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让中国礼仪影响世界

让礼仪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纽约东河之滨,矗立着一座雄伟的摩天大楼,扁扁的长方形“体形”,颇像火柴盒,这就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我猜想,人们戏称它为“火柴盒”,也许还有更深的寓意。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类向往新生的国际组织能像火柴那样点亮前进的道路。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1946年1月1日,第一届联大在伦敦举行,51个创始国投票决定把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用一美元的价格把他在纽约东河边一块15公顷地皮“卖”给联合国,随后又捐赠850万美元建总部。联合国大楼建成后,其周围的房地产价格成倍上涨,各国代表团纷纷来此地落户。洛克菲勒“吃小亏占大便宜”,既扬了名声,也鼓了钱包。

联合国大楼由世界上顶级的11名建筑师设计,其中有大陆的梁思成。“火柴盒”是联合国秘书处所在地,共39层。与“火柴盒”毗连的四层楼建筑是会议中心,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各委员会等都有自己专用会议室。会议中心的旁门通向一个精致的小花园,园内常青灌木修剪得棱角分明,花坛上各色玫瑰争奇斗艳,凭栏处,可见船只游弋。有时候我们在联合国的餐厅吃自助餐,饭后就在玫瑰园里散步,颇感心旷神怡。

世界级的博物馆

“好马配好鞍”,1952年大楼建成后,建筑师们最关心的是室内装饰,不仅要有高水平的艺术品,布局还必须高雅。许多发达国家带头自愿捐赠,以展现本国的艺术水平。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大会堂是最重要的场所,由11名建筑师共同设计,不仅实用,而且气势恢宏,可容纳1800人。整个大厅只有两幅雷同的壁画,是法国艺术家列杰所作,画的是两个大圆圈,无题,谁也猜不出艺术家想表达什么意思。有人说一幅画像美国连环画中的“巴格斯·巴尼”的大光头。另一幅,美国总统杜鲁门看后说:“这幅画像炒鸡蛋。”于是,列杰的壁画有了“雅号”——炒鸡蛋。

安理会负有《宪章》赋予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联合国中最有权威的机构,它的决定是强制性的,它可以决定采取制裁措施或动武。挪威政府把安理会会议厅的装修任务包了下来,由挪威建筑师设计,桌椅都是挪威赠送的。正面的一幅油画是挪威画家克罗格所绘,画的是一只凤凰浴火再生,象征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重建,很像中华文化中的“凤凰涅槃”。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安理会入口前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幅挂毯,是按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织成的。油画以冷色为基调,表现了1937年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景象:垂死的战马、怀抱死婴的母亲、祈求上帝保佑的绝望的人们……画面给人以恐怖的感觉,看了令人心情沉重。它似乎在提醒各国代表们,不能让历史重演!这壁毯挂在安理会门口非常合适,因为安理会的责任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战争》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和平》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挂在联合国休息厅的壁画——《和平》

代表休息厅有两幅壁画很引人注目。壁画题为《战争与和平》,是巴西的画家波蒂纳里画的。他曾要求到美国作画,但因他信仰共产主义,美国政府拒绝发给他签证。他不得不在巴西画完后运到联合国拼接。波蒂纳里开始作画时已患病,医生警告他不能用铅粉作画,他没听。为了艺术,波蒂纳里继续使用铅粉。1957年壁画完成,不久,他也因铅中毒而离开人世。画家用自己的生命呼吁人类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在宁静的玫瑰园中,有一位“大力士”在用力砍剑,剑的一半已断,成了犁刀。这是1959年苏联政府赠送的题为“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塑。70年代,我们在联合国花园里看到这座雕塑时,都是嗤之以鼻,当时我们是反对裁军的,“铸剑为犁”是赫鲁晓夫提出来的,在中苏对抗的年代,我们认为这是虚伪的,要别人裁军,自己扩军。当时的事实也证明,美苏军备竞赛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加速。现在看来,这雕塑的主题是好的,它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的心声。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在一座东方式的小亭子下,悬挂着一只钟,这是1954年6月,日本联合国协会赠送给联合国的“日本和平钟”。这座钟是用60个国家的儿童捐献的硬币铸成的,安放在一座柏木制成的日本神社式的亭子中。通常一年敲两次,第一次在立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寄托了人类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望。第二次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即“国际和平日”,也是联合国大会开幕的日子。

这天上午10点,代表们来到后花园,先由联合国秘书长致词,敲响和平钟,号召全世界的人们默祷片刻,然后是安全理事会主席代表安理会发表讲话。整个仪式气氛庄严肃穆,时间很短,对外开放。这一传统仪式影响很大,它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敲钟仪式使“日本和平钟”名声大噪。这礼品的创意很好。

联合国大厦是世界级的博物馆,各国的艺术品比比皆是。各国政要、常驻代表、外交官在会议间隙,徜徉于这些艺术品之间,也许可以得到些灵感。联合国是展示各国文化的极好场所。前秘书长安南曾这样评论联合国的艺术展品:“世界上各国的艺术都在此展示,绚丽多彩的文化多样性和历史传统在联合国交相辉映,表达了世界人民共同的主题——和平、公正、人权。

