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凿空西域,“博望”丝路

作者:临渭文化旅游网

4月17日,西安进行新一轮核酸筛查,此次发放的贴纸是历史人物张骞的卡通“张小骞”。有粉丝说“大汉天团”选取汉朝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张骞是名至实归。作为家喻户晓并被编入中小学教材的历史名人张骞,2000多年以来他的历史功绩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凿空西域,“博望”丝路

凿空西域联结东西方文明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杰出贡献,使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汉武帝以军功赐予张骞“博望侯”的封号,取其见识广博之意。

凿空西域,“博望”丝路

继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之前,汉武帝就韬光养晦,分析抗匈战略,欲联合西域部族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于是在公元前138年就派张骞带领100多人从长安出发联系大月氏,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他带领的使团在行经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骑兵俘获,被滞留在匈奴王庭长达10余年之久。

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趁匈奴不备逃脱,继续踏上西行的道路,经过大宛、康居、大夏等国,最终抵达大月氏。然而,此时月氏人已经被迫西迁,建立了新的家园,无意战事,张骞只得无功而返。在归途中,张骞等人在行经青海时,又遭匈奴俘虏,直到一年之后才摆脱匈奴控制,回到长安。

张骞在西域的10余年,虽大部分时间身处囹圄,但他是大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代表,由他不断地向西域各方传递着中华文明,为其后的汉朝与西域诸国的深入交往打下了人文基础。

张骞返汉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又升了级,汉武帝召见张骞征询意见。因张骞熟悉匈奴各种情况,被汉武帝命为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负责向导、寻找水源营地,并用他熟悉匈奴语言风俗的特长,对匈奴开展心理外交战,成果显著,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

凿空西域,“博望”丝路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武帝派遣更大的使团,由张骞任团长,官封中郎将,即禁卫军高级将领,持节西行。这次的使团有 300余人,持节副使若干人,携国书及大批丝绸、金银、财货、马匹、骆驼,浩浩荡荡向西进发。此行以结交友邦、宣扬国威为目的,与乌孙、安息、身毒、于阗等56国与汉朝建立了直接联系,司马迁在此写道“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这是张骞出使的功绩,并称赞为“张骞凿空”。张骞“凿空”之路,不久就延伸到西方文明的中枢罗马、希腊。

世界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条联结欧、亚、非三大洲文明的路,在张骞之前已经发生,但不畅通,东西方官方之间未建立正式的通联。在丝绸之路形成前的400多年,从地中海到印度的道路,是族群、商品、文化、宗教交流的重要通途。波斯帝国东征,大流士一世建立驿道网络使得丝绸之路西段初现雏形。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沿途所建亚历山大城,为丝绸之路西段沿途文化传播、商品物流提供重要载体。行走在该段道路上的商贾、传教士、使者、移民,将西方的文化输入到了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直到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成为汉代以来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途,才成为国家行为的欧亚交通要道。

推动丝路沿线文化交流

得益于张骞的“凿空”,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扫平匈奴障碍,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统一管辖西域,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它使西域与中原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传入西域地区,促进了西域本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互补性结构。此一时期,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和西域各族民众的生活所需,丝绸之路在各国使团和商贾的频繁而密切的往来影响之下日渐繁盛。

丝绸之路畅通后,促使汉帝国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加强,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西域诸国回访汉朝的使者亦不绝于途。东汉的甘英曾出使西方,远达波斯湾一带;唐代除各国大量的使者往来之外,许多国家常“质子于唐”,即国王或首领将自己的儿子派遣至唐长安做人质,以求得唐朝的信任;公元7世纪中叶,萨珊王朝受到大食的攻击,萨珊王子卑路斯便前往唐朝求援,后因萨珊王朝被大食所灭,卑路斯遂在长安终其一生。

西域和中亚一带进入中原地区的植物品种包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豆、胡瓜、西瓜、胡荽、胡蒜、胡葱、橄榄、红兰花、酒杯藤等等;引进的动物(包括珍禽异兽)主要有汗血宝马、骆驼、狮子、犀牛、孔雀、鸵鸟等。其他珍奇物品包括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水晶、琅玕、水银、金刚、玻璃,还有毛织物如海西布等。

这些物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种和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从中国内地传至西域及西方诸国的物品亦非常之多,传入西方的物品除过中国的漆器、铁器等之外,植物品种有桑树、茶树、梨树、桃树、杏树、邛竹等,中药材有大黄、肉桂、黄连和茯苓等。

源于印度的佛教于东汉时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源于西亚的祆教(亦称拜火教)于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至隋唐时又有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这些外来宗教与中国道教融合并存。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以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等为代表的大型石窟,以及寺院和佛塔等佛教建筑文化遗存在中国境内比比皆是;唐长安城有佛寺 100 余所,几乎每坊就有一座佛寺,且诸多佛寺规模很大,如“大兴善寺”占整个“靖善坊”“大慈恩寺”占“晋昌坊”一半空间,“大安国寺”占“长乐坊”一半之地。

中国内地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技术、建筑技术等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域甚至远达罗马,西方的天文历法、杂技幻术、马戏、泼胡乞寒戏、波罗球戏等,以及乐曲歌舞中的天竺乐、安国乐、康国乐、龟兹乐和胡旋舞等陆续传入中国。

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张骞墓,位于在陕西省城固县,墓前立石碑3通:正中一通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并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右侧一通题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系1939 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所立;左侧一通为西北联大发掘张骞墓记事碑。墓前有汉代石刻石虎2尊,雄奇古朴,但剥蚀严重,略失原貌。

凿空西域,“博望”丝路
凿空西域,“博望”丝路
凿空西域,“博望”丝路

2000多年后,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功获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大陆首个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陕西确定的7处世界遗产中就有张骞墓。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涉及 33 处遗址点,都属于丝绸之路道路系统中的东亚、中亚部分路段上的重要节点,东西跨距5000多公里。张骞墓申遗的成功,说明丝绸之路曾经为人类文明交往和社会发展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说明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曾做出的重要贡献。(卜丁)

来源:文物陕西

转载仅供分享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