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作者:历史的使命

前言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李讷和王景清

1993年,有人问李讷:“为什么不写一本关于你父亲的书呢?”李讷说:“不写,我还是沉默吧,沉默是金,沉默就是充实,对吧?”

毛主席不希望子女们搞特殊化,最好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李讷践行了爸爸的叮咛和嘱咐,不想受到过于热情的关注。就连她的两段婚姻,都是与农村出身的平凡人结合的......

毛主席操心李讷的婚事

1940年8月,李讷在延安出生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得不到保障,环境恶劣,但是李讷在毛主席的呵护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毛主席常常忙于工作,近乎废寝忘食。怎么才能让他得到充足的休息,是工作人员最发愁的事情。

这时候,幼小的李讷就充当工作人员的好帮手。在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时,工作人员会被李讷推进房间,动员毛主席休息。

所以,李讷小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爸爸,散步去。”这时候,毛主席会果断起身,离开椅子。李讷就攥着毛主席的手,两个人一起往院子里走去。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1943年,李讷和毛主席在延安枣园

毛主席走出窑洞时,是李讷和小朋友们最兴高采烈的时候。这时候的毛主席没有了往日的严肃,而是流露出童心的一面,带领着李讷和小朋友们做游戏。和这么有趣的大人一同玩耍,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了。

散步时,毛主席走在前面,孩子们像小尾巴一样跟在他的身后。毛主席很和蔼,从来不在乎这些。

毛主席有时候会主动加入孩子们的阵营,看到他们在院子里盖房子,会走过去帮助他们一起盖,最后手上都沾满了泥巴。大家玩得很尽兴,毛主席也很欢喜。

毛主席很喜欢李讷,越是疼爱,越是严格教导。新中国成立后,李讷开始在北京上学。为了不让她被特殊对待,毛主席提醒李讷,不要在家长那一栏写自己的名字。刚开始,李讷家长那一栏写的是工作人员的名字。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李讷和毛主席赏荷花

李讷在育英小学读书时,只有周六日才能回家。一开始,毛主席不同意派专车接送,不想造成坏影响。工作人员只好换了大一点的车,一次性把中南海的小孩们都接回来。

李讷回忆说:

尽管父亲一再严格要求我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身上总还是有那些缺点,碰到那么多的群众,自己触动是很大的。思想上也有了剧烈的变化,一定要改变自己,要变成一个普通的,跟大家一样的,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健康的人。和大家打成一片。

1959年夏天,李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毛主席不许她吃零食,更不许她额外加餐。李讷和同学们一样,过着艰难的日子。

由于课业繁重,李讷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毛主席思念女儿,提笔给她写信:“为什么光寄贺年片,不写封信给爸爸,为什么那样吝啬?是不是不爱爸爸了?”

这封信是一位世纪伟人的慈父,对爱女的怜爱之情,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力透纸背。

1966年,李讷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当编辑,并改名“肖力”,全报社只有4个人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

李讷下班后,毛主席不允许她和自己同桌吃饭,而是要求她去吃警卫局食堂。当时,李讷在解放军报社工作,每天骑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上下班,从来没有坐过专车。

不久后,李讷身份曝光,在报社开会时,她谦虚地说:“爸爸让我告诉大家,我只上过几年学,很年轻,很幼稚,也很蠢。爸爸要我向叔叔阿姨学习,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教育我。如果有了错误,炮打、火烧都行。”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李讷和毛主席在杭州五云山

到了二十几岁,李讷还没有恋爱结婚,这让毛主席很着急,但也知道终身大事仓促不得,马虎不得,只是给李讷提了一个要求:“对象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不要高干子弟。”

在所有子女中,李讷在毛主席身边呆得最久,得以时刻聆听他的教导。她和毛主席想法一致,对结婚对象没有什么门第之见。

1971年,李讷在江西省中办五七学校锻炼。脱离了熟悉的环境,没有可以交心的至亲好友,只能独自承受寂寞与孤独。

一次,李讷正在做农活,看上去非常吃力,一位小伙子主动上前帮忙。干完活后,李讷向他表示感谢。那位小伙子十分憨厚老实,只是腼腆地笑了笑。这个明亮的笑容,深深地刻进李讷的心里。

