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说北碚:北碚的书店

卢作孚先生建设北碚之初,即大力倡导读书,办民众图书馆,组织职员读书,交流读书心得。每年冬夏两季,都要举办峡区读书会。九一八事变后,卢作孚开出170本书目,组织峡局全员分组分类阅读,了解东三省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各方面资料,在《嘉陵江日报》上连载职员的读书笔记。但那时北碚并没有书店,书籍都是购自重庆甚至武汉、上海。1930年卢子英为重庆航务管理处带队训练护航队“发了财”,领了高薪,在把薪金捐出前,挤了一部分,就在重庆买了一堆书籍,自己读,又带着少年义勇队员一起读,后来把自己集攒的一千多册书捐给民众图书馆。

北碚有书店,那还是抗战开始后的事。始于1938年。

先是3月中旬,在体育场口,下江商店开张,这里有生活书店特约分销处,有少量生活书店出版的书籍,也卖汉口版大公报,电影画报。

书说北碚:北碚的书店

——李公朴所摄张曼筠与邓文媛

北碚第一家书店,是6月开办在北碚均和路上米市旁的重庆五月书店北碚支店。五月书店,是重庆文化界抗敌救亡协会乡村移动演剧队高孟觉开办的一家书店,不久就获得李公朴夫人张曼筠的投资,在北碚开了支店。张曼筠亲自在北碚主持五月书店,李公朴也前来捧场,张曼筠与卢子英夫人邓文媛结为朋友,邓文媛也题书“五月书店”店名以卢子英的名义赠送。李公朴是抗日七君子之一,张曼筠是世家子弟,她父亲是上海著名书画家张筱楼。以这二人的号召力,五月书店成为北碚知名的文化场所。

1940年11月张曼筠离开北碚,退出股份,高孟觉把这个书店改名新新书店继续营业。

1942年,高孟觉离开重庆,陈志坚接手书店,改办成一新书店。

北碚最有实力的书店,是杜召棠开办的建国书店。

杜召棠是扬州人,号负翁,自称扬州小杜,生于1891年,是陈其美的结拜兄弟。革命成功后,没当官,回扬州当小学体育教员,校长,搞童子军。他是知名的楹联、灯谜高手,也曾出版《游身连环八卦掌》一书,自认是正宗传人。抗战爆发,他别妻携子,离开扬州,辗转数地到北碚定居。1939年1月,杜召棠在均和路,即后来的南京路开了建国书店。1940年7月,北碚应要求成立省直属北碚区国民党党部,杜召棠一直任党部书记,算是陈其美侄子陈果夫的手下。他的弟弟则在北碚帮他打理书店。

因陈立夫任教育部长的关系,杜召棠几乎垄断了北碚辖区内中小学教材的发行。北碚的基础教育搞得特别好,吸纳了大量沦陷区的教师,开办了数十所国民学校,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中国的基本教育实验区。建国书店自然生意兴隆,又相继在黄葛、澄江办分店。

书说北碚:北碚的书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北碚朝阳书店

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有大量单位疏散到北碚,重庆商务日报印刷厂疏散到澄江夏溪口矿业警察所内,生活书店也说要迁来,但实际只有正中书局、北新书局、华中图书公司、京华印书馆迁来。这几家,都是自办出版,并不单是书店。正中书局设在金刚碑,京华印书馆设在天生桥,中华书局在温泉公园设办事处,北新书局和华中图书公司则在北碚市街开设售书门市。

中国文化服务社在北碚办了分社,销售图书。此外北碚还有三八书店,北碚书店,钵水斋古旧书店。

这段时间,据有心者观察,建国书店多教科书,北新书局多陈古书,中国文化服务社多革命书,五月书店、三八书店多参考书,华中图书公司多杂货书,北碚商店多电影画报。

书说北碚:北碚的书店

——上世纪四十年代旧书摊

1940年12月,建国书店杜召棠发起组织书业同业公会,有华中图书公司,北新书店,新新书店,文化服务社北碚分社,北碚书店,黄葛建国书店等响应。年底,书店同业会成立,杜召棠当选会长。

1941年初,北碚书店的经理冯霜楠把店盘给北碚协记书店。华中图书公司却在扩张,向黄子裳购得南京路9、11、13号及庐山路6号的土地,自己建房开门市。到10月,自力书店也挨着华中图书公司的永丰书店在庐山路开张。

抗战中期,民生维艰,物价飞涨,百业萧条。生活艰难,购书者少,更有不少学者教授,在街头摆地摊售藏书糊口,但仍有许多人看好北碚的文化人多,会有市场,相继又有文声书店、正华书店、风云书店、光华书店、南京书店在北碚开业。中央工业实验所也在北京路开服务处,卖产品和科技书籍。

的确,北碚有数十所国民学校,十多所大中院校,数十个科研文化机关,各界名流满街走,还会愁书籍卖不出去?

小小北碚场,聚集了书店十五六家,其中有八家挤在南京路一带。

杜召棠骨子里是个文化人,挣了钱也在回馈文化,自1942年夏起多次设置奖学金,面向复旦大学、江苏医学院、国立二中、兼善中学的学生。

书说北碚:北碚的书店

——北碚南京路口的文声书店

开办时间不长的南京书店,有一个懂洋话和洋规矩的胖老板,抗战胜利前不久,他在书店设了专向盟军服务的窗口,代购洋酒、日用品等杂件,这里便成为盟军到北碚必来的地方,其门前常停靠着美式吉普。

这些书店中,一新书店的经理陈志坚是一个进步人士,经营手法灵活,首开租书和代购业务,一新书店门庭若市,吸引众多文化人士,洪深、李嘉仲、赵君陶都是书店常客,还一度从建国书店手中抢得部分小学教科书的业务,拓展了生存空间。1945年4月,复刊的《世界日报》把这里选作自己在北碚的窗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