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些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若不会教育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终生难以痊愈的伤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不当的家庭教育将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可不慎。

这些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1、隔代溺爱,你们都把孩子宠坏了

有一幅漫画:孩子做了坏事,爸爸拿着鞋底子追着,要教训孩子;爷爷亦拿着鞋底子紧跟其后,要教训孩子的爸爸。漫画刻画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后拍案叫绝。

还有这样几个实例:

其一,小姨子家的孩子爱吃零食,因而不好好吃饭,饭菜都端上桌子了还在那磨磨蹭蹭东游西逛,妹夫决定治一治孩子的这个毛病,并采取相应措施限制他吃零食。这时孩子爷爷说话了:“别人家孩子都吃,为啥不让我大孙子吃?你爸舍不得给你花钱,爷爷这有。”当孩子吵着要吃零食时,爷爷二话不说就去给买了一大堆。妹夫在说这件事时,一脸的无奈之色。

其二,弟弟让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的孩子关上电视写作业,孩子冲着他没好气地骂了一句,弟弟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我们家老太太却在一旁说话了:“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有个朋友,孩子刚上幼儿园,死活不愿意去,每天早上真是能拖就拖啊,送他去上学真要费好大的力气。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就不让孩子去,说自己看孩子,比幼儿园还周到呢。朋友责问父母:“你能教他知识吗?你懂得拼音吗?”结果惹得俩老人非常不高兴。但最后,无论孩子怎么哭闹,不管他耍什么伎俩一拖再拖,爸妈还是坚持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而有些父母,因为孩子哭闹,爷爷奶奶反对,就没有送孩子上幼儿园,乃至学前班都没有上。结果,上了一年级 之后,不会学习,不知道团结,没有跟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到这时,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傻眼了。

诸如此类的事,屡见不鲜。在当今家庭,有不少儿童从小是被寄养在祖辈家中的,因此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一些,甚至有些祖辈与孙子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仅用血缘关系解释还不够,其中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孙辈犹如日中升,祖辈恰逢夕阳的余晖,他们之间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

俗话说“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说这隔代人相同之处;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空间的空白及遗缺,这就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关系,父子辈在生活观念等问题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张而易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祖孙辈同样因为关系而互不设防,所以更易亲近,这无疑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因素。

这些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有人认为,“隔代亲”有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接去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为老有所为、发挥余势提供机会。这种与孙辈玩耍 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大有裨益,“隔代亲”的优越性尽管不少,但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观念的不统一,彼此间沟通配合较少,导致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漏洞,其后果是孩子很容易钻管理和教育的空子。因此两代人育儿应该统一要求,不能各行其是。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孩子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耍小聪明,无法形成规律的习惯。

事实上,只有全体家庭成员坚持一致的标准要求,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意识才能“定型”。那时孩子会认为他做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会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如果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教育存在分歧,一方面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有所依仗,因而随性而为不肯按爸爸妈妈的要求做事,当爸爸妈妈的态度严厉时,他们又会感到被压制、强迫,更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2、总对孩子说谎,对孩子谎话连篇

孩子说谎,父母一般都感到非常愤怒,认为孩子说谎是一种不容宽恕的毛病。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说谎的根源往往在他们自己身上。要孩子不说谎,父母应该从自己做起。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即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你撒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出这种歇斯底里的喊声,确实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撒谎,父母说的是真话甚至大实话。

孩子发现父母说谎后之所以感到如此失望和愤恨,是因为做父母的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不少孩子曾因说谎挨过父母的骂,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时孩子经常缠着父母要这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他,以换取一时的心安。

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在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5岁的孩子吵嚷着:“我的香蕉!孩子的母亲怕打扰了周围的乘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坚持嚷道:“有!有!”母亲没有办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根说:“吵死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母无法招架,为了暂时安抚孩子,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然暂时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是恶劣的。那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说的是假的,是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地说谎,因为他认为说谎理所应当。

这些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当,应该据理说服,指出孩子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车上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到其他人。或者耐心劝导,刚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样积极和孩子沟通,说明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不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道吵着要,而且认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更难管教。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和父母产生隔阂。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为,只想安抚一下,哄住孩子了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纠正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所列举的吃香蕉为例,父母就只能说,在客车上取香蕉不方便,待会儿到了家我们再吃。这样,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学会控制自己,以及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与说谎相近的是父母对孩子做出虚假的承诺,开“空头支票”。这样做也常是父母在特殊情况下用来安抚孩子的无奈之举。

母亲被迫说谎是因为无法摆脱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吵闹,那么父母开空头支票,则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无法满足,被迫采用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孩子做功课,孩子死顽皮,不愿做功课。母亲想起儿子曾几次吵着要去动物园,便说:“你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明天我带你到动物园去玩。”孩子听了母亲的话,认真做了功课,可是到礼拜天母亲没有兑现承诺,又不带他去动物园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你听话,妈明天给你买玩具。”儿子听话了,第二天母亲变卦了,不给他买新玩具。这样,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暂时哄住了孩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当诺言兑现时,父母又失言,不履行承诺,这样造成了在孩子面前不守承诺的坏印象,以后要孩子再做什么事时,孩子不但可能不听,而且会说:“我不听,我不信你的假话!”

总之,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讲信用,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我是幸福孕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知识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沟通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