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语》中的“侍坐”故事!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孔子跟弟子们坐在一起,讨论个人志向的故事,也就是《论语》中著名的“侍坐”的故事。我先大概地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然后再说说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在孔子身边坐着。

孔子对四人说道:“我已经老了。我的年纪比你们都大,没有人会重用我了。你们平日里都抱怨,没有人知道你们的才能。假如现在有人知道你们有才能,要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论语》中的“侍坐”故事!

《论语》侍坐

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四个弟子谈谈自己的政治理想。假如让他们来治理一个国家,他们分别会怎么做?我们先来看看子路怎么回答:

子路率先脱口而出,回答道:“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被围困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内有饥荒。假如交给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光景,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个个都充满勇气,并且知书达礼。”

孔子听完子路的话,不置可否,微微一笑。转过头来又问冉有:“冉求,你会怎么做呢?”

《论语》中的“侍坐”故事!

孔子显然对子路的回答并不满意,他觉得子路有些夸大,并没有治理一个国家该有的谦逊。于是他又问了冉有,我们来看冉有怎么说:

冉有回答道:“国土面积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可以使这里的人民个个都丰衣足食。至于施行礼乐之教,我能力不足,只有等待比我更加高明的贤人君子来实施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赤啊,你又会怎么做呢?”

冉有看见子路的回答并不讨喜,于是就退了一步,只说自己可以让百姓富足,而无法施行礼乐之教。孔子听完也不满意,于是又问公西华。

公西华回答孔子:“不是说我已经具备这样的本领了,我愿意从事这样的学习。宗庙里的祭祀工作或者与外国的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司仪。”

孔子最后问曾皙:“曾点啊,你又有什么打算呢?”

公西华的态度就更加谦虚了,他觉得自己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孔子还是不满意,他又问曾皙。

曾皙正在弹瑟,刚好接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我的想法跟他们三个人都不太一样。”

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妨碍呢?我正是想听听你们各自有什么志向。”

曾皙这里给了大家一个悬念,他的想法跟其他人都不一样,孔子告诉他但说无妨,那曾皙到底会给出怎样的回答呢?

曾皙于是说道:“在暮春三月的时候,穿好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个大人和六七个小孩一起,去郊外游玩。我们在沂水旁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游玩结束了,我们就一路唱着歌一路走回家。”

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我同意曾点的想法!”

《论语》中的“侍坐”故事!

曾皙的想法获得了孔子的首肯,他表示赞同曾皙的观点,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先出去了,曾皙还没有走。曾皙请教孔子:“我那三位同学的回答,您怎么看呢?”

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又问:“那您为什么对仲由(子路)笑了笑呢?”

曾皙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孔子对子路的回答做出了微微一笑的表态?为什么又对其他两位同学的回答不置可否?

孔子回答:“治理国家应该讲究礼让,他的话说得一点都不谦虚,于是我笑了笑他。”

“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国家的大事了吗?”曾皙追问道。

“怎么见得土地面积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一个国家呢?”孔子回答。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曾皙又问。

“有宗庙祭祀,有国际盟会,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赤只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司仪,那谁来做大司仪呢?”

《论语》中的“侍坐”故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子路不够谦逊,而冉有和公西华的政治理想则不够远大。孔子之所以认同曾皙的说法,不是因为曾皙的回答独辟蹊径,而是因为这正好代表了儒家天下大同的社会崇高理想。

曾皙的回答看似只是春天游乐,其实描绘的却是一幅暗合儒家礼乐文化,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的太平盛世场景。在这幅春游图里面,大人小孩寄情山水自得其乐,他们唱着歌跳着舞,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春天的美好。

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在这样的场景下生存的人们,他们的社会一定是政治清明的,一定是幼有所养、老有所终、长幼有序、富而有礼的。儒家的著作里面不止一次地描绘过类似的场景,这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儒者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

曾皙的回答点中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因而获得了孔子的赞扬。我们换个角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春游图中,每个人都其乐融融,乐在其中,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的人生境界吗?儒家对快乐其实也很推崇,认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你是真正喜欢自己现在的正当生活,并为之感到快乐,谁又能剥夺你获取这种快乐的权利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