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数读港美|五月停产警告!产能危机下各大车企何去何从?

编者注:疫情反扑影响汽车供应链,特斯拉、蔚来、长城汽车等多家车企陷入“产能困局”。机构指,新能源车短期受疫情减产扰动,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作者:Judy

最能扛的造车新势力蔚来也扛不住了。不仅迎来了售价首次调涨,同时还迫不得已宣布了停产消息。尽管日前蔚来表示,在合肥的工厂已经逐步恢复生产,供应链问题略有恢复。但对于各大车企来说,最近同行们的日子似乎都不太好过。

随着疫情大范围反扑,几乎所有的车企都面临来自供应链层面和销售端压力,陷入了“产能困局”。目前受疫严重的吉林、江浙沪地区,为国内汽车生产主要区域。2021年,仅吉林上海两地合计产/销占全国比重为20%/5%。

数读港美|五月停产警告!产能危机下各大车企何去何从?

汽车产业链持续承压,五月全部车企都将停产?

3月下旬,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等工厂出现减产甚至直接暂停生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3月28日已持续停工,暂未有明确复工消息。长城方面也表示,“当前,受上海、江苏、吉林等多地疫情影响,长城汽车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受到波及,导致工厂产能受限。”

不仅汽车整车厂陷入困顿,周边江、浙不少地区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也受到影响,供应困难。博世、采埃孚、安波福的国际汽车供应商巨头均在上海设有工厂,此外,汽车产业链涵盖的发动机、动力电池、芯片、车身内外饰等领域的100多家企业,不少都难以正常运行。

4月14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朋友圈中发出警告,他表示,“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到 5 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会面临停工停产了。”

数读港美|五月停产警告!产能危机下各大车企何去何从?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也表示,“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产业经济损失/代价将会很大。尤其汽车产业。”

多位大佬频发预警,车企产能告急!减产、停产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各大车企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需求维持乐观,交付压力升级

车厂减产、停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交付压力,长城坦克系列累计未交付订单已经高达 14 万辆,提车周期已经长达半年以上。特斯拉上海工厂停产直接导致特斯拉大约减少了2.6万辆的交付量,交付继续延期。

值得注意的是,从数据来看,目前疫情对供应链的制约或许暂未传导到消费端。

尽管在供应链压力、补贴退坡、涨价潮多重压力下,3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总体走势低于预期。但新能源车仍继续高歌猛进,3月总体销量达到44.5万辆,同比增长137.6%。单月渗透率已经达到28.2%,创下历史新高。比亚迪一季度累计销量28.63万辆,小鹏、理想、哪吒等造车新势力一季度累计销量均突破3万辆。

浙商证券分析称,虽然疫情导致管控汽车出行受限、消费场景受限,但是在不考虑重大经济影响情况下,疫情对需求端的影响只是将需求推迟,需求不会因此消失,同时疫情常态化下有望驱动购车需求前置。预计随着疫情的控制,产能会陆续恢复并且继续创新高。

此外,各大车企及零部件商也在奋力“突围”,保产保供。4月11日,工信部也出手协调汽车供应链畅通,上线“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将征集全国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各大车企所面临的“产能困局”似乎正在转好。

机构:新能源车短期受减产扰动,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尽管各大车企产能风波不断,但多家机构还是表达了对汽车产业链未来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

光大证券表示看好新能源乘用车2C需求持续释放前景,预计车企仍有望通过价格与权益综合调整等方式对冲政策波动与成本上涨压力,维稳新增订单稳健释放,预计短期量产/交付主要取决于疫情、供应链、以及物流等恢复程度。

该行看好具有较强车型周期(芯片供应缓解具有较强销量与盈利弹性)、以及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抬升/智能电动化推进路径清晰明确的车企。乘用车板块,传统车企推荐长城汽车,建议关注比亚迪,新势力推荐特斯拉,建议长期关注理想;零配件板块推荐福耀玻璃。

东莞证券发研报指,3月汽车产销量受疫情影响,低于预期,预计疫情因素对4月汽车产销仍构成负面影响。新能源汽车方面,车企在手订单充足,支撑产销量延续高增长势头,渗透率进一步攀升,自主品牌韧性较强,竞争力持续提升。待疫情改善后汽车产销有望边际好转,建议关注积极把握汽车电动智能化发展趋势的优质零部件供应商。

中信证券指出,考虑到上海和吉林有望在 4 月中旬开始陆续组织复工复产,且各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厂商也在提高其供应链管理能力,该行认为短期的停工影响并不会对全年的生产构成制约因素。虽然市场对二季度乘用车总量增长预期放缓,但考虑到当前头部新能源车企订单充足,且下半年还有补贴退坡的抢购效应,投资者对全年的新能源汽车需求仍可以保持乐观态度。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