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作者:漫风慢慢说

2012年3月18号,昵称“走饭”的女孩,在微博上更新了一条通过“时光机”定时发出的动态。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 S 一 S,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了。”

而在前一天,这个90后的女大学生因为抑郁症,已自杀身亡。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十年过去了,她留给这个人间的最后一条微博,却成为了很多人倾诉心事的“树洞”。截至平台关闭这条微博前,转发率超过10万条,评论区更有超过100万人留言。这些留言有关于求学的,求职的,更多的则是对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控诉。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有专家曾对留言进行分析,发现人群是由“20%-30%左右”还有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患者,在这条微博下迅速达成共鸣,才揭开了这么多家庭的“隐秘真相”。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孩子吧,还没长大呢!无病呻吟没什么大事。如果真的孩子状况这么糟,父母难道会坐视不管吗?

在知乎也有类似的大火情感话题,“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 浏览量超过700万。

下面有人说,因为对很多“中国式父母”来说,承认孩子生病了,会打破自己的全能自恋。

“每天好吃好喝伺候着,啥家务活都不让干,你现在说自己生病了?

“这个病挺好啊,不用学习不用上学了,糊弄谁呢!”

“学不进去难受想自S?吓唬谁呢!”

很多人会这么想,孩子是宝贝,是全家人的希望。自己精心照顾长大,本来好好的呢,你说病了就病了啊?

其实,不是中国父母不好好对待子女的抑郁症。他们连孩子的基本诉求,都无法”听见“。

比如让孩子喝汤,孩子说烫。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说,烫什么烫啊,一点都不烫!快喝了!一让你吃饭就磨磨唧唧的!

或者老人让孩子穿羽绒服,孩子说热。老人说,今天多冷啊,赶紧穿上,别感冒了!

诸如此类的对话,很多人都习以为常。父母会说没什么啊,自己从小也是这么过来的。

可是转换视角,当你听到父母这么和自己说话时,会怎么想?

是会感恩父母的体贴?还是会觉得不舒服:父母怎么不理解我呢,也丝毫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时间长了,我们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降低。慢慢地,什么心里话也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更恐怖的是,在这种沟通方式下,我们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漠视自己的真正需求。

觉得大人天然就是对的啊,自己的感觉不对,是自己的问题。

会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第一位,陷入自我挣扎和纠结的黑洞,甚至患上抑郁症。

当然,我们不能说父母是故意的。他们希望孩子好,当然也期待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少走弯路。

所以,面对孩子的“负面反馈”,父母会下意识运用防御机制,进行否认:

“你不是,你没有,你错了!”

就像上面的例子,孩子说汤烫嘴,父母就会本能反应:

你必须得喝啊,这多有营养!必须承认它不烫才行!

所以,父母否认了你“烫的感受”,认为你的感受是不存在的。

因为一旦承认了,父母的全能自恋就被打破了:因为承认孩子是对的,不就以为自己是错的了么!

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出来,亲子关系的结局,就是完败。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正在塑造一种“假性”的亲子关系,因为你和孩子之间无法获得情感的联结。

与之相对的,则是健康正向的亲子关系,也是我们构建安全依恋关系的基础。

在美国贝勒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首席化心智专家-乔恩·G.艾伦的著作《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中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依恋、矛盾-对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他强调说:

“依恋关系塑造了自我的工作模式,也塑造了他人的工作模式。 最重要的是,一个被爱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一个得到照顾的孩子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因此,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出高水平的自尊并不奇怪。”

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有些小孩子,会在父母短暂离开时,还是会很开心地玩耍呢?不是因为他们神经大条,而是他们在平时互动时,父母会及时给与温暖拥抱、亲密互动和反馈。

这种珍贵的安全感,能够让孩子可以更加大胆地探索这个世界。

这也是安全依恋对童年的最大好处。

而在成人之后,依恋模式会直接影响你的恋爱关系,因为“成人的依恋模式与童年的基本依恋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

不安全的依恋会伴随我们终生。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没办法改变它。

如果你已经成年,如何摆脱不安全依恋带来的影响呢?

《创伤与依恋:在依恋创伤治疗中发展心智化》中提出了2种方法:

其一,心智化。

通俗点说,心智化就是把你无意识的想法,有意识地觉察的过程。

荣格曾说,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却称其为命运。如果你总爱上同一类“渣男”,或者总对他人的关心愤怒。那就提醒你要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并进行深入解读。

其二,寻求专业帮助。

鲍尔比(1988)提出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一种依恋关系。如果你深陷抑郁症或其他无法抽身的“情绪黑洞”,无法排解,不妨寻求专业的、可依赖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帮助。

写在最后:

想要成为“恰到好处”的父母,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光有物质和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最关键的,则是摆脱父母这个身份带来的自恋,活出全新剧本,打破原生家庭带来的代际遗传。

90后女孩自杀十年后,微博里留下100万个家庭的隐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