中国该送什么艺术品

我们刚进联合国时,看到在代表休息厅正对窗户的一边墙上写着各种形体的汉字,也许因为年长日久,色调显得阴暗、与墙体颜色区别不大,不够突出。

这时我们正在寻找合适的地方摆放中国艺术品。代表休息厅是各国代表会晤、交流信息的主要场所,中国的艺术品放在这里影响大,而且这边墙很大很宽,适合放气势恢宏的大壁毯。因此,代表团向国内建议用壁毯取代汉字书法。1974年初,国务院批准送联合国两件艺术品,长城壁毯和象牙雕刻。

为此黄华大使专门回到国内与有关部门商量。轻工部指定上海和天津试制长城壁毯,以上海为主;北京和广东负责成昆铁路的牙雕。

设计稿画在10米长的油画布上,两市的设计各有千秋。上海的画稿由画家陈逸飞等多人设计,近景一山高耸,占了近三分之二画面。整个画面五光十色,色彩变化微妙,绘画性强。与上海设计稿突出灵秀风格不同,天津设计稿着力表现宏伟,鸟瞰群山,平直开阔,设色较为单纯,符合壁毯的装饰要求。

评审的结果,两个方案均获准实施织作。仍以上海为主,希望其构图吸收天津设计稿视野广阔的特点,充实提高。

天津地毯厂“中标”

天津地毯厂在织毯方面富有经验,曾织过小幅“长城”壁毯,接受任务充满信心。6月1日,天津地毯厂的15位织毯高手并排坐到10米宽的机梁前,《长城》壁毯的织作正式开始。

这么大的壁毯必须赶在10月挂到联合国代表休息厅的墙上,这意味着要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用280公斤的羊毛纱,按照设计稿的要求,在248种色纱中变化选用适当色纱,拴538万个栽绒结。自古有言“灯下不观色”,为了准确用色,还不能开夜车。跟着织毯的进程,还有一大批人染线、配线,指导织作等人员在旁随时提供原料。

壁毯要求表现油画的立体感效果,用老的方法织不出这种效果。天津地毯厂创造了拼色配线工艺,以有限的色纱,织出无限的色调。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 2015年9月16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拍摄的长城挂毯。

8月29日,天津和上海织的两块壁毯都送到了北京军事博物馆挂起来供评审。乔冠华、黄华先来了,他们看天津的《长城》时直点头,请他们表态,却都不说话。外交部请国务院各部委领导都来看,前后看了十几天,都无定论。

直到9月16日,外交部请天津和上海地毯厂的人员将两件壁毯移到人民大会堂,挂到西大厅里已准备好的两个支架上准备让中央领导定夺。第二天早上8点,天津厂的有关人员接到一份简短的通知,内容是:经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审查批准,决定将天津织的《长城》壁毯作为赠送联合国的礼品。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长城》壁毯的”陪嫁“是成昆铁路象牙雕。它描述的是1970年通车的成昆铁路。这条铁路全长一千多公里,连接了中国南方的云南省和西南方的四川省。这座象牙雕高1.1米,宽1.95米,工艺的精湛令人赞叹,连在火车里的细小人物都刻得栩栩如生。它被陈列在三楼旅游者必经路线上。多数旅游者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他们看到如此精美的雕刻都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长城》来到代表休息厅

10月7日,风和日丽,中国赠送联合国总部的礼品《长城》壁毯和成昆铁路牙雕交接仪式在二楼代表休息厅举行。50平方米的《长城》壁毯覆盖了休息厅一面墙。当我陪着乔冠华进入休息厅时,感觉联合国代表休息厅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壁毯上灿烂的阳光把长城染成金色,青翠的山峦绵延起伏,明亮的色彩,壮丽的画卷,使代表休息厅生气盎然,坐在厅里喝咖啡,仿佛是坐在长城脚下。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 1974年10月7日,中国赠送联合国总部的礼品(长城)壁毯和成昆铁路牙雕交接仪式在二楼代表休息厅举行。图源:《我的外交翻译生涯》

乔冠华在致词中介绍了中国的两件礼品及其含义,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除了表示感谢外,还赞扬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出席交接仪式的人数之多,证明了这一点。他对乔冠华说:“今天的盛况是前所未有的。”

前来参加交接仪式的各国代表们对《长城》壁毯赞叹不已,称赞这块巨型壁毯使代表休息厅面目一新,代表们虽然没去过长城,但在休息厅里可以体验其雄伟。西方记者报道说:“代表休息厅有了这件来自中国的装饰品,成为联合国大楼内最华丽的大厅之一。联合国所挂的画和壁毯,大多数是印象派或抽象派,中国这幅赠品是栩栩如生的写实风景画。”

非洲国家的外交官看见我,开玩笑说:“啊,我今天到了长城了,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是好汉了。”自从挂了长城壁毯,毛主席的这句话传遍了友好国家的外交官。

80年代,我又一次常驻联合国,回到代表休息厅,看到《长城》壁毯,倍感亲切,当我坐在那里同别国外交官交换意见时,感到祖国就在我身边,给在异域的外交官以强大的支持。

-End-

文字 | 《我的外交翻译生涯》

作者 | 施燕华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转自 | 外交官说事儿

礼行天下|把长城搬进联合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