经过多方了解,李讷知道这位小伙子叫小徐,东北人,是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服务员。小徐精明能干,年纪比李讷小一些,她的父亲是山海关车站的扳道工。

后来,小徐看见李讷形单影只,常常邀请她打球、聊天,干农活时也不忘帮她一把,两个人拉开了恋爱的序幕。

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在散步的小路上,李讷鼓起勇气向小徐吐露心声:“我们永远地走下去吧。”

小徐很激动,也很紧张,慌乱地回答:“我是平民的儿子,你是领袖的千金,我们之间有永远填不平的鸿沟啊!”

小徐虽然有顾虑,但是他知道,李讷虽然是领袖的千金,生活上却低调朴实,和普通女孩没有区别。于是,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9月初,李讷写信告诉毛主席自己恋爱的消息,并写了一份报告:我自愿和小徐结婚。与此同时,五七学校校长曹全夫也亲自写信向毛主席汇报这件事。

收到李讷和曹全夫(五七学校校长)的来信时,毛主席正坐在人民大会堂118厅的沙发上。他对小徐一无所知,把李讷的信看了又看,对这桩婚事有诸多的不放心。

于是,毛主席只好把带信人叫过来,详细地询问了很多问题,对方是什么人,哪个单位的,两个人关系怎么样......

带信人介绍了小徐的年龄,籍贯,职业,性格等等情况,并说:“尽管男方是一个服务员,也没有上过大学,但他肯学习,爱劳动,两个人感情基础不错,是在艰苦劳动中建立起来的,他们都愿意结婚。”

毛主席的脸色慢慢舒展,用铅笔在信上批示:“孩子的婚姻由孩子自己决定,我们不易干涉。”并转江青阅。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1961年,毛主席在广州

江青收到信以后,久久不愿表态,信在办公室放了好几天。有一天,汪东兴给警卫杨银禄打电话,说:“曹全夫同志写给毛主席和江青同志的信,你给江青同志看了没有,江青同志批了没有?”

杨银禄说:“我早给江青同志看了,还没有批示。”汪东兴说:“你在她精神好的时候,提醒她批一下。”

于是,杨银禄来到办公室找江青。杨银禄问:“江青同志,曹全夫同志的信你批了没有?李讷还等着回音呢!”

江青沉默了片刻,把手上的文件摔在茶几上,生气地说:“这个李讷呀,对于婚姻大事如此草率,找男朋友也不事先和我们商量,征求老人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儿大不由爷呀!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随她去吧!”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从左往右,江青,李讷,毛主席

一周后,李讷和小徐登记结婚。结婚仪式非常简单,双方的家长也没参加,参加婚礼的宾客只有十几个人,迎面墙上挂着毛主席像。

婚礼仪式是校长曹全夫操办的,请食堂做了两桌子便饭,五七学校的几位领导出席,吃了几粒糖,吸了几支烟。曹全夫人给婚礼致词,现场放了鞭炮,就算结婚了,也非常简朴。

新娘新郎的洞房是一间简陋的平房,房间里放着一张双人床,是由两张单人床拼成的。床上铺着薄薄的床垫和干净的床单。外间放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是全部的家具了。新房里没有张贴一张大红的“喜”字。

此时,毛主席已经78岁的高龄,没有出席李讷的婚礼,但是他派王松山给李讷送去结婚礼物和一封信。信是用大信封装的,是用毛笔写的,那件结婚礼物是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李讷收到毛主席的礼物和信,脸上绽放了灿烂的微笑。她拆开信,全神贯注地读着信,笑得合不拢嘴。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毛主席和李讷

结婚第3天,李讷和小徐乘坐火车来到北京,回北京度蜜月,住在丰泽园。1972年5月,李讷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孩。

生了孩子,李讷精神上有了寄托,高兴地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孩子刚过满月,李讷从江西回到北京,到钓鱼台看望毛主席,还带了不少喜糖。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李讷和小徐经历、阅历、生活习惯、性格等等差异较大,两个人的日子并不如意,矛盾不断加深。

1972年,仅仅共度了一年的夫妻生活,李讷和小徐离婚,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毛主席得知李讷离婚的消息,流下了心疼的眼泪,喃喃自语地说:“讷娃的婚事太草率了!”

