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岁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偷窃”,父母要认真对待

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依依出去玩,在小区广场,依依新认识了几个朋友,和他们玩得很开心。

回到家,依依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橡皮,并高兴地问妈妈漂亮吗。

妈妈着急去做饭也就没在意,以为是新认识的朋友送给她的。

3岁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偷窃”,父母要认真对待

过了几天,妈妈发现依依的铅笔盒里又多了两块橡皮,她觉得哪里不对头,就打算问问女儿。

睡觉前,妈妈随意地说了句,你铅笔盒里的橡皮真漂亮呀,是奶奶给你买的吗?

依依得意地说,新认识的小姐姐有很多漂亮的橡皮,她很想要,于是这几天就悄悄拿了几块。

妈妈心里吃了一惊,但表面很镇定,并没有斥责依依的行为是“偷”。

她笑着问依依,小姐姐若是知道自己的橡皮被别人拿了,心里应该会不开心吧。

依依脸色变了,马上钻进被窝躲了起来。

妈妈第二天严肃地告诉依依,想要别人的东西,需要征求人家的同意。别人答应给,才可以要。不能强迫别人给,更不能趁别人不注意,悄悄拿走,这样做很不礼貌。

依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3岁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偷窃”,父母要认真对待

1、3岁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是“偷”

妈妈的做法很好,她没有第一时间责骂教育孩子,更没有将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偷”。

要知道,依依才3岁,虽然拿了几次别人的东西,但不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偷”。

心理学上认为,3岁孩子的这种行为,用“占有”来形容更合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这个年龄段的他们,还不知道物品是有归属权的,对“你”、“我”、“他”的概念也还不是很清楚。他们认为,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就可以拿走。

即使有的孩子模糊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因为年龄小,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看到喜欢的东西,还是想占为己有。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和占有欲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此外,有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故意发泄心中的不满。这同样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3岁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偷窃”,父母要认真对待

2、当孩子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家长如何做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小时候偷了东西不管,长大后,他会不会变本加厉,去偷更贵重的物品呢?

诚然,父母不能轻易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但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

具体怎么做呢,以下建议父母们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不要质问孩子

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新文具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家里没人给孩子买,那他肯定是拿了别人的。

在这种想法驱动下,父母很容易冲动,把孩子叫过来一通质问。而面对父母的质问,孩子很可能会产生心理负担,他们会撒谎,或者直接不承认,和父母吵一架。

父母最好平复一下心情,用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聊聊,鼓励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3岁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偷窃”,父母要认真对待

第二,告诉孩子不能随意动别人的东西

像上面依依妈妈的做法就很好,她告诉依依,物品都有所有权,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想要的话,更要征求主人同意。

孩子若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就可以试着和他共情。比如可以问一下孩子,如果他心爱的小汽车,被小朋友悄悄拿走了,他是不是很难过?

这样一来,孩子会感同身受,明白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3岁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偷窃”,父母要认真对待

第三,避免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

父母发现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后,不要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更不要严厉管教孩子,惩罚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会惩罚孩子,以为这样会让孩子接受教训,再也不敢“偷拿”别人的东西。

孩子虽小,自尊心却很强。一旦孩子被贴上“偷窃”的标签,他们会暗示自己,自己是“偷窃”者,拿别人的东西是正常的。

可能会适得其反。

3岁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偷窃”,父母要认真对待

第四,鼓励孩子归还别人的物品

当孩子明白了物品是有归属权的,不能随便拿,若他不小心“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要及时归还。

父母若教会了孩子前面的步骤,别忘了教孩子这最后一步,即归还别人的东西。

当然,归还东西时,孩子一定是自愿的,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此外,父母还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注意的,他才不至于为了发泄,或者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意去“偷”东西。

3岁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偷窃”,父母要认真对待

3、写在最后

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值得父母用心去思考,去对待。

而“偷窃”这件事,可大可小,就看父母如何处理了。

若父母处理得当,不仅孩子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妥的,还能试着去约束自己。

反之,若父母处理不当,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还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希望家长们都能积极应对,巧妙化解。育儿路上,做合格的父母,给孩子最真切的关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