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科遭歧视,团队不足40人,这本IF50的期刊如何爆冷逆袭?

作者:AEIC学术

本期小编要给各位学者介绍的是一本非常年轻的期刊,期刊所属学科也是一个起步较晚的学科。但是,学科的小众和期刊的年轻丝毫没有阻碍期刊的迅速发展,2020影响因子49.548,逼近50大关。

然而,这样一本领域内的重量级期刊,中国的专家学者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谈起这门学科——精神病学,一直遭受到民众的挑战和质疑。

我们今天介绍的期刊就是精神病学领域的顶级期刊——World Psychiatry。

01

“发育迟缓”的精神医学

当我们医学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时,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分支精神医学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甚至治疗方法还停留在“作法”“驱魔”。

1950年,距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过5年,社会主旋律从战争转向和平与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六版》将精神疾病、精神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纳入人类疾病范畴,精神医学的发展也逐渐驶入快车道。世界精神病协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比于1858年就已经成立的英国医学会和1847年成立的美国医学会,创办了World Psychiatry期刊的世界精神病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直到1950年才成立,与各大医学会成立的时间相比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2002年,时任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杰出的精神科医生Mario Maj教授才一手创办了学会的官方期刊World Psychiatry。

学科遭歧视,团队不足40人,这本IF50的期刊如何爆冷逆袭?

主编Mario Maj教授是目前唯一一任主编至今仍未卸任,将期刊从0做到现在的IF排行第23位,领域第一。

02

主编严审稿件,年发表量刚过百

除去主编Mario Maj教授,编委团队也只有8人,顾问团队仅仅24人,这个不足40名学者的小团队经营着精神医学最牛的期刊。

在这个基本线上投稿时代,稿件初筛靠专业编辑团队,主编只会参与关键稿件的决策。很难想象,目前期刊的所有投稿还是需要将稿件直接发给主编Mario Maj教授进行初审。主编教授对待任何一篇稿件都格外认真。

专业的局限性加上编委对稿件挑剔,直接导致期刊年发文量极少,最少时才50篇,多时也才刚刚过百。

虽然,近十年稿件发表数量有小幅度上涨,但比起动辄上千的其他医学期刊,这个发文量实在不值一提。

学科遭歧视,团队不足40人,这本IF50的期刊如何爆冷逆袭?

03

精神医学难觅中国学者身影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和快速发展的期刊中,我们却难觅中国科学家的身影,仅在顾问团队中有一名中国香港教授——麦列菲菲(Felice Lieh-Mak)。

学科遭歧视,团队不足40人,这本IF50的期刊如何爆冷逆袭?

在历年发文中,中国学者的发文数量更是屈指可数,排在十名开外。

学科遭歧视,团队不足40人,这本IF50的期刊如何爆冷逆袭?

U. S.New大学排名显示,精神病/心理学(Psychiatry/Psychology)专业,全球排名前七的高校是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在这个看起来还非常小众的医学领域,优秀的科研成果集中产出在几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中。期刊发文机构排名情况和学科全球大学排名情况基本吻合。

学科遭歧视,团队不足40人,这本IF50的期刊如何爆冷逆袭?

相比于世界领先高校,国内精神医学学科发展还十分滞后。2016年后,经国家政策调整,将精神医学独立发展,虽然有国家扶植,但是学科仍然面临着有专业无人报考的窘境。

学科遭歧视,团队不足40人,这本IF50的期刊如何爆冷逆袭?
学科遭歧视,团队不足40人,这本IF50的期刊如何爆冷逆袭?

在国内,精神医学还无法从冷门专业行列中剔除,民众对于精神病学的偏见还是存在,学科面临巨大人才缺口。目前来看,精神医学在大陆大陆发展之路道阻且长、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