离婚后,李讷的生活一贫如洗。看着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李讷常常唉声叹气。正当母子二人的生活举步维艰时,是毛主席的问候给了她一线光明。

这一年,毛主席派中央办公厅主任张耀祠来看望李讷。张耀祠看到李讷生活的这么窘迫,不放心地问:“你有没有什么要求?我可以回去带给毛主席。”

向爸爸开口求助,这对李讷来说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但为了孩子能吃饱饭,健康成长,她不得不提出要求:“我需要一笔钱。”

张耀祠向毛主席汇报了李讷的请求,毛主席从稿费中拨出8000元,给女儿送去,这笔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养活李讷和儿子。

此时毛主席已经79岁高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意都是一样的,这份舐犊之情,洋溢其间,令人动容。

李讷受毛主席的影响很深。她用毛主席教育她的方式,来培养锻炼自己的儿子王效芝。王效芝职业中专毕业后,在一家饭店打工。这正是李讷的大家风范。

毛主席警卫李银桥为李讷、王景清做媒

1976年,李讷带着儿子王效芝回到北京,住在北京西城区一处普通的房子里。毛主席的警卫李银桥和妻子韩桂馨常常去探望她们母子,并决定帮助她成立新家庭,他们看准了王景清。

王景清的父母都是质朴平实的农民。1940年,13岁的王景清进入部队,一开始只是一名救护重伤员的小战士。

在此之后的岁月里,王景清曾在陕甘宁边区与敌人战斗,在甘泉县开展劳动大生产。盐池县、西柏坡、北京,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切身体验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王景清在中央警卫师工作,是刘少奇的贴身警卫,后又调任云南省军区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1983年,王景清回北京参加中央警备团团长刘辉山的葬礼,途中遇到了李银桥。闲聊中,李银桥向他提起毛主席的女儿李讷。

后来,在李银桥的安排下,王景清见到了李讷。那时候,李讷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她经历过艰苦的革命岁月,打小又在毛主席的教导下,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作风。这种清贫的生活,难不倒她。但是门窗户坏了,这种需要又拆又卸的重活,李讷没办法靠自己解决。

相识后,王景清把李讷家里的苦力活揽了过来。平凡的生活让两颗心越靠越近,他们深入了解了彼此,走到了一起。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王景清和李讷

1985年冬天,李讷和王景清结婚,举办了一场既简单又别致的婚礼。他们没有大操大办,只订了一桌酒席,邀请了叶子龙、李银桥夫妇和中央办公厅的几位领导。觥筹交错间,宾客们向两位新人送上诚挚的祝福,祝愿他们永结同心。

婚后,李讷和王敬请相濡以沫、举案齐眉。他们还一同去看望江青,江青看到眼前的女婿,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神色,说:“老王啊,你年轻时一定很漂亮。你50多了还这么精神。你们是谁帮忙介绍的?”

