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作者:弋说历史1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贫穷总是容易滋生罪恶,在贫穷状态下很多人可以为了金钱放弃良心,但也并不是所有金钱的罪恶都是因为贫穷,追根到底罪恶的真正源头是人的欲望导向的错误方向。

就像贫穷的人想要变得富有,富有的人想要变得更加富有一样,这都是人之常情,但不同的是个人选择,失去了良心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才是真正的罪恶。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然而可悲的是,在当代社会因为金钱引发都罪恶仍然层出不穷,就更不用提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了。那时候的金钱罪恶就更加骇人听闻,就比如说古代社会的人口买卖,官职明码标价、冤假错案等等。在这其中,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就有一个极其残忍、荒唐的事件“宰白鸭”盛行,他们的父母亲自陷害他们,残忍程度让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宰白鸭

那么什么是宰白鸭呢?宰白鸭,听名字就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宰白鸭就是形容人像被料理的白鸭一样只能让人摆布。那么这些被摆布的人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他们被操纵着为犯罪的权贵顶替命案。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宰白鸭”这一词历朝历代都有,但它盛行于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朝已经走入末路,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吏治腐败使得当时的官场乌烟瘴气,官官相护,金钱交易,上层官员压榨下层官员,下层官员讨好上层官员等都成了常态。

而层层盘剥下,这些压力就不断的被施加到了百姓身上,百姓们贫穷潦倒,稍稍有些意外便会倾家荡产,就这样官员们和百姓间的“宰白鸭”产业链就诞生了。富人们肆意妄为,等到犯下大错就买通官员使他人顶罪,而已经活不起的百姓通过出卖自己或者子女为这些权贵顶罪获得一大笔金钱。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看起来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顶罪的人也基本出于自愿,但正因如此当时的社会才更加的令人细思极恐。因为这不仅仅只是个罪恶滋生的产业链,当犯罪的人没有受到惩罚,无辜的人却含冤入狱开始法律的威严就已经荡然无存。而当法律都失去效用,那么社会的治理就更指不上德行约束了。

宰白鸭的例子

宰白鸭随着清朝的衰弱更加猖獗,在清朝末年,各地都有出现宰白鸭事件。而即使顶罪的人与犯罪人相差颇大,疑点重重,负责判刑的官员也基本都糊涂办案,直接判刑。直到后来宰白鸭事件被揭露出来,人们才发现不少宰白鸭事件看着格外荒唐。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宰白鸭的例子中比较出名的有几个,其中有一例就发生在同治末年。当时的一位捕快为了钱财打劫了一个富商,但那富商也有着不少关系,收集了不少证据,向高官举报了这位捕快胡体安。当时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却早早的被胡体安收买,因此提前通风报信给他。

胡体安见此惊慌失措,于是就拿了一笔钱让他的书童为他顶罪,而审案官员见有人认罪,自然就按此判刑。而胡体安在当地臭名远扬,百姓们都知道了有人替他顶罪,审案官员也被他收买。但上级官员也不愿意掺和这起糊涂账,只是糊弄过去就草草结案。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后来这起案件被揭发出来,引发中央震怒,原因自然是顶罪之人的叫冤。负责监斩的官员也算得上是公正之人,于是就停止行刑,将案件上报。随着中央派人的详查,事情的真相也水落石出。

原来是那胡体安在出钱让书童顶罪时,说判刑不过是做几年牢而已,没有性命之忧。但在案件审理结束后,这位顶罪的书童却被判了死刑,这书童自然不愿失了性命,因此大声叫冤,宰白鸭这一事件才就此让中央发现。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宰白鸭猖獗的原因

胡体安的事件让宰白鸭一事广为人知,但这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有些案件更加荒唐。《春冰野事乘》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件,一个中年壮汉被人折磨至死,但在衙门认罪的却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小男孩。

无论是谁都能看出,这起案件一定有蹊跷,审理案件的官员也不忍心冤枉这个小男孩,但这个孩子去坚持是他犯的罪,并且能说出他犯罪的所有细节。而在仔细调查后发现,这起案件依旧是一起宰白鸭事件。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但重新审理案件的时候,这个男孩依旧是之前的说法,官员也没办法,只能就此结案。而这一起荒唐的冤假错案猖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贵人们需要地位卑贱的人为他们顶罪,而贫贱的百姓需要那一大笔金钱,两者各取所需,这就是前提。而百姓愚昧,为了得到金钱,那个小男孩的父母就能亲手将孩子送去顶罪赴死,小男孩说出实话就被父母埋怨,权贵毒打,宰白鸭如何能不猖獗?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其次,一些官员们收受贿赂,自然也就是判处顶罪之人刑罚草草结案了。就算有一些正直的官员想要公正审理,但宰白鸭的买主和卖主你情我愿,官员也不好多加干涉。另一些官员则是虽然察觉有些猫腻,但不耐烦于案件的调查和繁琐的流程,于是有人认罪就按此判刑。此类种种,就是宰白鸭猖獗的原因。

结语

宰白鸭的残酷之处不止在于为他人顶罪,更可怕的是道德的败坏,为了金钱,父母都能亲自陷害子女,这如何不让人心惊胆战。这甚至也是一种社会现实,穷人被金钱摆布,为了那几两银子就能出卖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清朝的“宰白鸭”究竟有多残酷?父母亲自陷害,审案官员都不忍心

看到清朝的宰白鸭事件,我们都不禁赞叹于现代社会法律的健全,更明白了法律公平公正的重要性。而清朝宰白鸭正是因为当时法律的不完善,中央的不作为才出现的。如今现代社会已经杜绝了这种顶罪现象,这种法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才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