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脑科学日报:预防中风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有了新途径

作者:脑科学世界

1,Neuron:新技术为预防中风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提供了新途径

来源:生物通

脑科学日报:预防中风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有了新途径

尽管中风影响广泛,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日,来自康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euron 上发表了一篇新研究。中风损伤是在氧化应激条件下,一种叫做TRPM2的离子通道与NMDA受体相互作用时发生的。研究人员在TRPM2上发现了一个短(16个氨基酸长)的序列,它负责导致神经元死亡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制造了一种肽,它模仿TRPM2序列,与NMDA受体结合,从而破坏了TRPM2和NMDA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干扰肽可以在中风后立即使用。在脑卒中小鼠模型中注射肽后,小鼠脑损伤从37%降低到18-19%。

阅读连接:

《Neuron》新技术为预防中风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提供了新途径

2,颞叶癫痫老年患者的脑萎缩和认知特征与轻度认知障碍者相似

来源:精神障碍AI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脑科学日报:预防中风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有了新途径

颞叶癫痫(TLE)患者常有病理性脑老化,表现出明显的记忆缺陷,其与阿尔茨海默病前期阶段的轻度认知障碍(MCI)类似。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和老年颞叶癫痫患者相同的认知功能障碍是否有着相似的皮质和海马萎缩。早发型TLE(EO-TLE)患者更容易发生颞叶硬化。晚发型TLE(LO-TLE)的病因包括隐匿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头部创伤和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中很大一部分病因尚不清楚。

近日发表在Brain 上的一篇研究首次使用定量成像和神经心理学数据,直接比较EO-TLE和LO-TLE患者与遗忘型MCI患者的萎缩和认知模式。该研究结果表明,颞叶癫痫患者与遗忘型MCI患者有着相似的MTL皮层变薄模式。此外,这种减薄模式并不直接与癫痫发作时间有关。了解颞叶癫痫、衰老、认知和神经退行性变过程之间的交叉可以促进早期诊断或指导新治疗方法的开发。

阅读链接:

颞叶癫痫老年患者的脑萎缩和认知特征与轻度认知障碍者相似

3,Nature子刊|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防止破坏性癫痫发作的新方法!

来源:iNature Life

近日,来自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发现了一种防止破坏性癫痫发作的潜在方法。过往研究表明,大脑微血管系统的破坏是每种情况的共同特征,特别是所谓的血脑屏障(BBB)完整性的破坏似乎是一个关键驱动因素的病理学。Claudin蛋白是关键结构成分,其中claudin-5是主要成分。该研究首次展示了人类癫痫与BBB中claudin-5水平之间的直接相关性。Claudin-5的局灶性和全脑消耗会导致小鼠癫痫发作,claudin-5水平的恢复可以减轻癫痫发作和神经炎症。由于紧密连接调节局部离子环境,假设通过 claudin-5靶向的紧密连接稳定可能代表一种控制癫痫活动的独特方式,特别是在治疗抵抗的患者中。

阅读链接:

Nature子刊|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防止破坏性癫痫发作的新方法!

4,每年超过50%的人类受到这种疾病困扰,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来源:科研圈

一支由挪威科技大学流行病学家组成的团队总结了从1961年至2020年底头痛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包括一般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结果表明,每年全球有52%的人患有某种形式的头痛疾病。全球范围内,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4%,而紧张性头痛的患病率则为26%。研究人员还发现,与男性相比,所有头痛类型都更常见于女性群体。该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上。

阅读链接:

每年超过50%的人类受到这种疾病困扰,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5,自动语言分析在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中的应用

来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具有高自杀率和高致残率。近年来,对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热点前移至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CHR-P)。语言分析常被用来研究患者的思维障碍。较早的语言分析常采用手动语言分析,费时费力,主观性较强且准确度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动语言分析(AAL)在精神疾病领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研究证明其效果可能优于手动语言分析。

近日发表在《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上的一篇文章就语言采集方法、常见的指标及应用对AAL进行了介绍。AAL技术如同“显微镜”般可快速、准确地识别语言的细微特征,并探测出语言和精神分裂症的隐秘联系。这不仅是了解精神分裂症风险及发作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防治关口前移。

阅读链接:

自动语言分析在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中的应用

6,JEP|人与人相互理解的本质源自误解

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算法决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甚至成为了某些重要决策的关键参考依据。算法具有“黑箱”性质,其决策的原理难以得到足够清晰和充分的解释,因而不被许多人所理解。我们对人类决策透明度的要求似乎远远没有达到对算法的高度。是什么让人们觉得应该“区别对待”算法和人类呢?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上的一篇研究认为,这种“区别对待”可能是出于一种解释性深度错觉 (IOED)——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事物的原理,但实际上根本没懂。研究者指出,对于人脑还是算法的决策过程,都有可能存在IOED效应。当决策者是人类而不是算法时,人们对决策过程的IOED更强,这是由于投射的作用。

阅读链接:

JEP|人与人相互理解的本质源自误解

7,首次证实!那种“心动的感觉”,动物也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无论是腿上的狼蛛,还是恋人的短信,都会让你心跳加速。其实,猴子也是这样。近日发表在PNAS 上的一篇研究首次发现了非人类动物感知自己心跳的证据——这一结果可能有助于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人类情绪。感知内心世界的能力被称为内感受。但内感受很难研究,主要是因为相关的大脑结构(如岛叶皮层)位于“禁区”,如果不通过侵入性手术就无法进入。研究人员在恒河猴上的实验表明猴子和人类使用相同的内感受线索,研究人员可以此研究心脏和脑岛之间的联系。

阅读链接:

首次证实!那种“心动的感觉”,动物也有

8,抗抑郁药的疗效有多大呢?

来源:丁香园精神时间

迄今为止,抗抑郁药和安慰剂在抗抑郁上的疗效差异究竟多大仍有许多争议。研究人员注意到,将来自人内部变化分数的度量标准应用于治疗间的差异比较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很少受到关注的是,如此程度的治疗-安慰剂差异在抗抑郁试验中是否都可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当安慰剂反应大且多变,退出率高,评分标准的下限妨碍了大的改善时,大的效应值实际上是难以获得的。即使是理论上近乎完美的慢效抗抑郁治疗,也无法达到某些作者推崇的抗抑郁药治疗的疗效界限。我们应当重新考虑对平均差异或效应值界限的依赖,以判定重度抑郁中干预的临床意义。

阅读链接:

抗抑郁药的疗效有多大呢?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1,脑科学日报:运动可保护大脑,降低痴呆风险

2,脑科学日报:可以转移到大脑的癌细胞有什么不一样?

脑科学日报:预防中风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有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