王景清回答:“李银桥和韩桂馨。”江青停顿了一会儿,说了一句话:“银桥和小韩阿姨是好人。”

王景清正式办理离休手续后,把关系从云南迁到北京。自那以后,王景清包揽了所有家务活,买菜、做饭、修理门窗、拉煤块成为他的日常。每到冬天,家家户户腌制酸菜的时候,王景清也会买几百斤大白菜,用板车拉回来腌酸菜。

和李讷相熟的肉食店老板曾对王景清说:“你来了,李讷的日子过得也好多了,过去她只买2毛钱的肉,少得没法切。”

王景清回忆说:“那会儿,我会一次买2斤猪肉,分成几顿吃。后来,为了减轻李讷的负担,我们省吃俭用为孩子请了一个保姆。”夫妻俩的日子过得紧巴,但很舍得为孩子花钱。

王景清比李讷大13岁,李讷十分关心老伴的身体。王景清说:“70多岁时,我开始创作剧本,李讷就总提醒我,‘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了。’”

王景清在革命时期曾多次受伤,右眼、左肩和颈椎都常常感到不适,听到老伴关切的话语,他的心里流淌着一股暖流。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李讷和王景清

李银桥经常去李讷家串门,看到王景清做的凉粉和荞面扒糕,惊讶地说:“老王还会做凉粉扒糕?”李讷一脸幸福的模样,说道:“他什么都会做,我和老王在一起可享福了。”

王景清的3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来家里看望父亲时,李讷总是以母亲的身份热情招待。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李讷来到延安

此外,王景清和李讷还有很多共同语言。《神府红军游击队》一书是王景清编著的。为了确保这本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王景清四处游历,到陕西榆林、神木、府谷等地,拜访老革命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集。李讷和王景清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给他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晚年时,李讷和王景清又一同喜欢上书法,经常一起练笔写字,他们都偏爱隶书和小篆,探讨书法便成为夫妻俩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李讷从小体弱多病,迈入晚年后,更是疾病缠身,受失眠困扰,四肢无力,肾脏等器官也出现问题。

之后,王景清就陪着李讷四处求医问诊,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的公交站,常常能看到一对老人互相搀扶着坐公交的身影。

后来,为了能及时陪李讷看病,不耽误病情,王景清专门买了一辆三轮车,骑着三轮车载着李讷就医。

人生无常,世事沧桑。李讷和王敬请携手走过近30年,看尽了世间百态,尝遍了人生多种滋味。

几十年间,他们早就习惯了平常人的日子。当岁月的河流缓缓走过,他们已经是世间最普通的寻常人家。

这么多年,无论到哪里,王景清都会陪在李讷身边,他常常穿着一身洗得几乎发白的浅灰色老套装,那挺拔的身姿,依旧透露着军人的风骨。李讷则是穿着深灰色棉布套装,黑色的老北京布鞋,朴实无华......

李讷不忘毛主席教导

毛主席对李讷一生有很高的期望,李讷没有忘记爸爸的教导,始终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善良乐观,没有一点虚浮和焦躁,做一个朴实淳厚的老百姓。

1993年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李讷和王景清去革命根据地参加活动。看到当地老百姓生活得很贫困,李讷非常痛心,决定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

华侨肖先生听说他们的心愿,送来15万元人民币略表心意。12月26日,李讷和王景清决定把15万全部捐赠给老区。当地政府听说后,非常高兴,来信要求最好是把港币兑换成人民币,因为山区没有银行,不方便兑换。

为了尽快把钱交到当地百姓的手里,12月31日,王景清又拿着第一笔善款5万元到银行兑换,此后,又把其余金额全数捐给了贫困地区。

71年,李讷决定和一名服务员结婚,江青:真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李讷夫妇和儿子王效芝

毛主席的故乡是湖南韶山,李讷没有忘记韶山的父老乡亲,常常回故乡探亲。去的次数多了,大家和她都熟了。看到李讷穿着60年代样式的衣服,乡亲们说:“李讷,穿衣服你也要跟上时代噢。”

李讷笑了笑,说:“我的衣服只要没破,破了补补也可以穿。爸爸给我们留下的传家宝就是艰苦奋斗。他的衣服那么多补丁,我穿衣服还应该讲究吗?”

有一次,李讷来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纪念馆。在滴水洞,她写下了“永远的怀念”五个饱含深意的大字。也许这五个字,就是她最想对爸爸说的话。

李讷数十年都过着节俭的生活,用心感受着人间烟火,是浮躁社会里难得的朴素,值得人们尊敬......

继续阅读