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与刘炳森先生的一段交往

我与刘炳森先生的一段交往

我与刘炳森先生的一段交往

文/于洪文

已故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在大陆当代书法界是一位很有影响的隶书大师,(其实他的行草、国画也有很深的造诣)。 刘炳森先生,字树庵。1937年8月生于河北,2005年2月15日病故,享年68岁。生前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职。

我和他的相识是出于巧合。大约在2002年下半年,我时任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宗教局局长。当时,省直各部门都兴起一股举办社团之风。我觉得我在民委干主任,应该大兴民族文化,繁荣民族事业。于是便筹备成立山东民族书画院。在筹备成立大会时,想请一位书画界名人来大会讲话,以扩大宣传,开好局面。正巧,我单位一个同志的外甥女在刘炳森家当保姆,因这层关系,这个同志与刘炳森较熟悉。于是,我让他请请刘炳森先生,能否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而且聘请他当民族书画院的顾问。当时,我担心这位名人肯不肯答应。没想到,刘先生滿口答应,准时出席。

民族书画院成立的前一天(2002.9.15),刘炳森先生与夫人乘飞机到济南,我亲自去机场接他,安排在玉泉森信大酒店住下。晚饭后,我送刘炳森去客房休息。他说,:于主任,听说你想让我写幅字?(我曾让人转达给他的意思,想请他写幅"家和万事兴"条幅)。我说:那太好了,您先休息吧,明天再说。刘先生说:不用休息,马上写。于是,他让老伴打开箱子,拿出笔墨砚台,我早就在客房备好宣纸和毡子。刘先生先在砚台上磨墨,洗笔,叠纸,铺好毡子,然后站在书案上开始下笔。他先从右至左,写下"家和"两个隶书,然后又从左边写"兴"和"事”字,中间留空,最后写"万"字。我当时想,他为什么不从右一直写下去呢?可能是为整个布局考虑,这么更好看吧。在落款时,他写:"洪文仁兄属,刘炳森书",我问他:刘老师,您比我年长,怎么能称我为兄呢?他笑着说:这是规矩,应该这样称呼。我不好再说了。最后,他夫人拿出印章,印盒,他认真仔细地签名、盖印。我在身边看大师写字,力透纸背,笔墨有神,一气呵成,非常大气。至今,这幅字一直挂在我家客厅里,成为我治家教子的左右铭。

第二天上午(2002年9月16日),民族书画院成立大会,好几位省级领导出席,在休息室内,他与大家交谈很多。大会上,他代表中国书协(他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和他个人,热情致词,表示祝贺,并提出一些要求。刘炳森先生的出席,为这个大会增辉不少。

后来,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专门去他家看他。他热情地接待了我。还有一次,我去北京开会,他听说后,专门请我吃饭,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2005年2月,突然传来噩耗,刘炳森先生因病去世,我听后大吃一惊,非常难过。

现在书法界对刘炳森先生的评价主流是好的,也有少数非议。但在我的心目中,刘炳森先生一直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书法大师。我现在学写隶书,主要学习他的帖,可能这是很重要的

我与刘炳森先生的一段交往

原因。(2020.3.8)

壹点号 画马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