女人一生中比较重要的事情,也是女人的一道坎。做妈妈的都希望自己能顺利生完孩子,孩子也是健健康康的。女性生完孩子之后,要吃很多有营养的食物来调理身体,鸡汤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产后多久喝鸡汤?

1、一般来说,如果产妇刚刚分娩的话,那第一周内最好是不要喝鸡汤。因为女性生完孩子后体质比较虚弱,胃肠功能还没完全恢复,而且在分娩过程中产妇损耗了大量的水分,产后第一天最好是吃些流质食物,比如红糖水、红枣汤等等。第二天则可以吃稀饭、还有嫩鸡蛋羹等。鸡汤不宜过早喝。

2、女性生了孩子后,雌性激素会下降,这时的催乳素就会起作用了,可以促进乳汁分泌。但是鸡汤中特别是老母鸡,含有很高的雌性激素,假如过早、过多的喝鸡汤,会增加雌性激素,对催乳素就会造成影响,最终就影响了乳汁的分泌。因此,对于产后多久可以喝鸡汤的问题,建议一周之后再喝比较好。

产妇要注意营养的搭配,鸡汤是很好的,营养价值也很高,但是不能吃喝汤不吃肉。其他的食物也要多吃点,不能偏食,不然营养很难补回来,在月子里没有调理回来身体,以后身体就比较难调了。

中医讲:不同体质的产妇饮食不同

根据女性寒热体质属性,月子饮食要注意以下宜忌:

寒性体质

特性:面色苍白,怕冷或四肢冰冷,口淡不渴,大便稀软,尿频、尿量多、色淡,痰涎清,涕清稀,舌苔白,易感冒。

宜食:温补的食物或药补可促进血液循环、气血双补,如荔枝、龙眼、苹果、草莓、樱桃、葡萄;

忌食:寒凉蔬果,如西瓜、木瓜、葡萄柚、柚子、梨子、杨桃、橘子、蕃茄、香瓜、哈密瓜等。

热性体质

特性:面红目赤,怕热,口干或口苦,大便干硬或便秘,易口破,皮肤易长痘疮或痔疮等症。宜食:山药鸡、黑糯米、鱼汤、排骨汤等,蔬菜类可选丝瓜、冬瓜、莲藕,吃青菜豆腐汤,以降低火气。

忌食:荔枝、龙眼。

中性体质

特性:不热不寒,不特别口干,无特殊常发作之疾病。

宜食:饮食上较容易选择。如果进补过多出现口干、口苦或长痘,就停一下药补,吃些上述较降火的蔬菜,也可喝一小杯不冰的纯柳丁汁或纯葡萄汁。

中医谈坐月子——有讲究!

总结一下月子9禁:

1:月子忌闷,产妇汗多,要勤更换宽松,舒适的衣服。

2:忌吃味精,为了婴儿不出现缺锌症,新妈妈应忌吃味精,否则有几率造成智力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不良后果。

3:坐月子期间只要洗头,洗澡后务必马上吹干注意保暖,适度清洁反而对亲子双方都有好处,保持心态愉快,但冷水尽量不碰。

4:忌外出吹风,产后百脉空虚,又容易流汗,风邪一旦入体,除了容易感冒外,还可能导致日后四肢关节游走性的疼痛。

5:忌哭泣劳累,产后哭泣伤精血,可能造成眼睛的伤害,尽可能的多休息,不要爬楼梯,不可过度劳动。忌长时间看手机、电视、电脑。在坐月子第一个星期内不要看手机、看电脑,会影响视力,损坏视网膜。

6:忌有性行为,通常产后6-8周后是比较适合恢复性行为的时机,而坐月子期间是产妇身体复原的时刻,自然就不宜有性行为。

7:忌长期静卧,长时间卧在床不利于腹部肌肉收缩力的恢复,产后恶露的排出。

8:忌每天吃大量鸡蛋,以两至三个为宜,吃太多营养吸收不了,还会引发消化问题。

9:忌产后不注重塑腹。宝宝生下之后子宫腾空内脏失去支撑,便会自然下垂。内脏下垂是所有妇女疾病和未老先衰的根源。产后第三天可以穿上收腹衣,但不宜过紧,能收肚子,护腰,促排恶露等。

坐月子三阶段:一排二调三补

第一周,主要是要把多余的水分和毒素以及恶露排出体外。可每天喝生化汤,吃麻油炒猪肝。

第二周,主要增强骨质和腰肾的功能,恢复骨盆。

第三周,到一个月,这时候,该排的已经排完,主要吃麻油鸡恢复身体。

饮食方面要讲究:

1:少食多餐。

2:吃低盐食物,忌生冷寒性的食物。

3:产后半个月内少量进食青菜和水果,青菜可以加姜,水果可以温热后进食。如果宝宝有新生儿黄疸,暂不进食红萝卜南瓜等橙红色系的食物。

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祝所有新妈妈和小宝宝们都健康开心!

欢迎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贴心的中医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